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 要: 作者總結多年教學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戲曲表演念白的理解,結合教學實例,如戲曲《金玉奴》的教學,《擋馬》的教學等。作者對戲曲念白做了較為認真的梳理,從而為戲曲劇目的教學添磚加瓦,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 戲曲 念白 人物塑造
戲曲念白是戲曲“四功五法”里的重要一項,是戲曲演員塑造舞臺人物聲音形象的基本手段,也是體現(xiàn)“角色語言”——臺詞的獨具藝術特色的表現(xiàn)手段。
幾百年來,“戲曲藝術家以開闊的視野,注視著無限宇宙世界。他們從紛紜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自然現(xiàn)象、藝術現(xiàn)象吸取營養(yǎng),由表及里,從具體到抽象提煉內容,是創(chuàng)造者和欣賞者之間溝通作用的特殊語匯”。時至今日,戲曲念白通過對白形式、旁白形式、表白形式等,在戲曲舞臺上告訴觀眾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要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要留給觀眾什么樣的美好聲音的享受。我談談對戲曲舞臺念白的認識。
一、在戲曲舞臺表演中了解戲曲念白的功能、節(jié)奏、特征與分類。
1.特征與功能。戲曲念白既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經(jīng)過藝術加工提煉的富有音樂性的語言,它與生活言語和其他戲劇話白形式是不同的?!皯蚯畎撞皇悄7律钫鎸嵉恼Z言,而是表現(xiàn)舞臺藝術的真實語言”,生活語言是人的自然感情流露,而戲曲念白與生活中的說話是保持相當距離的,有時會完全脫離生活實態(tài),是經(jīng)過音樂手法處理過的富有很強的音樂性、節(jié)奏性、韻律性、程式性的舞臺語言,可以稱之為歌唱,或稱它為無譜之歌。戲曲念白正因為有了以上幾種特征,自然形成了戲曲念白高低起伏、抑揚頓挫、有韻律感的功能,更有強化念白的情緒性和語言節(jié)奏的功能,可以說戲曲念白在整出戲里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基本要求順口,美聽,是一種經(jīng)過音樂化加工的語言,依據(jù)加工程度不同形成不同念白形式。這種不同形式是戲曲演員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2.戲曲念白節(jié)奏。念白如何念出節(jié)奏,其實就是念出語氣,尋找生活節(jié)奏,也就是生活中的語氣化表演,是人物行為的變化表演,可以說念白節(jié)奏是根據(jù)劇情景、行當、性格、感情的變化而變化的,是內心情感的直接再現(xiàn),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語速往往是快的,在悲觀失望情緒中語氣緩慢,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這一規(guī)律,讓學生對念白節(jié)奏的藝術處理有深刻了解,把人物思想感情準確表達出來,使觀眾能更好地聽出前因后果。
3.戲曲念白分類。我國有三百多個戲曲劇種,各劇種都以本地方言為劇種的基本語言,在“白”的念法上,基本保持了本地方言特征,在京劇表演中就包含許多念法的分類,如:散白、京劇京白:其特點跟地方語言接近,但無論在節(jié)奏上,還是音調上都比日常語言夸張。韻白:是經(jīng)過更復雜藝術加工的舞臺語言,其聲調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仰揚是指音的高低起伏形成強烈對比表達感情,頓挫轉折輕重強弱使觀眾更好地聽出前因后果)更為夸張體現(xiàn)節(jié)奏、韻律更鮮明,更接近于歌唱。數(shù)板:突出節(jié)奏的作用,通常以一眼板或流水板形式出現(xiàn),字音強弱分明,引子:是以一種半念半唱形式出現(xiàn)的,如:韻律性吟誦、節(jié)奏性吟誦、方言白,等等。無論以上哪一種念白都服從于韻白和生活白的念法。每個戲曲教師必須對戲曲念白形式的表現(xiàn)范圍、表現(xiàn)特征,準確地選擇能體現(xiàn)自己所演角色性格、年齡、感情等語言分類形式,再根據(jù)不同的劇情時代背景、不同矛盾沖突把握人物性格,展現(xiàn)人物“語言形式”,抓住人物語言分類特點,把角色創(chuàng)成造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皬亩鼓畎琢鲿赤诹?,朗朗上口,鏗鏘有力,以它所有的韻節(jié)奏形成了一種高度簡潔有音樂性的藝術語言”。
