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摘 要]通過對《明清史料》中《明朝鮮國王李倧奏表》這段史料的點校與解讀,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主要涉及三方面:軍事方面,朝鮮作為藩屬國,面對邊疆奴人進犯宗主國時的反應;對外貿(mào)易方面,關于是否取消焰硝貿(mào)易的爭論;政治方面,冊封世子的奏請。這段史料較清楚地呈現(xiàn)出了宗藩之間交流的一些細節(jié),對我們正確的理解宗藩關系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中國;朝鮮;奏表
第一部分的史料主要涉及了朝鮮國王聽說明朝與韃靼交戰(zhàn)的信息、關于信息的來源途徑、信息的內(nèi)容以及面對這樣的情況朝鮮國王做出了什么樣的反應。當我們仔細閱讀這些材料的時候,能從字里行間中窺探出中國與朝鮮交往中地位方面的一些情況。當時的交通條件很落后,朝鮮人通過不同的途徑了解了中國與韃靼作戰(zhàn)的情況。朝鮮作為與明朝和中國無太大關系的第三方,這方面記載的史料對于我們較客觀的認識明末清初的國家情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語言措辭的謙卑
在朝鮮王給明皇帝上奏的奏章中,他用語的謙卑讓我們能更深刻的了解中國與朝鮮的地位。
“朝鮮國王臣李倧謹奏,為兇豕突進關內(nèi),道路阻絕,吉兇互傳,謹馳一價恭伸慰問之禮,事議政府狀啓?!薄按榔潈瘁h敢抗天威,乃至逼犯畿輔,驚動皇城,凡在食土含血皆思肉寢皮,況我國之于天朝,義則君臣,恩猶父子?!薄啊寂c一國臣民,叩心扼腕不覺西望,而血涕也。臣逖守外藩,既無能西赴國難,捍王于艱,又未能跋涉道路,躬行奔問”
“主辱臣死義,如此臣之罪戾至此而大矣。”“朝鮮國王李倧謹奏,為恭謝皇恩之出常,兼陳小邦之誣枉,墾乞圣明,洞辨事情,急刺昭雪。”(1)
從這些語言措辭上,如“謹奏”“臣逖守外藩”“我國之于天朝,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墾乞圣明”等詞語與句子上,我們可以清清楚楚的知道中朝當時的關系面貌,這也是藩屬關系的一種具體的體現(xiàn)。
信息獲得的渠道
“據(jù)義州府尹李時榮馳報,該本月初三日,有走回人仍石告稱……”
“據(jù)陳副總接伴使李碩達馳報,該譯官金汝恭告稱,聽得……”
“又聽言山西客商趙姓人來到本島,言傳傳聞……”
“次差宣府官盧悌誠、李廷鍵等人送椵島移書,副總探聞西來消息?!?/p>
“……攔阻賊兵,不敢長驅等情,得此隨準陳副總揭帖……”
“……又據(jù)接伴使李碩達馳啓……”(2)
“四月初四日,據(jù)進賀使李忔在山海關,另差譯官金后覺馳啓……”(3)
根據(jù)上面的史料分析,對于中國情況信息的獲取途徑有很多,如義州府尹、陳副總、宣府官、接伴使、進賀使,甚至還有山西商人。這些信息來自多人之口,雖然情況不一,但都有一個共性:明朝國內(nèi)并不太平,有戰(zhàn)事。從這些人員的身份來看,官員比較多,還有山西商人,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與朝鮮存在私人貿(mào)易,與此同時,他們也將國內(nèi)的事情傳了出去。
當知道中國國內(nèi)出現(xiàn)了戰(zhàn)亂,對于戰(zhàn)亂情況的記載,從他們的馳報內(nèi)容中我們可以略知一二。與此同時,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記述了當時中國國內(nèi)的一些情況。
信息的內(nèi)容
信息的內(nèi)容主要涉及到奴人犯邊的路線以及雙方的勝負情況。
“崇禎二年十月初二日,奴酋領大勢兵馬直抵長城,穿入關內(nèi),十二月初二日,先陷薊州等地,近迫皇城,與天兵相接,二十余日,勝負未決?!?/p>
“上年十月份(崇禎二年十月份)奴自喜峰口犯入密云,直向昌平,天朝游擊迎戰(zhàn)敗沒,賊兵已多死傷
