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爸袊鴫簟钡奶岢鲐S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確定了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價值目標。當代大學生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成長,具有思想矛盾、道德功利主義、自由主義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中國夢;當代大學生;價值導向;途徑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夢想而奮斗。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時深情地闡述了“中國夢”并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的實現要遵循“三個必須”,即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提到:中國夢是強國夢、復興夢、幸福夢,通過全中國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一、當代大學生現狀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成長。這代人受益于改革開放的成果,卻未經受過社會動蕩和經濟困難,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缺乏對現實的理性認識和實踐磨煉。受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雙重影響,其性格特征表現為多樣性和復雜性,一方面他們積極上進、勇于創(chuàng)新、追求進步、追求個性,關注國家時事和社會熱點,對愛國行為能夠產生共鳴,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較之過去有所增強,具有強烈的國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他們,迷茫浮躁,缺乏對未來的清晰認識,難做到知行統一,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習不深入。
1.思想矛盾
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期,存在著主觀我與客觀我的矛盾,理想我和現實我的矛盾,對立和依附的矛盾,交往需要與自我封閉的矛盾。其對社會主流價值取向趨于認同,熱心于公益事業(yè)和公共活動,卻又追奉“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冷漠行為方式。
2.道德功利主義
一些大學生重才能輕品德,認為人生理想的實現只與個人能力有關,忽視了道德對個體發(fā)展的導向作用。自我道德認知評價與道德行為存在偏離,調查顯示:評價自己社會責任感強的學生為91%,學生自我評價誠信度好的和較好的占83%,這說明大學生在道德認知上認為應該有社會責任感,應該講誠信。然而,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大學生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顯示出當代大學生道德理想與道德現實的矛盾。
二、“中國夢”的重要意義
青少年有夢,則民族有夢,青少年追夢,則國家興旺發(fā)達?!爸袊鴫簟笔侨w中國人的共同夢想,對當代大學生個人理想的實現具有強烈的激勵作用。個人夢、民族夢、中國夢三者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爸袊鴫簟笔勾髮W生相信,只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中,每個人都有獲得出彩的機會。中國夢所體現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與中國每一個大學生所應該具有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內在統一的。當代大學生要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實現個人價值,以個人理想的實現來推動中國夢的實現,把實現個人價值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起來。
三、高?!爸袊鴫簟毙麄鹘逃緩?/p>
1.以課堂教育教學引領“中國夢”宣傳教育
“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應嚴格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主線,利用大學生課堂教育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的特點,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特征,把“中國夢”思想理論作為一個主題、一個系列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教育。高校教師在課堂進行“中國夢”教育教學時,應深刻把握“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精神,結合實際案例,調動學生學習“中國夢”的積極性、主動性。此外,還要聯系當前的國情、省情、社情、校情,直面當前改革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推出“中國夢”專題黨課、形勢政策課,運用課堂討論、模范人物視頻播放等多種教學方式,正確、客觀回答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使“中國夢”宣傳教育深入學生心中。
2.發(fā)揮校園主文化陣地在“中國夢”宣傳教育中的先鋒作用
校園是各種先進文化、潮流思想萌芽和傳播的主要場所,“中國夢”作為100多年來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夢想,理應成為校園傳播的主流文化。當今,網絡文化、社團文化、黨團活動、文體活動、學科競賽及各種講座填充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高?!爸袊鴫簟毙麄鹘逃龖浞职l(fā)揮這些平臺的橋頭堡作用,加大通過微信、微博、人人網、QQ等新媒體對學生的宣傳教育,樹立學習踐行“中國夢”的學生楷模,把“中國夢”建設成學生可以摸得到、看得見的文化品牌。
“中國夢”是當今時代的最強音符,自提出之日起便回蕩在中華大地,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代表著時代前進的方向。只有二者在實踐中相結合,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參考文獻:
[1]王一涵.中國夢與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J].學工視窗,2013(462):59-61.
[2]蒙秋明.“中國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J].貴州社會科學,2013,283(7):151-153.
[3]郝端勇.高校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工作的思考[J].大舞臺綜合論壇,2013(08).
[4]潘科.將“中國夢”植入大學生心中的方法探究[J].高教研究,2013,358:242-243.
[5]張雪萍.論在當代大學生中踐行“中國夢”的意義和對策[J].黑河學刊,2013,192(7):101-102.
基金項目:西安郵電大學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基金資助項目(ZLG2013-11)。
作者簡介:張中奎,男,助教,就職于陜西省西安市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思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