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什么是“詢問期”?
3~6歲的孩子,充滿了好奇心,經常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為“詢問期”。
詢問期又可分為“第一詢問期”和“第二詢問期”。3~4歲屬于第一詢問期,他們喜愛以“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類的問題來提問。4~6歲屬于第二詢問期,他們會問“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前者詢問名稱,后者詢問原因。這兩個時期屬于大腦迅速發(fā)展時期,它會帶來語言與智力上的迅速發(fā)展。因此,“詢問期”是個關鍵的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問題應答得當,就能促進孩子智慧的健康發(fā)展。
“詢問期”孩子的問題有什么特點?
孩子總是探究自己身邊的一切。以自然和人的問題占多數,其中自然問題最多。如氣象、天體等方面的問題,它們的動態(tài)與變化在孩子心目中富有神秘感。
為什么不要嘲笑孩子的可笑問題?
孩子提出的問題,大人有時會覺得可笑,但家長必須注意的是:首先接納孩子的驚奇心理,如孩子問“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的問題,只是一笑置之,那么,孩子久而久之就不再想發(fā)問了。即使家長一時答不上來,也應認真思考,可以說“是呀!多美的天空,咱們來查查百科全書,研究一下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焙⒆邮艿焦膭?,以后才會繼續(xù)發(fā)問。
發(fā)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喜愛發(fā)問。教師講2+2=4,他還要問為什么?老師認為他不但笨,還破壞紀律,要他退學,可是他的母親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而是擁有獨特的想法,便在家里親自教導他。后來,愛迪生終于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發(fā)明家,這正是善于栽培“詢問期”孩子智慧嫩芽的典型。
為什么必須立即回答孩子的問題?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情緒也易變化。孩子在發(fā)問的時候,是因為對當時該事物有強烈的印象。如果不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以“媽媽現在忙,別吵,等一下再問”來打發(fā)孩子,過一會兒,也許連孩子自己也會把問題忘得一干二凈。即使記得,隔一段時間再回答,效果也會降低。
為什么要順應孩子的智能來回答?
最讓父母傷腦筋的,是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現象,有時父母知道正確答案,可孩子聽不懂,這種回答就不能達到目的。因此,對孩子來說,正確的答案和理論上的說明,遠不如童話的回答來得有效。如4歲的孩子小偉問:“為什么月亮跟著人走?”母親說:“因為月亮怕你跌倒,才發(fā)出亮光照著你。”小偉說:“可是月亮有時也會躲在云里,到處都是黑漆漆的。”母親說:“是呀,因為月亮躲在云里,伯伯才會裝上電燈,爸爸才會買手電筒呀!”可以看出,小偉有很強的觀察力,而媽媽的回答也別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