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吉
量“心”裁衣
◎ 陳吉
據(jù)清代趙吉士《寄園寄所寄》記載,明朝嘉靖年間,京城有個技藝精湛的裁縫,他做的衣服,長短寬窄沒有不合身的。有一次,他替一位御史做衣服,事先詳細詢問御史何時考科中舉當官等等情況。御史奇怪地問:“你只是做衣服而已,用得著知道這些?”裁縫侃侃道來:“剛剛當官的人,意氣風發(fā),身體會微微仰起來,挺胸凸肚,所以衣服后襟要短,前擺要長;過了一段時間,意氣沒有那么外露了,衣服前后就要一樣長;做官日久,日益內(nèi)斂謹慎,走路會含胸駝背,所以衣服要前短后長?!?/p>
裁縫這套“量體裁衣”(更確切地說,是“量心裁衣”)的“短長之理”,固然是官場生態(tài)的鮮活側(cè)影,但從哲學(xué)層面上說,則符合唯物辯證法的道理:事物之所以互相區(qū)別,就是因為任何事物都具有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是事物內(nèi)部的特殊的本質(zhì)。
我國有許多如“量體裁衣”一般揭示矛盾特殊性的成語。比如“因材施教”,大教育家孔子弟子眾多,水平參差不齊。針對每個弟子在志趣、資質(zhì)、德行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孔子會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比如針對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聽到一件合理的事,應(yīng)該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要性情莽撞沖動的子路先去問問父兄的意見,對于拘謹退縮的冉有,則要他立刻去實行。再如“對癥下藥”,州官倪尋、李延同時來找名醫(yī)華佗看病,兩人的癥狀都是頭痛發(fā)燒,不適感也類似,但華佗給他們看完病后,開的卻是不同的藥:倪尋身體外部沒有病,病由內(nèi)部積食引發(fā),所以開通導(dǎo)藥;李延身體內(nèi)部沒有病,病是外感風寒引起,所以開發(fā)散劑。兩人各按藥方服藥,很快痊愈。
與“量體裁衣”相對的,則是“削足適履”——認識不到矛盾的特殊性,盲從教條,盲從“大多數(shù)”。拿身邊事情來舉例,某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盲目給孩子報各種班:樂器、繪畫、舞蹈、體育……把孩子日程表完全塞滿,卻沒有用心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賦,詢問孩子的喜好,弄得孩子苦不堪言,家長勞累不堪,但“不可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作怪,家長還是不管不顧,“堅持到底”。這對孩子的成長,恐怕弊大于利。
世界上沒有人人可穿的衣服,沒有人人可用的教條,也沒有人人可服的良藥,我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時,從指導(dǎo)思想到具體方法,都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