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琴
【摘 要】 唐朝開闊的國土,開明的政治造就了唐人開朗的性格。因而,在面對離別的時候,他們少了幾分離愁,而多了幾分樂觀。他們的離別有一種昂揚的姿態(tài),正是“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豪壯;他們的離別有一種忘我的精神,正是“寧可沙場征戰(zhàn)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無畏;他們的離別也有一種出世的淡然,正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dá)。
【關(guān) 鍵 詞】 唐代;詩歌;賞析;送別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樂莫樂過新相知,哀莫哀過生別離”這些耳熟能詳?shù)脑娋錈o不賦予離別以凄美哀婉的色彩,使古之別者或“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或“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p>
然而在如此眾多的悲泣之中卻響亮著另外一種不同的聲音,那就是唐朝的送別詩。他們或借送別來激勵勸勉,或以送別來一抒友情,或在送別之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負(fù)。唐之送別詩往往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青春氣息,充滿著希望和夢想,反映著盛唐的精神面貌。
一、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分離,許多本該天長地久的,卻不得不天各一方。然而,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盛行,許多貧生寒儒由“十年寒窗無人知”而至“一朝成名天下聞”。因而,他們總是帶著滿腔熱忱告別自己的親人、朋友,盡管留戀不舍滿藏于心,但更有豪情萬丈飽含于胸。
京城畢竟是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對于久居僻鄉(xiāng)、無緣一游的學(xué)子來講無疑是極具誘惑的。因而上京之前,長輩親朋多是諄諄告誡、多加囑托。所以才有了李頎的《送魏萬之京》中的“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梢?,他們面對離別時心中更多的是殷切的期盼。
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朝經(jīng)濟的日趨繁榮更加促進了國家實力的日趨加強,加上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致力于無限擴展自己的轄域,因而發(fā)動了一系列的對外戰(zhàn)爭來開疆辟土。一些有志之士便投筆從戎,積極地投入到邊塞戰(zhàn)爭中去。他們驚嘆于雄奇壯麗的邊塞風(fēng)光,更充滿了為國效力的激情。當(dāng)朋友將要奔赴戰(zhàn)場、殺敵報國時,詩人總是盡情抒寫對朋友即將建功立業(yè)的不渝信念,而全然沒有對朋友即將馳騁沙場、兇多吉少的擔(dān)憂。
曾經(jīng)登上幽州臺慷慨悲歌的陳子昂在《送魏大從軍》中也就信心百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fù)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詩歌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fā)了作者的慷慨壯志,充滿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氣壯山河。
曾極盡筆墨描寫雄奇瑰麗的邊塞風(fēng)光的岑參送別朋友的《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更滿是壯語。
火山六月應(yīng)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詩歌既不寫踐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寫難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說話行事,字里行間激情蕩漾,語言親切灑脫,聲調(diào)悠揚流美、奔放明快,韻律自由活潑,節(jié)奏跌宕有致。
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朝遼闊的國土,安定繁榮的大好河山造就了唐人廣闊的胸襟。他們深信“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合久必分”,分是一種必然趨勢,那就坦然面對。更何況朋友喜得升遷,可以到更廣闊的空間、更繁華的地域去一展自己的才華,去施展自己的抱負(fù),那就應(yīng)該欣然前往,你將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在等待你去創(chuàng)造。
于是才有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一洗送別詩黯然銷魂的感傷情調(diào),格調(diào)高昂,顯示出大丈夫?qū)掗煹男亟蠛筒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其光亮足可使其他送別詩黯然失色。
于是才有了王昌齡的《送柴侍御》中的“流水通波接五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朋友即將遠(yuǎn)行,心中未必沒有離傷,但只要心在一起,情在一處,便可天涯咫尺。更何況我們兩地有云雨相同,有明月共睹。我們雖如此之遠(yuǎn),我們又如此之近。
于是才有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碧迫撕糜?,親身踐行著行萬里路的信條,天生浪漫的李白更是如此。他的足跡不僅遍及了巴蜀之地的山山水水,而且盡其所能的遍訪古中國的名山大川。于是,在這樣一個繁華的時代,恰逢一個繁華的季節(jié),當(dāng)他的摯友孟浩然將要去那樣一個繁華地方的時候,他不僅欣然揮手作別朋友,而且還懷著滿心的向往之情和艷羨之情,目送朋友前行。他的心也早已到了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人間仙境。
四、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何必苛求蠅頭小利,何必在意蝸角虛名。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既可暫別朋友退隱山林,獨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愜意。細(xì)味“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那份閑適。也可約上三五好友,共續(xù)“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佳話。如柳宗元的《重別夢得》中的“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dāng)為鄰舍翁”。再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且留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全然不在乎仕途的坎坷,“道不行,乘桴浮于?!?,這才是詩意的棲居。
唐朝開闊的國土,開明的政治造就了唐人開朗的性格。因而,在面對離別的時候,他們少了幾分離愁,而多了幾分樂觀。他們的離別有一種昂揚的姿態(tài),正是“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豪壯;他們的離別有一種忘我的精神,正是“寧可沙場征戰(zhàn)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無畏;他們的離別也有一種出世的淡然,正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dá)?!?/p>
【參考文獻】
[1] 于維俠. 喜悲無擇隨心出 一樣送別兩樣情:對兩首唐送別詩的比較賞析[J]. 現(xiàn)代教育科學(xué)(教學(xué)研究),2012(12).
[2] 徐昌才. 夢回唐詩千百度[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3] 王鵬. 總是唐詩最風(fēng)流[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