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琳
摘 要:京劇是我國的國粹,而青衣則是京劇表演藝術(shù)中最為美麗燦爛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在京劇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具有唱腔委婉動人、表演婉轉(zhuǎn)細膩的特點,能夠把京劇中女性人物的特征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所以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本文對京劇青衣的表現(xiàn)形式與演唱技巧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關(guān)鍵詞:京劇青衣;表現(xiàn)形式;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0-0006-01
京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shù),演員通過念、唱、做、打等表演形式來刻畫京劇故事中的人物。京劇分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其中扮演女性角色的稱為“旦”角,這里面扮演嚴肅、端莊、正派的人物的就是青衣,又叫正旦,在旦行里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京劇青衣的表演形式
在京劇表演的舞臺上,青衣的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舞臺行動偏穩(wěn)重,動作幅度一般比較小。在念白的時候都是念韻白,而一般不念散白,而且相比其他角色的唱功要繁重的多。青衣的唱腔風格鮮明,韻味十足,聲情并舉,流派明顯。青衣大都扮演貞潔烈女、賢妻良母等正派善良的女性形象,人物年齡在青年到中年之間。比較典型的青衣戲有孫尚香聽聞劉備死訊后,到江邊哭祭的《祭江》、《六月雪》里面的竇娥、《三娘教子》里面的王春娥等,都是由青衣通過婉轉(zhuǎn)的念唱來生動的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故事。京劇青衣在表演時,需要給觀眾呈現(xiàn)出端莊大方、剛健婀娜的畫面,使得觀眾在欣賞演員表演女性的嬌柔嫵媚的同時,又能看到演員表演所帶有的功法和功力,從而將青衣角色表演出京劇的神韻。
青衣四大流派的表演形式,風格獨特,各有所長,將京劇表演帶入了藝術(shù)高峰。青衣四大流派,是以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為代表的不同的表演形式及表演風格,梅蘭芳代表梅派,表演臺風十分優(yōu)美,青衣扮相也極佳,擅長表演具有古典美的女性形象。程硯秋師承梅蘭芳,在表演上講究音韻的變化,使得青衣念唱幽咽婉轉(zhuǎn)、跌宕起伏,從而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擅長表演悲劇。尚小云即尚派,表演者嗓音寬亮,使得青衣念唱剛勁,注重表現(xiàn)身上的技巧。荀慧生所代表的荀派,將京劇花旦與梆子戲旦角融為一體,擅長表演天真善良、溫柔可愛的角色。
二、京劇青衣的演唱技巧
(一)注重吊嗓的訓練,提高演員的演唱技巧
在京劇演員平常的訓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就是吊嗓,吊嗓是一門大的學問,它不僅加強了對擴大音量,提高音質(zhì)的訓練,還對咬字潤腔、歸韻以及噴口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并且對分別字音方面的四聲陰陽,五音四呼以及尖團清濁同樣有高要求。青衣在發(fā)音方面多采用假嗓的演唱技巧,假嗓與真嗓發(fā)音相比音調(diào)更高,發(fā)音時喉孔會縮小并伴隨著部位太高從而氣流變細。京劇中小生與旦角采用假嗓的剛?cè)崃Χ炔幌嗤?。京劇演員的“吊嗓”就如同樂器的調(diào)弦與調(diào)音,在演唱前都要進行調(diào)嗓。京劇演員若想有好的演唱功底就要堅持每天進行喊嗓與念白的訓練,除此之外還要用胡琴伴奏進行戲中唱段的練習。吊嗓的作用主要有兩點:第一,通過不間斷的大聲練唱鍛煉可以使得嗓音更加圓潤洪亮,氣力更加充沛,口齒更加清晰有力,從而使聲音更符合舞臺演唱的需要;第二,能夠有效的幫助演唱者熟悉伴奏,掌握唱腔與伴奏之間的關(guān)系,透徹理解曲意曲情,協(xié)調(diào)整個表演風格。
(二)加強“四功五法”的訓練,有助于提高演員的演唱技巧
一名好的青衣演員,需要將京劇里面的“四功五法”全部練好,即“念、唱、做、打”和“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尤其是青衣必學的水袖、云手等表現(xiàn)手段必須熟練掌握。只有熟練掌握了“四功五法”在表演時將這些功法進行自如的運用,才能為表演和劇情錦上添花。在青衣演唱的時候,要用技巧明確字在口中的部位與著力點,正確的掌握不同的口形和發(fā)音部位的變化,然后把字清晰地送到觀眾的耳中,從而達到“字清”的目的。曲藝界著名藝人白鳳鳴曾說:“清晰的口齒,沉重的字,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边@就是需要青衣經(jīng)過刻苦鍛煉之后,在演唱時要牢記腔隨字走的演唱原則,把念唱的字唱真、唱正、唱準。對于青衣的念白,由于需要具有一定的聲調(diào)與節(jié)奏,使得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也要注意旋律與語氣的表達,突出念白的音樂性,做到“念要像唱”。另外,一個演員唱哪一流派是由你的嗓音條件而決定的,決不是由你的愛好而決定。比如說這個青年演員,他的嗓音條件是適合程派的,硬要他學尚派或荀派,那決不會成功的。 過去有個很好的演員,他的條件非常好,從扮相、個頭、戲路都不錯,原是唱程派的,當時有一定的知名度,自從與梅派結(jié)親后,他總是想繼承梅派,如“玉堂春”、“生死恨”、“貴妃醉酒”等戲他也唱唱,可是總不如“英臺抗婚”、“竇娥冤”、“荒山淚”等戲受歡迎。
三、結(jié)論
京劇藝術(shù)與其他藝術(shù)門類不同,只言片語很難將它的實質(zhì)與內(nèi)涵描述出來,這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shù)。作為京劇演繹者,若想在藝術(shù)上有真正的造詣就應(yīng)該有為藝術(shù)獻身的決心,要通過不斷地摸爬滾打,對藝術(shù)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這個行業(yè)人的真實寫照。京劇作為中國的文化瑰寶、國粹,傳承與普及是每一位京劇藝人的責任與義務(wù)。
參考文獻:
[1] 馮志遠. 教你學習曲藝[M]. 遼海出版社, 2010.
[2] 李煦. 從<賣水>談京劇花旦藝術(shù)[J]. 藝海, 2013.
[3] 羅檢秋. 近代京劇西化的內(nèi)在緣起及得失[J]. 江海學刊, 2010.
戲劇之家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