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琪 唐小娟
應對方式是個體在面對內外壓力源時,為保持心理平衡所慣用的認知行為方式。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在不同情景中表現(xiàn)出相對穩(wěn)定而持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應對方式的提出最早就來源于S Freud 的防御機制概念,應對方式被視為是人格特質在面對壓力源的認知行為反應,雖然應對的特質論被情境論所質疑,應對的過程和認知的作用開始受到重視,但誰也不能否認應對方式與人格特質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對于應對方式的研究幾乎都發(fā)現(xiàn)隨著年級或年齡的增長,個體將采用更成熟的應對方式[1-3];對于人格特質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即隨著年級或年齡的增長,個體的人格將更加成熟[4-6];對于本科生的應對方式與人格特質的研究均顯示兩者存在相關關系[7-9]。那么能不能就此推論,研究生比本科生運用更多的成熟應對方式,研究生在人格上比本科生更成熟,研究生與本科生在人格特質與應對方式上存在相似的相關關系。本研究將對以上三方面問題展開探討。
1.1 對象 整群隨機抽取來自成都6 所高校的本科生與研究生共650人。發(fā)放問卷650份,回收608份(93.53%),有效問卷530份(81.54%)。其中本科生343名,平均(21.18±1.68)歲,研究生184名,平均(24.75±1.68)歲,不詳3人;男生270人,女生256人,不詳4人。
1.2 方法
1.2.1 應對方式問卷[10]由肖計劃等人編制,用于測查個體對應激事件的策略。該問卷共有62個條目,共分為6個分量表,分別為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本研究中總量表信度(克龍巴赫ɑ 系數(shù))為0.80,各分量表的克龍巴赫ɑ 系數(shù)分別為0.60~0.78。
1.2.2 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簡化版[11]量表包含5個維度,分別是神經(jīng)質、外傾性、宜人性、責任心和開放性。量表共60題,從很不贊同到很贊同采用5 點計分。本研究中總量表信度(克龍巴赫ɑ 系數(shù))為0.85,各分量表的克龍巴赫ɑ 系數(shù)分別為0.57~0.66。
1.2.3 質量控制 本研究以成都6 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對象發(fā)放調查問卷,在集中時間內進行團體施測,主試為心理學教師或專業(yè)學生。答題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被試當場答卷,當場回收問卷。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 18.0 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統(tǒng)計、獨立樣本t 檢驗、Pearson 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2.1 研究生與本科生應對方式的差異比較 見表1。本科生在6 種應對方式的使用上均高于研究生,但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群體在應對方式的使用排序上基本一致,使用最多的都是解決問題與求助的應對方式,自責使用最少。
表1 研究生與本科生應對方式的差異比較(±s)
表1 研究生與本科生應對方式的差異比較(±s)
2.2 研究生與本科生大五人格的差異比較 見表2。本科生在外傾性、開放性與盡責性上得分高于研究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在神經(jīng)質與宜人性上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研究生與本科生人格特質的差異比較(±s)
表2 研究生與本科生人格特質的差異比較(±s)
2.3 應對方式與人格特質的相關比較 見表3。研究生與本科生應對方式與人格特質的相關存在相似的關系。
表3 兩群體學生應對方式與大五人格的相關比較(r)
2.4 大五人格對研究生與本科生成熟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
采用多元逐步歸回探究大五人格對183名研究生的成熟應對方式(解決問題和求助)的影響,見表4,外傾性和開放性進入歸回方程,解釋量為23.6%,對成熟應對方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F=27.91,P<0.001)。
采用多元逐步歸回探究大五人格對343名本科生的成熟應對方式(解決問題和求助)的影響:外傾性、神經(jīng)質和開放性進入歸回方程,解釋量為17.1%,對成熟應對方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F=16.63,P<0.001)。
表4 大五人格對研究生與本科生成熟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比較
3.1 研究生與本科生應對方式差異分析 雖然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級或年齡的增長,個體將采用更成熟的應對方式[1-3],但本研究卻發(fā)現(xiàn)本科生與研究生在應對方式的選擇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這是因為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外傾性、開放性和盡責性與成熟的防御機制正相關,與不成熟防御機制負相關,而本科生在外傾性、開放性和盡責性上都高于研究生,所以本科生在人格特質上的差異有可能會弱化因為年齡增長帶來的應對方式差異。
