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孝軍
摘 要:該文作者通過對我國部分院校的考察,結合東營市技師學院“一體化”改革工作實際進行了思考,闡述了“一體化”改革工作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是情感問題,不僅是院系問題還是學校、社會一盤棋問題,教師成長不僅是專業(yè)技術提高還有職業(yè)素質道德修養(yǎng)提高,教學改革不僅要抓條件建設還要抓管理制度建設等。
關鍵詞:一體化 工作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23-01
“一體化”模式確實展示出其巨大的潛能,使許多學校擺脫了困境,走上一條良性發(fā)展的道路。但也應該看到,雖然都在運用相同的教學模式,由于各自的理解角度、運行策略、實施力度等的不同,呈現(xiàn)出多種不同的局面,甚至有的發(fā)生茫然、困惑等狀況。
解決教師對教學改革的認識問題和提升教育理念是保證教學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一直以來,部分教師把生源質量作為難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原因,但設身處地地想想,我們一直就是靠著低素質生源的數(shù)量來支撐學院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在當前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是無法改變生源質量這一現(xiàn)實的,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法,改變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那些全國著名的技術院校并非是靠了先招收高素質的學生而提升教學質量的,而是依靠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把低素質培養(yǎng)成高素質來提升自身影響力的。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其中的關鍵有兩個,一是我們如何評價差生,二是面對差生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方法。第一個問題是教育理念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教學方法問題。改變學生先從改變教師做起。
“一體化”改革要從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抓起。從最初的學習杜郎口中學,到今天的全面推行“一體化”模式,我們的教學改革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不小的遷移。這不僅是教學改革歷程的簡單變遷,更是我們對教學改革認知思想的提煉與升華。
無論最初的“杜郎口”,還是后來的“雙元制”,再到承德技師學院實施的“1277”教學模式,細加分析,其實本質是相同的,都明顯突出了“學生主體”和“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為什么?因為只有這樣做,才符合現(xiàn)代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因此,當我們開始實施教學改革舉措的時候,幾乎沒有經(jīng)過過多的論證,毫無懸念地把改革的重點聚焦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一行動中來。減少理論課的比例,增加學生的實習時間和內容,做中學,學中做。我有幾個方面的思考。
思考一:教學改革類別歸屬問題。學校不是工廠,不能像技術工人加工一件精密的產品那樣,只要技術到位就能把工作做好。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血有肉有獨特個性的人,對于人的教育最為忌諱的就是教育方法的簡單化和機械性。不同的個性需要我們投入不同的情感,熱愛每位學生,是教育情感的升華?!耙惑w化”教學模式,屬于單純技術層面的東西,如果不融合以豐富的情感,不施以對自身職業(yè)的執(zhí)著,不懷揣滿腔的教育激情,就會步入對技術的簡單模仿,改革一定不會有更多的回報。從杜郎口到承德技師學院,雖然教育對象差別很大,但他們的做法有許多相同之處,那就是他們超乎尋常的勞動付出與超乎尋常的敬業(yè)精神。改革越深入,情感投入就越加明顯地超越技術投入。而教學改革屬于開創(chuàng)性極強的工作,付出之巨理當超越平常,才會獲得應有的收獲,單純的模仿是換不來我們想要的成果的。
思考二:系統(tǒng)與局部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凸顯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不同系部、不同專業(yè)、不同教師改革的步調不一致,整體節(jié)湊存在紊亂現(xiàn)象。不同的節(jié)湊顯示出不同的心態(tài),同時也顯現(xiàn)出對教學改革付出的多少。至今仍有少數(shù)教師對改革持觀望、排斥態(tài)度。第二個方面是對教學內容的一體化調整存在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劃與設計。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或多或少的影響了教學改革的進程。教師隊伍整體改革思想相一致是打勝教學改革之戰(zhàn)的重要保證,每位教師所擔任的角色都是該系部、專業(yè)所設科目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環(huán),一個人掉隊就會影響整體改革的進度。我們也注意到,“一體化”模式不僅僅是教學內容、教育形式的一體,更需要發(fā)揮教師的團隊合作、協(xié)作作用,才能把教學效果發(fā)揮到最好。而“一體化”的教學內容并非各科目知識的簡單相加,它更需要我們全體教師通過深入實際的研究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把每項內容都融合進系統(tǒng)的教學范疇之中,渾然一體,才能開展有序、有效的正常教學。
思考三:教師隊伍的成長問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教學改革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值得提及的是,教師的成長與教師個人投身教學改革的力度是密不可分的。要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自身就應該具備調動學生激情的能力。我們常常把教師的成長理解為專業(yè)能力的提高,這是不全面的,還應該包含教師的職業(yè)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走進杜郎口中學,我們感受最明顯的,是老師們常態(tài)化的一絲不茍的敬業(yè)精神。也正是靠著教師團隊這種較高職業(yè)素養(yǎng)的支撐,才能營造出了活潑、有序、向上的良好學習氛圍。
思考四:一是制度建設與實施。制度屬于“硬”性的東西,一經(jīng)出臺實施,有其絕對的嚴肅性。其中最應該嚴格執(zhí)行的,是考試制度。很多技工學校片面追求及格率、畢業(yè)率,拿考試當兒戲,考試過程中的嚴格程度很不理想。缺乏督促學習的壓力感,造成了學生學與不學都一樣的思維慣性,是影響教學質量的原因之一。究其原因,是我們的考試內容與考試形式還不能與“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契合,還沒有形成更為科學合理的“一體化”考核體系。因而應把考核納入“一體化”教學的研究中去,設計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專業(yè)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考核辦法,把制度的“軟”性設計過程做好做實,實施起來才能做到不打折扣。
二是教育教學同樣應該設立明確、嚴格的獎懲制度,把改革成就充分與利益掛鉤,獎勤罰懶,獎優(yōu)罰劣,用硬性制度的去督促、激發(fā)老師們的改革熱情,挖掘他們的職業(yè)潛能。
學校教育有其很大的不可測定性,不像工廠企業(yè),有了機器、有了原材料,有了工人就能順利地加工成產品。即使教育家孔子,也不能保證把每個學生都打造成社會的棟梁之才。面對一些個性特征鮮明的學生,即使我們使出渾身的解數(shù),也未必就能保證受教育者會沿著我們設定的軌跡發(fā)展下去。這是教育的鮮明特征之一,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最難但也是最有魅力之所在,具有極強的挑戰(zhàn)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