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臘梅
(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課堂教學交往是一種特殊的人際溝通活動,它是指在課堂教學情景中師生、生生以教學內容為媒介,相互交流信息、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際溝通活動。首先,課堂教學交往是特指課堂教學情境中的人際交往;其次,師生是課堂教學交往的主體;再次,課堂教學交往是師生間、生生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交往能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關于課堂教學交往在學生發(fā)展中的價值,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早已有過論述,“社會生活不僅和溝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溝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會生活)都具有教育性。當一個溝通的接受者,就獲得擴大的和改變的經驗。一個人分享別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東西,他自己的態(tài)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變”[1](P.10)。
那么,課堂教學交往的實際情況到底怎么樣?此次調查的對象為蘭州市城區(qū)的一所完全中學,為調查課堂教學交往情況綜合使用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觀察法對以下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師生對課堂教學交往的認識與重視情況、課堂教學交往的對象選擇、課堂教學交往的時間構成、課堂教學交往的方式。對于以上問題除了使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外,還使用自編的“課堂教學交往時間構成表”和“課堂教學交往行為記錄表”進行觀察記錄。
此次調查在初二、高一兩個年級隨機發(fā)放學生問卷,主要在高一發(fā)放,共發(fā)放學生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64份,回收有效率為91%。在初二、高一、高二和高三個年級發(fā)放教師問卷,共發(fā)放教師問卷35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回收有效率約為86%。
所調查學生中男生76人,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46.3%,女生88人,占總數的56.7%;年齡主要在15歲和16歲,其中調查學生年齡在15歲的有69人,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42.1%,在16歲的有74人,占總數的45.1%,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年級主要以高一為主,有152人,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92.7%。
所調查教師30人,其中男教師17人,占被調查教師總數的56.7%,女教師13人,占總數的43.3%;所調查教師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0—30歲之間,有20人,占總數的66.7%,教師結構趨于年輕化;教齡主要在1—5年之間,有11人,占總數的36.7%,其次是教齡在6—10年和20年以上,各有6人,共占總數的40%,教師以熟手型教師居多,這與高中教學的高要求有關;學歷以本科為主,有28人,占總數的93.3%;任教年級集中在高一、高二,分別有15人和12人,共占總數的90%;任教科目以語文和數學居多,分別有8人和7人,共占調查教師總數的一半。
課堂觀察記錄共14節(jié)課,其中涉及初高中各科課程,訪談教師和學生也遍布初高中各年級,以便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而與調查問卷所得結果進行相互驗證,以求調查結果盡量真實地反應中學課堂教學交往的基本情況。
對于課堂教學交往的現(xiàn)實情況,主要從調查問卷和課堂觀察記錄做以闡述,再結合訪談資料進行充實。
(1)學生對課堂教學交往的認識情況
當學生被問到“在課堂上是否喜歡與老師、同學交往”從回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還是喜歡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交往的,其中非常喜歡和喜歡的分別有16人和81人,共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59.1%,選擇不喜歡的僅有6人,占總數的3.7%。在課堂上,學生更喜歡與同學交往,有116人,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70.7%,同齡人有更多的共同點,也少了很多的隔膜,則更容易交往。
雖然大部分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交往,但是學生與老師和同學交往的機會并不太多,選擇與老師、同學交往機會不多和沒有的學生分別占總數的77.5%、60.3%,而選擇與老師、同學交往機會非常多和多的學生則分別占總數的22.6%、39.6%,由此看出,課堂教學交往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參與,而大部分學生則被忽視。
(2)教師對課堂教學交往的認識與重視情況
對于教師來說,認為課堂教學交往是師生交往的僅有1人,而認為課堂教學交往包括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有29人,占調查教師總數的96.7%。當教師被問到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時,幾乎100%的教師肯定了教學交往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
教師已經認識到課堂教學交往的重要作用,教師認為給學生與老師交往的機會相對較多,選擇非常多和多的教師共占被調查教師總數的83.4%,給學生與同學交往機會不太多的教師占總數的60.0%,這與一些教師認為同學之間的交往是浪費時間的觀念有關。而這一結果與學生的看法卻有點出入,可以說是相反的,學生認為老師給他們與老師、同學交往的機會不多,并且他們與同學交往的機會則比與老師交往的機會稍微多些,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老師傳達出了一些不真實的信息。
