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教讀課文。教這篇課文時,我一直在想,楊先生因什么而對老王感到愧疚?僅僅因為她是一個“幸運的人”而老王是個“不幸的人”?每個讀者都試圖解讀楊先生的這份情感。筆者覺得楊絳先生寫作《老王》之前,應(yīng)該曾多次回顧自己與老王交往的點滴。幾年之后,她覺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這就是:她沒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內(nèi)心需求,因而在他們之間的交往中,他對她、她對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頭重,在自己這頭輕。下面試從幾個方面來剖析。
一.老王因何“投桃”
原因有三。第一,受人關(guān)照。楊先生照顧他的生意,那么多健全的三輪車夫,偏常坐老王的車,且和這個“失群落伍”的人說說閑話。楊先生的女兒給老王魚肝油吃,治好了他的夜盲癥。第二,愛戴楊先生。因為楊先生一家和善,不欺負人,而且身處社會底層做苦力的勞動者總是對喝墨水的知識分子仰視。這種仰視來自與生俱來的尊重,發(fā)自內(nèi)心。因尊重而愿親近。第三,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老王想通過幫助別人獲得認同感。老王無疑是個貧苦的人,“破舊的三輪車”是其謀生之本,“破破落落的大院”、“坍敗的小屋”是其所居,又沒有什么親人,這樣的人注定是被同情的對象。可老王也是個淳樸的人,受到楊先生一家的善待,這個貧苦的人總是竭盡自己所能,想表達對楊先生一家的友善。所以,他主動要“送冰”,并且車費減半,冰大一倍;送錢鐘書先生上醫(yī)院,堅決不肯拿錢;臨終前拖著僵僵的身子把“大雞蛋、好香油”送過來。所有這些,在他,分明獲得的是一種滿足,一種快樂。要知道,一個孤苦伶仃的人最想要的,不是別人的同情,甚至不是溫暖,而是被需要的感覺。因為被人需要,才有活著的價值和樂趣。
二.楊絳為何“報李”
中國古代講究“禮尚往來”。強調(diào)有來有往?!对娊?jīng)》中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詩句,清代《增廣賢文·朱子家訓(xùn)》中又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醒世之訓(xùn)。深受傳統(tǒng)文化浸淫的楊先生在和老王交往過程中,就始終秉承這樣的理念,此其一。知識分子的清高、自尊也決定了他們絕不可能憑空受人恩惠。他們不想占別人一丁點兒便宜,感覺這樣會顏面掃地,此其二。
三.楊絳何以“報李”
換個角度,如果楊絳一直接受老王的幫助,必定也會不安、不自在。所以,楊先生“報李”之舉也是人際交往中情感的需要。那么楊先生怎樣“報李”的呢?文中老王為楊先生家所做的一共有三件。第一次,楊先生“不要他減價收費”,全額照付。第二次,“我一定要給錢”。第三次,“轉(zhuǎn)身進屋”取錢。一言以蔽之,以“金錢”來“報李”,且每次都是立刻兌現(xiàn)。透過金錢,來看這種回報行為的實質(zhì):
(一)以“同情”回報“親情”
老王給我們送冰,自認為是老朋友的老王要在各方面給予優(yōu)惠,“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價收費”?!爱斎弧倍种型嘎冻鰲钕壬膬?yōu)越心理:和你老王比起來,地位、經(jīng)濟,孰好孰壞,一目了然,還用得著你來關(guān)照我們?老王送錢先生去醫(yī)院,他沒有把這次出車看成是做生意,而是看成送一位朋友或親人去醫(yī)院而已,所以他“堅決不肯要錢”,并“啞著嗓子悄聲問‘你還有錢嗎?”?!皢≈ぷ印闭f明老王很懂得照顧楊先生的自尊,“你還有錢嗎”透著老王真誠的關(guān)切。而楊絳“笑著”說有錢的神態(tài)恐怕不僅僅是寬慰老王,更是為老王杞人憂天而啞然失笑吧?!拔以僭趺礃?,也比你老王有錢吧。”老王親人般的關(guān)愛在楊絳那里沒有被接受,反而輕松地勾出了對方的優(yōu)越感,更確立了老王才是被同情的對象的身份。
(二)以“客套”對待“真誠”
讀者作為旁觀者可以看到,在彼此的交往中,老王始終是那個主動者,主動幫助,主動親近。他感受到了楊先生一家的善良和平等思想后,便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愛戴這一家人,毫無保留地付出了一片熱忱,一片真心。相對于老王,楊絳卻顯得有些被動。她在老王“投桃”之后“報李”的做法,雖然合乎中華民族往來的禮儀,卻少了幾許真情、真心,讓人覺得那樣的客套、生分。這種客套,不讓人感到貼心,而是自有一種拒人于心門之外的冷漠。雖然雙方都有付出,但情感的天平就這樣微妙地失衡了。楊絳先生未能理解、接受老王的真心,因而也沒能維護老王付出真誠后獲得的滿足感和快樂感,客觀上扼殺了老王的情感內(nèi)需。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筆者在多次中規(guī)中矩地教完《老王》之后,現(xiàn)嘗試著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探尋楊先生的內(nèi)心世界,希望對我的“95后”學(xué)生營建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有所幫助,更權(quán)當拋磚引玉,喚起語文人在尊重作品的基礎(chǔ)上對名篇作個性化解讀的熱情,賦予作品以新的時代意義。
于秀梅,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如東。責任編校:洪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