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某學校有個叫曉濱的初二學生,父母開了一家公司,家庭條件非常優(yōu)越,可他卻一直不快樂,很少說話,經(jīng)常一個人坐在那里發(fā)呆,更不愿意與父母交流。最近,曉濱的父母把他帶到了一家心理咨詢室,想讓咨詢師開導開導他。不料,沒等咨詢師說幾句,曉濱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紙,遞給咨詢師。這位咨詢師一看,嚇了一跳。原來曉濱在這張紙上寫著:“我爸媽的八大罪狀”。其內容如下:
1、爸爸每天見到我就問一句話:今天考試沒?考得怎么樣?
2、平時只關心我學習,反對我交友,反對我抽出時間幫助同學,爸爸說這會耽誤學習。
3、爸爸的笑臉常給朋友,不給家人,對我永遠是上司。
4、我和爸爸很少上街,在家里根本沒平等溝通過,一切都得聽他的。
5、我都上初二了,平時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都不懂,連鞋都刷不干凈。
6、我的一些好建議在家里很少得到采納。爸媽認為我小,現(xiàn)在我做事根本就沒有主見。
7、我家離學校太近,放學時,我愿意自己回家,可媽媽常怕我在路上玩或被人拐,天天到學校門口接我。我在他們的眼里永遠是長不大、沒有主見、不勇敢的孩子。
8、我在三年級時就沒見媽媽笑過了,過了這么多年,她依然是這樣,難道媽媽不會笑嗎?
最后,這個十三歲的男孩反問咨詢師:“他們這是愛我嗎?他們根本不是愛我,是害我呀!我覺得自己就像籠子里的小鳥,雖然吃喝穿用都不愁,但我根本沒有自由,我討厭這樣的生活!”
當咨詢師把曉濱的話轉告他的父母時,他們一臉茫然:“我們錯了嗎?我們究竟錯在哪兒了?我們這都是為他好??!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了?連好壞都不分了?”
倘若這只是個別孩子的個別偏見,也許可以一笑了之??膳碌氖?,據(jù)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調查,在我國的小學生家長中,這“八大罪狀”是普遍存在的。該咨詢師說:“由于家長長期代替孩子成長,孩子的心理年齡低于實際年齡,動腦和動手的能力明顯下降。其實,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家長不相信孩子,家長干了不該干的事,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而孩子卻沒有成長。”
讀了這條新聞,我覺得我們每個家長都應該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這“八大罪狀”,同時一定要弄明白,自己之“錯”,究竟“錯”在哪里。生他養(yǎng)他錯了嗎?疼他愛他錯了嗎?關心體貼錯了嗎?傾心照顧錯了嗎?督促他好好學習錯了嗎?盼望他將來有出息錯了嗎?
從曉濱列舉的“八大罪狀”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父母,起碼有以下九錯:一錯錯在只關心學習成績;二錯錯在對他人沒有愛心;三錯錯在把“養(yǎng)育之恩”當作尚方寶劍;四錯錯在自作聰明,以為自己什么都對;五錯錯在不尊重孩子,不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六錯錯在不信任,對孩子有過多的“懷疑”、“保護”和“監(jiān)督”;七錯錯在缺少平等交流,不能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八錯錯在望子成龍心切,把自己的心理重擔都轉壓到孩子的身心上;九錯錯在沒有笑臉,對孩子笑一下,難道就這么難嗎?
可見,這些家長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丟掉虛榮心,放下攀比心,回到平常心,別逼孩子做“人上人”。
【選自汪金友著《成功之道》中國文史出版社版】
插圖 / 最終結果 / 張吉亮endprint
沈陽市某學校有個叫曉濱的初二學生,父母開了一家公司,家庭條件非常優(yōu)越,可他卻一直不快樂,很少說話,經(jīng)常一個人坐在那里發(fā)呆,更不愿意與父母交流。最近,曉濱的父母把他帶到了一家心理咨詢室,想讓咨詢師開導開導他。不料,沒等咨詢師說幾句,曉濱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紙,遞給咨詢師。這位咨詢師一看,嚇了一跳。原來曉濱在這張紙上寫著:“我爸媽的八大罪狀”。其內容如下:
1、爸爸每天見到我就問一句話:今天考試沒?考得怎么樣?
2、平時只關心我學習,反對我交友,反對我抽出時間幫助同學,爸爸說這會耽誤學習。
3、爸爸的笑臉常給朋友,不給家人,對我永遠是上司。
4、我和爸爸很少上街,在家里根本沒平等溝通過,一切都得聽他的。
5、我都上初二了,平時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都不懂,連鞋都刷不干凈。
6、我的一些好建議在家里很少得到采納。爸媽認為我小,現(xiàn)在我做事根本就沒有主見。
7、我家離學校太近,放學時,我愿意自己回家,可媽媽常怕我在路上玩或被人拐,天天到學校門口接我。我在他們的眼里永遠是長不大、沒有主見、不勇敢的孩子。
8、我在三年級時就沒見媽媽笑過了,過了這么多年,她依然是這樣,難道媽媽不會笑嗎?
最后,這個十三歲的男孩反問咨詢師:“他們這是愛我嗎?他們根本不是愛我,是害我呀!我覺得自己就像籠子里的小鳥,雖然吃喝穿用都不愁,但我根本沒有自由,我討厭這樣的生活!”
當咨詢師把曉濱的話轉告他的父母時,他們一臉茫然:“我們錯了嗎?我們究竟錯在哪兒了?我們這都是為他好?。‖F(xiàn)在的孩子怎么了?連好壞都不分了?”
倘若這只是個別孩子的個別偏見,也許可以一笑了之??膳碌氖?,據(jù)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調查,在我國的小學生家長中,這“八大罪狀”是普遍存在的。該咨詢師說:“由于家長長期代替孩子成長,孩子的心理年齡低于實際年齡,動腦和動手的能力明顯下降。其實,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家長不相信孩子,家長干了不該干的事,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而孩子卻沒有成長?!?/p>
讀了這條新聞,我覺得我們每個家長都應該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這“八大罪狀”,同時一定要弄明白,自己之“錯”,究竟“錯”在哪里。生他養(yǎng)他錯了嗎?疼他愛他錯了嗎?關心體貼錯了嗎?傾心照顧錯了嗎?督促他好好學習錯了嗎?盼望他將來有出息錯了嗎?
從曉濱列舉的“八大罪狀”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父母,起碼有以下九錯:一錯錯在只關心學習成績;二錯錯在對他人沒有愛心;三錯錯在把“養(yǎng)育之恩”當作尚方寶劍;四錯錯在自作聰明,以為自己什么都對;五錯錯在不尊重孩子,不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六錯錯在不信任,對孩子有過多的“懷疑”、“保護”和“監(jiān)督”;七錯錯在缺少平等交流,不能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八錯錯在望子成龍心切,把自己的心理重擔都轉壓到孩子的身心上;九錯錯在沒有笑臉,對孩子笑一下,難道就這么難嗎?
可見,這些家長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丟掉虛榮心,放下攀比心,回到平常心,別逼孩子做“人上人”。
【選自汪金友著《成功之道》中國文史出版社版】
插圖 / 最終結果 / 張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