(3)師生參與課堂教學交往的主動性
調查結果顯示,師生參與課堂教學交往的主動性普遍不高。學生有時和偶爾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的分別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73.2%、76.2%,而學生經常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的分別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10.4%、20.7%,這明顯低于有時和偶爾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的百分數。
同樣教師與學生交往的主動性也不高,教師經常主動參與學生討論的占被調查教師總數的33.3%,而大部分老師只是有時會主動參與學生的討論,占被調查教師的66.7%。
對于這一方面的問題,課堂教學交往情況調查問卷的學生問卷中設計的問題是:①在課堂上,你喜歡和哪些科目的老師交往?為什么?(開放題)②在課堂上,你喜歡與哪些同學交往?選項有以下4個:A.學習好;B.學習中等;C.學習差;D.其他______。在教師問卷中設計的問題是:①您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交往主要是?選項有:A.與單個學生;B.與全班學生;C.與小組學生;D.其他_____。②在課堂上,您傾向于和哪些學生交往?選項有:A.學習好的學生;B.學習中等的學生;C.學習差的學生;D.其他______。③在課堂上,您一般如何選擇回答問題的學生?選項有:A.舉手的學生;B.不注意聽講的學生;C.隨機叫;D.其他____。④在課堂上,與您交往較多的學生是?選項有:A.坐在前面的;B.坐在中間的;C.坐在后面的;D.其他_____。
(1)學生對交往對象的選擇情況
學生喜歡的老師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地理、歷史老師等各科老師,有的學生各科老師都喜歡,有的則喜歡其中兩科或三科老師,喜歡的理由主要有:老師有趣、幽默、思維活躍、知識淵博,老師比較和藹可親,容易和學生交往,打成一片等。學生自己喜歡這個科目,覺得學起來很有趣,當然就喜歡和這個科目的老師交往了。與老師交往本身的樂趣,使學生認識到交往對自身成長和學習的重要性,認為交往很有必要,并能從中體會到交往的快樂。其中教師自身的魅力對學生是否喜歡與其交往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在課堂上,學生更喜歡與學習好的同學交往,認為其能更好地幫助自己取得進步。另外有65名同學自己寫出了喜歡交往的同學的類型,比如與自己關系好的同學、附近的同學、同桌等。在課堂觀察中,學生偏向交往的同學也主要是同桌或者座位附近的同學,這體現(xiàn)了交往關系中相鄰位置上的優(yōu)勢。
教師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全班學生,這與課堂觀察的記錄結果是相符合的。而教師更喜歡與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交往,這與教學的目標主要是針對大多數學生有關。在選擇回答問題的學生時,教師一般是隨機叫,沒有什么固定的類型。
在選擇交往學生的方位上,教師則較多的選擇坐在中間的學生。有少部分教師則隨機選擇學生,表示與座位無關。
課堂教學交往的時間構成可以由表1清晰地反映出來。本研究將課堂教學交往的時間分為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和無交往(師生、生生之間未產生互動、交往的情況)三部分,其中合計的百分數是合計時間占課堂總時間的百分數,而每一部分里的小部分的百分數是該小部分占這一部分合計時間的百分數。其中師生交往包括師個交往——教師和學生個體之間的交往、師組交往——教師和學生小組之間的交往以及師班交往——教師和全班學生之間的交往。生生交往包括個個交往——學生個體之間的交往、組間交往——學生小組之間的交往以及個班交往——學生個體和全班學生之間的交往。
表1 課堂教學交往時間構成記錄表
從表1可以看出,師生交往的時間遠遠多于生生交往的時間,基本上達到生生交往時間的4倍,生生交往時間普遍較短。在所觀察的14節(jié)課中,師生交往的時間基本都在32分鐘以上,而課堂總時間是40分鐘,它占課堂總時間的80%以上,只有一節(jié)英語課師生交往時間為28.5分鐘,這也占課堂總時間的71%。而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則主要以師班交往的時間最多,其中九節(jié)課的師班交往基本長達30分鐘以上,占師生交往總時間的80%以上,而師班交往時間最短的也有18分鐘,占師生交往總時間的53%。再其次是師個交往的時間,但是相對師班交往的時間來說,已經非常少了,14節(jié)課中有11節(jié)課師個交往的時間占師生交往總時間不足20%,師個交往時間最多的一節(jié)課也只占師生交往總時間的48%。師組之間的交往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有一節(jié)課有2分鐘時間存在師組交往。
在40分鐘的課堂上,生生交往基本上在7分鐘以下,占課堂總時間的20%以下,其中有一節(jié)課生生交往時間達到11.5分鐘,但也只占課堂總時間的29%。在這僅有的幾分鐘生生交往的時間里,主要是個個交往,14節(jié)課中有八節(jié)課個個交往的時間達到生生交往總時間的50%以上,有五節(jié)課個個交往的時間占生生交往總時間的100%。而組間交往幾乎很少,14節(jié)課中只有兩節(jié)課有組間交往。個班交往也較少,但比組間交往的時間多些,在七節(jié)有個班交往的課堂中,有四節(jié)課個班交往的時間達到生生交往總時間的50%以上,然而個班交往時間最長的也只有4.5分鐘。
在所觀察的14節(jié)課中,無交往時間也是比較少的,課堂時間安排還是比較緊湊的,師生基本上忙于知識的共同探討,獨立思考的時間很少。14節(jié)課中有無交往的情況的有六節(jié)課,而其中就有三節(jié)課的無交往時間為1分鐘,可以忽略不計,而最長的無交往時間只有4分鐘,占課堂總時間的10%,這節(jié)課老師講完考試卷后,讓學生自己改正錯誤的地方。
本研究將課堂教學交往的方式分為語言、非語言兩種,對于課堂教學交往過程中既有語言交往,又有非語言交往的情況,看哪種方式為主要的交往方式,從而確定此時的交往為何種方式的交往。
