官話、國語、普通話常被認為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但從文化史的角度看,這三個概念在語義上的諸多微妙差別,表征了不同社會階層和政治派別界定自己特定經(jīng)驗、預期與行動的努力?!皣Z”在清末取代“官話”,與現(xiàn)代國族建構息息相關;1930年代,左翼文化人為“普通話”一詞灌注了強烈的無產(chǎn)階級屬性和地方平等、民族平等色彩,并以之作為批判“國語”的工具。1950年代中期以后的“普通話”雖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回到了“國語”立場,但在名相上,刻意強調(diào)了對左翼語文運動的繼承關系,代表了一種新的政治認同。通過對標準語的“正名”,人們既可以發(fā)動一場政治和社會“革命”,也可以縫合由此帶來的歷史裂紋,并在此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修正“成文的”“標準的”、同時也是線性的國族敘事。
(摘編自《學術月刊》2014年第2期,作者:王東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