“上年十月份,西韃誘引奴賊前往喜峰口,與天兵戰(zhàn),奴賊打敗”
“……但言賊兵圍駐皇城之說,雖不可信人,自喜峰口逼近,畿服似非虛傳,祖總兵領大兵進駐玉田,攔阻賊兵,賊不敢長驅等”
“……聽得天朝滿總兵督將與賊大戰(zhàn),賊領敗卒,退屯于永平城中,十三省兵馬圍駐永平等”(4)
‘……上年十月二十日,行到山海關,聽得賊于本月二十七日夜毀長城,以入圍冀州、通州;十月二十日,直迫皇城齊華門外,雖被天兵殺退,賊酋遁還,而余眾尚復屯居,四出搶掠,兵禍之慘,有似我國丁卯之變”(5)
這些材料的記載內(nèi)容雖不詳細,又是道聽途說,但是卻能較為明了的反映當時中國的一些情況。奴賊進犯中國,戰(zhàn)況很危急,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芭躅I大勢兵馬直抵長城,穿入關內(nèi)”“陷薊州等地”“近迫皇城”“奴自喜峰口犯入密云,直向昌平”“直迫皇城齊華門外”這樣的詞匯明顯渲染了當時的緊張局面,讓人觸目驚心。面對宗主國出現(xiàn)了這樣的局面,作為藩屬國,朝鮮也做出了相應的反應。
朝鮮的反應情況
在朝鮮王李倧的奏表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方面的信息。
“雖溟路阻隔,不得為索賦赴難之計,急馳一價以俢奔問之禮,不可少緩?!薄岸缆分畟鳎尚烹y詳,舉國憂煎,靡日敢安,即目我國使臣方在國內(nèi),耳聞目見,所報必真,合無專差使臣前去進慰,仍將本國所造戎器若干,一并進獻,以助軍前之用,另據(jù)一本備奏”
“謹將小邦所造戎器三種順付,陪臣另行封進?!保?)
得到奴人進犯邊境的消息,作為藩屬國的朝鮮也履行了自己的義務,“急馳一價以俢奔問之禮”“專差使臣前去進慰之禮”“將本國所造戎器若干,一并進獻,以助軍前之用”“謹將小邦所造戎器三種順付,陪臣另行封進”。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知道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系。明朝與周邊國家結成了宗藩關系,據(jù)大家平時掌握的史料,明朝會賜予參拜國大量的禮物與獎賞。對于藩屬國應該履行的義務卻很少提及,但是,從上一段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它們并不是一味的接受獎賞,要履行的義務也并非是我們單純所理解的那樣。這段材料對于我們更好的解讀宗藩關系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部分主要涉及的是奏請貿(mào)易焰硝的事情
朝鮮要求進行焰硝貿(mào)易的目的
“仍將例貿(mào)焰硝照舊,許賣以備寇患,以安屬藩事。”(7)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朝鮮要求進行焰硝貿(mào)易的目的是為了防備倭寇,維護邊疆安全。并且根據(jù)相關的材料我們也可以看出朝鮮與中國進行焰硝貿(mào)易也由來已久。
中朝焰硝貿(mào)易由來已久
“先該萬歷二十年,陪臣鄭崐壽前到京師,欽蒙圣明,矜愍小邦,特發(fā)帑銀貿(mào)給各樣軍火之物,至今發(fā)車搬運,欽此。又該萬歷二十二年及二十五年,陪臣許進權悏等亦蒙欽此銀兩,貿(mào)給硝黃等物,欽此。至于倭寇寇患撤還之后,小邦以賊情難測,防患宜周奏請,乃只賣硝。該兵部題奏,硝黃火藥原系中國禁物,但今既已責令自為提防,不妨從寬所請,貿(mào)易似應準從以示天朝破格優(yōu)待之意,準行禮部,令該國陪臣量為貿(mào)易,既備該國軍前之用,欽此。又該萬歷三十三年,陪臣李相信之行,以硝藥罄乏,防備疏虞,照依年例,弓角之貿(mào)齊價貿(mào)易為請,欽蒙朝廷特許,每年賀至之行,換貿(mào)易三千觔,永為常例?!保?)“又該萬歷三十七年,陪臣鄭經(jīng)敘之行以年例,焰硝即用不敷,另項收買以便防備為請,亦蒙準許。日后不拘常規(guī),有請輒準?!保?)