總體來說,研究生與本科生所采用的壓力應對方式都較為健康。在面對壓力時,研究生與本科生均首選解決問題和求助這兩種方法,其次選擇幻想和退避這兩種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再次是采用合理化的混合型應對方式,自責會增大個體的壓力感[12],而兩個群體均最少使用這種方法。采用的應對方式順序與李恒[13]、張明明[1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不過李恒的研究中,研究生更多地使用成熟型應對方式。
3.2 研究生與本科生大五人格特質的差異分析 雖然研究發(fā)現(xiàn)盡責性、宜人性和外向性對大學生學習適應性有顯著正向影響[15],不過本次研究卻出現(xiàn)了表面上與常識相悖的結論:研究生在這幾方面并不優(yōu)于本科生;相反,本科生在這幾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研究生。這并不是說本科生進入研究生階段人格特質會發(fā)生巨大改變。人格特質具有相對的跨情景一致性,有可能本科生在外傾性、開放性以及盡責性得分較低的學生更愿意繼續(xù)讀研。研究生盡責性得分較低的原因則可能是研究生更不拘小節(jié),對于生活細節(jié)的安排不如本科生那般有序,也有部分研究生選擇讀研是因為在本科結束時尚未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就以研讀作為進入社會的緩沖。
此外,出生年代也是影響人格特質差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大多數(shù)本科生都為90 后,研究生幾乎均為80 后,90后學生較80 后學生更加外向、更愿意表達自我,更愿意嘗試新鮮事物。
3.3 研究生與本科生應對方式與大五人格特質的相關分析 總體來說,研究生與本科生應對方式與人格特質的相關存在相似的關系:成熟的應對方式與神經(jīng)質負相關,與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顯著正相關。不過兩群體在應對方式與人格特質的相關上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研究生成熟應對方式(解決問題和求助)與外向性和開放性的相關程度更高;本科生所有應對方式與神經(jīng)質和盡責性的關系更為密切。
3.4 研究生與本科生成熟應對方式與大五人格特質的回歸分析 總的來說,外向性的人格特質對成熟應對方式的影響最大,越外向的人,就越傾向于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的應對方式。不過人格特質對本科生成熟應對方式的影響要小于對研究生的影響。
相比較而言,經(jīng)過幾年的沉淀,研究生的心理特質較本科生更為穩(wěn)定,是否采用成熟應對方式受到外向性和開放性更大的影響,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善于控制來自神經(jīng)質的困擾。
[1]崔海明.某體育院校大學生應對方式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J].學校心理衛(wèi)生,2011,32(9):1105-1108
[2]褚躍德,王英春.體育院校大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及其與人格的關系[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6):63-66
[3]朱相華,王成東,周勤,等.兒童期受虐待大學生的大五人格特點[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07):1083-1086
[4]王迎春.青少年應對方式的發(fā)展及其與生活[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3
[5]王寶森.研究生與本科生的人格特質比較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6):534-537
[6]王芳、周荻然、程琦.醫(yī)學本科新生和研究生新生人格特征比較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報:醫(yī)學版,2009,19(3):P299-302
[7]劉小先.河南省師范院校女大學生人格與應對方式關系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06):932-934
[8]楊琴,張昱,張瀾.醫(yī)學生應對方式與人格特征的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0):1138-1140
[9]孟小蘭,章軍建.人格作為壓力應對的長期預測量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08):755-757
[10]羅杰,戴曉陽.“大五”人格測驗在我國使用情況的元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6):740-742
[1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109-114
[12]楊昭寧.個體應對緊張情境的兩種理論述評[J].心理學探新,1999,19(3):53-58
[13]李恒.大學生、研究生壓力、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14]張明明.碩士研究生就業(yè)壓力、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15]毛晉平,何炎芬.大學生大五人格與學習適應性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2):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