如《金玉奴》一戲。金玉奴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里,是年方二八的小姑娘,父親金松是一個要飯花子頭頭,根據(jù)家庭的出身背景,金玉奴這一人物不屬于大門不出的閨中小姐身份,那么在劇中念白的選擇上一定要考慮人物的形象與性格,金玉奴剛出場見觀眾時運用了本白(京白)的分類特點,充分表現(xiàn)出天真、可愛、善良純真的小姑娘形象,等到金玉奴與莫稽成婚后,為了更進一步突出人物的家庭背景和人物性格的沉穩(wěn)、端莊、大方形象,又把本白改為韻白,體現(xiàn)金玉奴另一面的性格。由此可見,戲曲念白在塑造人物性格時首先要定位以什么類別念白展現(xiàn)劇情特色,更加鮮明地突出人物性格。如果這一點抓準了,最終戲曲念白就能達到在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成為一種溝通的藝術語匯。
二、在戲曲舞臺表演中,了解戲曲念白“語調”、“動作規(guī)律”和“聲情技巧”把握。
1.戲曲念白語調處理。“千斤話白四兩唱”、“三分唱、七分念”這兩句廣為流傳的戲曲諺語足以說明戲曲念白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及表演念白技術難度之大,難就難在它是一種沒有譜出的曲詞旋律,沒有伴奏的歌唱,它是一種無譜之歌的念白藝術。由于戲曲念白具有稱之為無譜之歌的特點,因此念白就不能保持生活的自然音調,它必須有豐富的色彩,必須使之音樂化,才能同歌唱協(xié)調。這就要求演員在念白的語調上和人物情感相一致,因為語調就是念白的一種藝術語匯。它包含語言音調、語言聲音色彩等,是音樂化的感情語言。如:花臉在舞臺上打“哇呀呀”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那么在戲曲舞臺上是用了一種特有形式的語匯,“哇呀呀”在表現(xiàn)中沒有臺詞的體現(xiàn),但是臺下觀眾就能感悟到演員念白的語匯,感悟到臺上觀眾演員的情緒感情。“演員貫傳言外意,觀者方能得余音”。意思是說觀眾通過語調情緒、聽不到念詞,也能感受到的情感語調。因此,對語調處理必須是一種聲音色彩,但必須在行當化的前提下把握臺詞的感情色彩,利用發(fā)音的技巧對自己的音色、音質、音調進行一定的“改造”與“包裝”,使之更加符合角色語調聲音形象。
2.對語言動作準確把握。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唱念做打、載歌載舞是戲曲表演的主要特征。由此可見,戲曲語言念白必須與舞蹈動作的造型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我們說一個人做某種行動,都是有某種目的,但必須通過語言達到某種目的,所以“語言行動”在舞臺上決定應該用什么樣的音調、語氣、節(jié)奏念每一句臺詞,并搞清楚自己要說些什么?為什么要說?是對誰說的?如果語氣理順了,再與動作的技巧緊密相結合,就能達到最佳語言狀態(tài)。在戲曲舞臺上語言與動作表現(xiàn)是息息相關、分不開的。如:《蘆花蕩》、《林沖夜奔》、《扈家莊》等戲的表演就賦予了它很強的語言與動作的互補性、互襯性。
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戲曲念白不僅要講究字正腔圓,更要聲情并茂,當你在用真情塑造人物形象時,你所念出的白話,演出來的人物是感人肺腑、打動觀眾的,所以,一個好的教師在教學生塑造人物時在聲腔、念白上必須“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以感染觀眾。
《擋馬》一戲中,我曾演出上百場,飾演楊八姐這一人物,每次演出結束后,老師曾提出念白語氣與動作協(xié)調準確性的問題,但當時就是不知道該如何運用和掌握,后來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演出和學習深造,我對戲曲念白語言與動作之間的配合有了新的領悟和認識。楊八姐與焦光普對打完全是一種行動中潛臺詞,貫穿在武打技巧表演之中。兩個人互相猜疑的心理是要依靠臺詞念白中的每一句語氣、身段、技巧體現(xiàn)的。
臺詞與動作相結合要十分準確。動作的輕、重、緩、急都與臺詞是息息相關的。對楊八姐語言行動的把握,要做到當人們閉著眼睛時從錄音機里就能聽出人物要做什么、為什么做及人物的心理活動。由此可見,戲曲語言念白從文學劇本創(chuàng)作就賦予它很強的語言動作性,戲曲念白語言動作技巧的表演不僅能使觀眾用耳朵聽得懂,還要用視覺欣賞人物不同的形象性格。
三、結語
念白是我國戲曲中的一種特有藝術表現(xiàn)手法,它以一種讀與唱之間的音調將語言戲劇化、音樂化以體現(xiàn)人物。做新一代戲曲教師有待認真踏實地學習與探索戲曲念白藝術,不斷提高文化修養(yǎng),對劇本要有深刻的理解力,弄清劇本里臺詞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在念白基本功上下工夫,它包括發(fā)聲、控聲、耐力、吐字、運氣、唇齒、喉、舌發(fā)音吐音,等等。在給學生教學時要講明念白的重要性,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舞臺表現(xiàn)力及舞臺實踐表演能力,使學生更好、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戲曲念白的理論知識與表演技巧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