自萬歷年二十年開始,中國與朝鮮的焰硝貿(mào)易已經(jīng)開始,最初是為了抵御倭患,當倭寇撤還之后,又以“小邦以賊情難測,防患宜周奏請”“焰硝即用不敷,另項收買以便防備為請”等原因,進行貿(mào)易。這些原因,歸根于一點都是為了防備自己的安全。
中國禁焰硝貿(mào)易的原因
雖然進行焰硝貿(mào)易幾乎成為定制,但是中國又禁止了焰硝貿(mào)易。其主要的原因,我們也可以從材料中得出一二。
“該職方清吏司案呈,內(nèi)題朝鮮收買焰硝,緣系奉圣旨,屬國誼關休戚,焰硝開禁,固所不靳。但近來奸商私販,接濟逆夷,非一切杜絕難以稽防,今后著嚴諭停止。該國素稱恭順,自當仰體其獎赍事宜,禮部即酌議”“禮部則以本國鑒賞私販利器接濟逆奴,屢奉圣旨,嚴諭停止,不許換貿(mào)?!保?0)
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中國決定停止與朝鮮貿(mào)易的主要原因是,朝鮮一些私人進行私下貿(mào)易,與奴人進行貿(mào)易,威脅到了中國的利益。
中方禁焰硝的決心開始松動的原因
“看得朝鮮陪臣焰硝之請,自是舊例,但奉有非一切杜絕難以稽防,今后著嚴諭停止,則凜奉新編,所當斃重者此矣。若以該國向咨貿(mào)易,用供備御,倘一概停止,將令防奴何恃?奴又能東山煎焰硝??衷搰坏檬杏谖?,折而事于奴焉,患更大?!薄扒胰вb為數(shù)不多,則請弘恤遠之仁。”(11)
雖然有些朝鮮人私下里結交奴人并與奴人進行貿(mào)易,但鑒于長遠利益,如:“若以該國向咨貿(mào)易,用供備御,倘一概停止,將令防奴何恃?”“奴又能東山煎焰硝。恐該國不得市于我,折而事于奴焉,患更大?!薄扒胰вb為數(shù)不多”。這是中國禁焰硝的決心開始松動的主要原因。如果停止了焰硝貿(mào)易,朝鮮抵御奴人進犯的能力將會下降;況且奴人由于自己的地理位置,可以自己煎焰硝,倘若朝鮮在宗主國停止焰硝貿(mào)易,又迫于自我保護,與奴人進行貿(mào)易,這將給明朝帶來巨大的威脅。鑒于此,取消禁止焰硝貿(mào)易的命令也迫在眉睫。
第三部分主要是朝鮮國王請求冊封世子的奏請
“臣竊照建儲承統(tǒng)有國之常,臣子既以嫡長早宜正名,而近緣疆場多故,未遑請命,臣子今年二十二歲,聰敏好學,臣民系望咸請為世子,理合照例具奏,伏乞圣明,急賜冊封,不勝幸甚?!保?2)
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在冊封世子時,應該奏請中國的皇帝,這是作為藩屬國應該履行的一項義務,這也是作為宗主國應該享有的一種權利。從這篇奏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朝鮮國王是如何來奏請冊封世子的。這段史料作為冊封世子的原始史料對我們研究宗藩關系,以及他們之間的地位、權利與義務提供了有力的材料論證。
注釋:
(1)[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3頁
(2)[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3頁
(3)[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4頁
(4)[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3頁
(5)[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4頁
(6)[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4頁
(7)[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5頁
(8)[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5頁
(9)[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7頁
(10)[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5頁
(11)[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5頁
(12)[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第七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