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樸光 顧雪濤
中國畫(特別是寫意畫)是一門特殊的藝術,講究筆墨、學問、閱歷、修養(yǎng)的漸進式積累,就如同煉丹一樣,不經(jīng)過幾十年的苦心修持,做到“人畫俱老”,實難臻成熟之境。貴州當代畫家方小石,不但天資聰慧,學習刻苦,而且活到了101歲,堪稱大器晚成的花鳥畫大家。
方小石,名山,字小石、曉時,1911年生于貴陽。1937年考入國立藝專,學習國畫及木刻,從師呂鳳子、林風眠、關良等繪畫名家。1940年畢業(yè)返回貴州,歷任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美術教員、省立藝術館主任、省立圖書館主任。建國后先后在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民族學院、貴州大學、貴州畫院工作;系貴州畫院名譽院長、貴州省美協(xié)名譽主席、貴州師大美術系名譽教授、中國美協(xié)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2年病逝;有《方小石畫集》、《方小石畫輯》等出版。
方小石是當代貴州成就卓著的花鳥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在行家中享有盛譽。建國初他主要致力于門畫、年畫、版畫和墻頭壁畫創(chuàng)作。后來潛心研習寫意花鳥畫,兼及書法、篆刻,經(jīng)過幾十年探索和耕耘,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方小石的花鳥畫在“文革”前已名揚黔省,與宋吟可、王漁父、孟光濤合稱貴州畫壇“四大名家”。然而他藝術的大成卻在改革開放以后,此時方小石已年屆七十,仍然青春煥發(fā),筆耕不輟,其《珍禽歸來》、《芙蓉鴛鴦》、《山村好風光》、《綠花紅葉九秋天》等,均是筆簡意賅、形神兼?zhèn)涞木妨ψ鳌?/p>
1995年方小石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引起強烈反響,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對其藝術作了專題介紹,中國藝術研究院為畫展組織了研討會。方小石的花鳥畫具有以下鮮明特點:方小石雖然也畫傳統(tǒng)繪畫中習見的花鳥,但尤喜畫前人未畫過或很少畫的東西,如玉簪、刺梨、石菖蒲、一串紅、黑鸛、云雀、珍珠雞、黑頸鶴等,反映了他在題材上勇于開拓的精神;其筆墨極富個性,常用率意的斷筆和排列的短線描繪物象,看似松散、稚拙、板滯,實則氣勢連貫,韻味雋永,這主要得力于他深厚的書法、篆刻功底,以及對筆墨的過人悟性;他素以傅色精妙著稱,將傳統(tǒng)繪畫、民間藝術和西方現(xiàn)代繪畫的用色理念糅為一體,所作色墨純凈、飽滿、滋潤,兼具情感性和表現(xiàn)性,豐富了花鳥畫的色彩世界;構圖亦匠心獨具,既不失傳統(tǒng)布局法則,又富于現(xiàn)代構成意趣,畫面簡潔、單純、自然,但卻能計白當黑,以少勝多,這一特點在小品和扇面中表現(xiàn)得尤為充分。
簡言之,方小石的畫可用20個字加以概括,即:筆精墨妙,色艷境殊,略形重神,樸拙天真,品味高奇。若用貴州特產(chǎn)比喻,它猶如一杯釅釅的苦丁茶,初飲時或微感苦澀,但慢慢回味,卻醇厚甘甜,齒舌留香。(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