學生與老師交往的主要方式有語言、非語言兩種方式,選擇這兩種方式的學生基本不差上下,各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44.5%、44.3%。學生與同學交往的方式則主要是語言,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73.2%。并且學生認為效果最好的交往方式是語言,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73.2%。這足以反映出語言在教學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但現(xiàn)實情況卻是教師給予學生交往的機會較少,以至于學生和老師用語言交往的機會有限,而只能以表情、眼神、動作等非語言方式交往。
教師與學生交往的方式不拘泥于一種,各種方式并用,但相比來說,教師還是傾向于用語言和學生交往。同樣,教師和學生一樣,都認為語言是溝通效果最好的教學交往方式,占被調查教師的53.3%。
總體來說,學生和教師對課堂教學交往的作用是持肯定觀點的,學生認為與老師交往對自己幫助非常大和大的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67.1%,學生認為與同學交往對自己幫助非常大和大的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61.6%,相對來說,學生認為與老師交往對自己幫助更大,這與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等有很大關系。而教師認為課堂教學交往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非常大和大的占被調查教師總數的93.3%。
體育與健康是幫助學生能夠健康成長的必修課程,同時是大大增強學生的體育基礎素養(yǎng)的關鍵。不過在如今的初中體育課程中,存在很多的學生無法積極參加體育學習的情況。因此,為了幫助學生重新建立鍛煉意識,提高學生參加體育的積極性,實現(xiàn)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價值最大化,我們需要積極組織和應用適當的體育與健康活動,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體育素養(yǎng)而努力。所以,本文根據現(xiàn)行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現(xiàn)狀,提出了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的若干策略。
在問卷調查、課堂觀察和訪談的結果中,也出現(xiàn)了課堂教學交往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共性的問題。
在調查、觀察和訪談中了解到,師生交往是課堂教學中的主流,生生交往很少,以致被忽略。而其中以師班交往為主要的類型,師個交往、師組交往也很少。教師給予學生交往的機會也很少。學生們已經發(fā)出呼喚交往的聲音,“希望老師講課能生動些,讓我們交流時間長些”,“希望以后在上課時可以多給點討論與交流的時間”,“請多提供給大家一些有話可談的話題,上課時,多給大家一些暢所欲言的機會,然后給大家一些點評”,“請盡可能多得給我們交流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交往中,以師生交往為主,尤其以師班交往為主的現(xiàn)狀主要是受傳統(tǒng)班級授課模式的影響,再加上課堂教學時間、班級人數、教學任務等等的限制,造成師生雖然認識到教學交往對教學的重要作用,卻很少,也很難落實。長此以往,師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教學模式,要求改變也需要花大力氣。有時即使教師給予學生交往的機會,而部分學生則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利用,甚至做一些與交流內容無關的事情,交往的效率大打折扣。當然這其中的問題則主要在于教師的正確引導,相信學生,讓他們放開與師生進行交往。有些教師對學生不信任,認為“讓學生在課堂上交往是浪費時間,學生所知道的很少,又沒有什么準備,這不是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嗎?”這種擔心也不無道理,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克服一些困難,讓師生、生生多些交往的機會,師生共同發(fā)揮主動性,讓課堂教學交往真正發(fā)揮它的有效作用。
據調查顯示,學生更喜歡和學習好的同學交往,更愿意與自己周圍的同學交往。當然學習好的同學應該對與之交往的同學學習上的幫助較大,但人需要全面發(fā)展,應與所有同學交往,從他人身上取長以補己之短,從而更好地發(fā)展自己。與離自己較遠的同學交往反而能得到更大地提高,都是同一班集體的,應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而教師則傾向于和學習中等的學生交往,與坐在教室中間的學生交往較多。這主要是因為教師的教學目標是針對大多數同學,但也應照顧到少數同學的需要。在訪談中,有學生則有“希望老師上課的時候能多叫后面的同學”渴求,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積極上進的心,都有與人交往的愿望,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學生平等待人習慣的養(yǎng)成,要靠教師做出表率,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每個人都是不可多得的獨特的生命體。
在調查和課堂觀察中,師生、生生主要的交往方式是語言,非語言方式則被忽視。當然,語言具有其他方式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與功能,但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非語言交往方式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不至于讓人覺得課堂死氣沉沉,它可以讓每位學生都感覺到教師在關照他們,它可輔助語言更好的發(fā)揮作用等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交往中,應根據需要恰當地使用語言和非語言交往方式,多種方式互補使用,以促進課堂教學交往作用的最大發(fā)揮。
