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磊 陳宇 徐志南
摘 要:為了提高養(yǎng)殖幼蟹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組織開展了“蟹稻共生”技術的試驗與推廣工作。蟹稻共生開啟了立體農業(yè)生態(tài)型種養(yǎng)技術的新模式,它已成為目前我國農業(yè)增加效率、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其發(fā)展形勢非常迅猛。但關于幼蟹培育池蟹稻共生增產增效的原理,研究工作還十分落后。
關鍵詞:幼蟹培育 蟹稻共生 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b)-0024-01
稻蟹共生種養(yǎng),不僅能夠增加水中的溶氧量,還能夠凈化水質環(huán)境。蟹稻共生讓幼蟹擁有一個良好的脫殼和隱蔽的場所。在夏季,稻苗能夠遮擋陽光,從而降低蟹池的水溫,使幼蟹脫殼次數增加,有利于幼蟹大而均勻地生長。稻苗上的昆蟲可以作為幼蟹的天然餌料,而幼蟹的糞便也可以作為水稻的綠色化肥。稻蟹共生,可以使水稻、幼蟹雙豐收。本文就如何保證水稻和河蟹產量,使農民經濟效益最大化這一問題展開了以下幾方面的技術研究。
1 試驗步驟
1.1 池塘改造
先要將大蟹池分為三份,其中的一份用于栽種水稻,池中設有平整的灘面,其深度為80cm,圍溝坡比為1∶3,剩余的兩份用于培育幼蟹,其深度為1.5米,池埂坡度為1∶2.5,埂段周圍鋪40目網片,進水口出套上80目過濾網片。3月初,蟹種出售后,及時對塘埂的坍塌和滲漏進行修葺。對于種植水稻的區(qū)域,要及早地進行耕翻與曬壟,并要清理水花生的殘根,4月份,要用草甘膦或使它隆加芐磺隆進行除草。接下來對蟹池進行消毒,方法一是每畝75~100 kg生石灰,化漿后趁熱全池潑灑,方法二是每畝25 kg漂白粉,兌水后全池潑灑,方法三是每畝10 kg漂粉精,兌水后全地潑灑。潑灑要不留死角,面面俱到,徹底清除不利于幼蟹生長的因素。清池完成后,把池底曬至皸裂,每畝地施發(fā)酵腐熱的有機肥200~300 kg,然后進水[1]。
1.2 水稻種植與放苗
5月上旬,開始進行水稻的播種,水稻一般選擇生長期長、矮稈抗倒伏、抗蟲、抗病的優(yōu)良品種,播種時注意要點播在池中平板上,大壟雙行播種并適當稀播。放苗前,要保持圍溝水位為40~50 cm,5月中旬,每畝地放0.5 kg生態(tài)苗。生態(tài)苗要選擇生命力旺盛的健康蟹苗,盡量規(guī)格一致。放苗數量略小于每畝地1 kg。然后開始移植優(yōu)質水草,水草多選用水花生,水花生的覆蓋率約占環(huán)溝面積的一半。為有效提高蟹苗成活率,可以每畝地施75~100 kg牛糞,給蟹苗提高天然餌料[2]。
1.3 投餌
投餌要抓兩頭帶中間,放苗前期,蟹苗主要食用水中的浮游生物,若覺得不足,每畝地投2 kg豆?jié){或新鮮的熟魚糜,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放苗中期,夏秋季節(jié),為防止蟹苗性早熟,增加粗纖維和淀粉的比例,改為投喂豆粉、小麥或南瓜,每畝地1 kg,每隔一天投喂一次。放苗后期,冬季時節(jié),要保障蟹種順利過冬,餌料要增加高蛋白飼料。投喂餌料要定時定量,投喂量依據幼蟹食用情況而定,以當天吃完無剩余為佳[3]。
1.4 施肥
4月下旬,施用商品有機肥。5月份根據水稻生長情況,適當追肥。6月中旬,稻苗長5-6葉,要施好分蘗肥,每畝地25 kg稻麥專用肥加5 kg尿素。7月底施好穗肥,每畝用量稻麥專用肥25 kg加尿素5 kg[4]。
1.5 蟹病防治與水質管理
每個月要定期全塘潑灑每畝地15 kg生石灰,對水體進行消毒,有效防治病蟲害。發(fā)現(xiàn)有病蟹、死蟹時,一定要查明病因、病癥,對于死蟹必須用深土掩埋,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防止蟹病的進一步蔓延。堅持每天早晚觀察水的顏色變化,對于水質及時作出相應的調節(jié),并做好記錄。適當換水,改善幼蟹的生長環(huán)境。
1.6 除草
水稻生長過程中不需要使用殺蟲劑來防治水稻蟲害,因為池中的幼蟹會以害蟲為食,偶見水稻葉出現(xiàn)螟蟲危害產生白葉,一般不影響水稻品質與產量。7月上旬,視水稻田間雜草生長情況用適量的使它隆加芐磺隆清除水花生,用千金清除水馬斑草。
2 結果分析
10月中下旬,收割水稻。在保證水稻產量的基礎上,達到了每畝產河蟹20 kg,為養(yǎng)殖戶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采取大壟雙行的栽種方法,通風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日照程度增強了、相對濕度降低了,水稻產量和品質都有一定的提升。通過蟹稻共生試驗,可以看出蟹稻共生的生態(tài)結構可以有效改善水稻群體結構、控制病蟲害、控制雜草、改善環(huán)境、提升土壤肥效和水稻質量[5]。蟹稻共生培育過程中,水稻可以從幼蟹的糞便中獲取營養(yǎng),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幼蟹則以水稻上的害蟲為食,減少了農藥的使用。二者互利共生,實現(xiàn)了“一池多用,一舉兩得”的生態(tài)發(fā)展新模式。
3 結語
筆者通過蟹稻共生的田間試驗,對河蟹和水稻產量進行了定量的統(tǒng)計與分析。發(fā)現(xiàn)蟹稻共生真正實現(xiàn)了共贏,打開了漁民的致富之路。通過在幼蟹池內放養(yǎng)種植水稻,使水稻與螃蟹之間互利互惠,二者相得益彰地有效結合,讓幼蟹培育系統(tǒng)變的多元化,最終實現(xiàn)“用水不費水、用地不占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都很可觀。探討蟹稻共生,對水稻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河蟹培育系統(tǒng)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為今后稻田河蟹放養(yǎng)、合理利用與規(guī)范蟹稻共生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劉永進,張志國,左曉燕,等.澇洼地池塘無公害河蟹養(yǎng)殖技術研究與推廣[J].齊魯漁業(yè),2006(12):33-35.
[2] 徐國成,馬甡,萬東善,等.三疣梭子蟹池塘籠式吊養(yǎng)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7(8):557-562.
[3] 王家軍.寶應縣優(yōu)質河蟹養(yǎng)殖技術及產業(yè)發(fā)展對策的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
[4] 宋新成.河蟹生態(tài)育苗技術體系研究及應用分析[D].蘇州大學,2008.
[5] 陳百堯,周家富,朱孟吉.梭子蟹養(yǎng)殖技術之三 三疣梭子蟹大規(guī)格苗種工廠化生產技術[J].中國水產,2003(6):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