在課堂教學交往中,主要是師生之間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機械交往,而師生、生生之間真正的精神和情感交往卻很少。課堂教學交往因此遠離師生的生活世界,缺少了應有的活力,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很難想象那是鮮活的生命所應該有的景象。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途徑和場所,教師的教學生活、學生的學習生活大多是在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因而,課堂教學交往應貼近師生的生活世界,讓師生在體驗到交往的快樂的同時,體驗到生活的快樂。雖然中學,尤其是高考的應試壓力很大,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師生、生生之間進行精神和情感的交往,反而可以更好地促進知識的獲得與理解。
對于課堂教學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可以嘗試提出以下幾點促進有效課堂教學交往的對策與建議。
師生交往所使用的語言應滿足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正確性這些相應的有效性要求,從而為共享知識,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打好基礎。師生在對話過程中,雙方均應態(tài)度誠懇、真實,所說的觀念和想法均應是發(fā)自內心的,彼此之間用心在交流。遇到意見分歧時,教師要消除話語霸權,不依靠權威或其他扭曲的手段去令學生接受自己的見解,而是師生雙方用論證支持著自己的觀點,通過反復討論達成共識。
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交往中有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交往素養(yǎng)的提升可以促進教學交往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自我交往反思,不斷地對自身的交往方式、狀態(tài)、結果等進行審視和合理性分析,并在此過程中對課堂教學交往行為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以提升自身的交往素養(yǎng)。教師還應給予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習小組之間更多的交往機會,學生也要積極、主動地去利用好這些機會。學生要在課堂教學交往中鍛煉與老師、同學交往的能力,這樣,課堂教學交往才能發(fā)揮它的有效作用,從而實現(xiàn)真正有效的交往。
課堂學習共同體是一個“課堂精神環(huán)境”,處于共同體中的個體擁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關系,成員有共同的情感取向和行為標準,并且互相關心。課堂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和助學者(教師、專家、教輔人員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之間通過共同的學習任務聯(lián)系起來,在學習過程中,他們通過互相交流、對話、共享各種學習資源、互相協(xié)作、彼此欣賞,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課堂學習共同體使師生產生是一體的感覺,共同為了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師生發(fā)展的任務而學習、生活,將課堂構建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會更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交往的進行。
這種人性化的言談環(huán)境是讓所有處于其中的人,自由地進入討論自己面對問題的言談之中,從而通過商談、對話得出一致的結論,也就是說,通過對話形成共識是問題的關鍵。在對話中,除了充分的論證之外,沒有任何強迫;除了平等地探討真理之外,一切其他的思想動機都將受到排除。通過平等、自由的論辯,每個人的觀點和意見,都可以在解釋中得到重新的認識,師生之間的交往關系才能走向和諧。
課堂教學交往的言談環(huán)境應走出狹隘的“認知主義”框框,實現(xiàn)認知性與情感性的有機統(tǒng)一。這意味著不僅僅是那些傳輸知識的概念語言、邏輯語言和科學語言受到重視。而且,那些有助于建立主體間平等關系的語言、有助于交往主體傳情達意的語言、有助于增進彼此相互理解和信賴的語言也同樣受到重視,從而使知識信息與情感、意志等非認知成分共同融入課堂教學交往中,達到知情交融的境界。此外,還要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師生、生生充分交往和有利于活躍交往氣氛的課堂空間布局結構。在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上,除了傳統(tǒng)的“秧田型”外,可以適當采用“圓桌型”、“馬蹄型”、“扇面型”、“蜂窩型”、“分組型”等多種類型的座位編排方式,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充分的交往機會,增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交往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多維性。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途徑和場所,教師的教學生活、學生的學習生活大多是在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因而,課堂教學交往應貼近師生的生活世界,讓師生在體驗到交往的快樂的同時,體驗到生活的快樂。課堂生活正是師生的生命生長與發(fā)展的世界,課堂教學交往當然也是師生獲得生命養(yǎng)分、共同發(fā)展的重要方式,師生的交往內容、交往方式也離不開師生的生活世界,所以,在課堂教學交往過程中,交往的內容、方式等應貼近師生的生活世界中的內容、方式,以使師生進行充分的精神和情感交往。
課堂教學交往其本質就是在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圍繞共同的教學內容,主要以語言的方式進行的交往活動。師生遵守共同認可的規(guī)范,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以生活世界為共同的背景,在各自生活經驗和所學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去表達他們的觀點,心靈互相碰撞,在平等、自由、民主、寬容、快樂的氛圍中達成一致。
[1][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