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宇
摘 要:計算機及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信息化條件下,高校師資培訓也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zhàn),本文在闡述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上,總結教育信息化對高校師資培訓工作的影響,以及抓住信息化的條件與機遇,促進高校師資培訓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信息化;師資培訓;對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及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拓展了人們的認知空間;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實現了文字、圖片、聲音的一體化傳播。隨著網絡技術應用的普及,遠程教育成為新時期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形式。教育界出現了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發(fā)展趨勢,研究者稱之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僅僅是教育工具的更新,也對教育觀念、內容、模式等各方面帶來深刻的變革。在信息化條件下,高校師資培訓也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zhàn),本文在闡述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上,總結教育信息化對高校師資培訓工作的影響,以及抓住信息化的條件與機遇,促進高校師資培訓的相應對策。
一、教育信息化的內涵及發(fā)展趨勢
教育信息化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的教育體系。它引起教育內容與模式的變化,并延伸至教育觀念與評價方式的更新,以及教育環(huán)境與機構的改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與現代化的系統(tǒng)工程,其技術基礎是計算機化或網絡化,而其目的是建立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新的教育體系。
目前,世界各國都致力于應用信息技術發(fā)展高等教育,為國家發(fā)展提供重要推動力。美國1996年開始倡導信息公路建設,并將校園網絡作為建設重點,讓學生與教師在校園中應用網絡提供充分的便利;德國在1997年就提出,提高教師的媒體應用能力是建設信息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并采取措施加強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培訓[1]。我國從90年代開始,逐步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至今已初步形成以中國教育科研網、衛(wèi)星視頻系統(tǒng)和中國教育電視臺衛(wèi)星寬帶等重要設施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平臺,全國高校加強了校園網建設,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CAI為代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基本實現了教育信息的交互作用與教育資源的共享。目前可以看到的一個重要趨勢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教育信息化必將上新臺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普及,而且隨著教育觀念的變化,引起教育體系的重大轉變。
二、傳統(tǒng)高校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
1.空間與時間的限制
由于媒體不發(fā)達,例如缺乏利用網絡進行遠程培訓的模式,因此較多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在高校師資培訓中,很多教學崗的教師為參加培訓必須調整教學計劃,而管理崗的教師由于工作的限制,更難以參加外地的培訓課程。由于培訓的整體化色彩濃厚,靈活性不足,無法滿足個體化的時間安排及培訓需求,因此培訓效果較差。
2.培訓模式單一
傳統(tǒng)高校師資培訓以教師講授為主要模式,授課內容注重理論,以程式化講授知識為主,培訓形式單一,缺乏應有的互動性。這種簡單化的培訓形式,既不能啟發(fā)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授課質量,也無法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理論根基,提高科研能力。由于脫離于教學實踐,培訓課程缺乏吸引力,無法調動教師參加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培訓效果往往不理想。
3.培訓內容滯后
在傳統(tǒng)的媒體環(huán)境下,由于知識更新與傳播的范圍小、速度慢,培訓信息的內容與深度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難以適應大學教師對高知識素養(yǎng)的要求。而在信息化的條件下,則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海量信息資源,為高校師資培訓提供優(yōu)越的條件。
三、教育信息化對高校師資培訓的影響
教育也是一種信息傳遞過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必然引起教育手段乃至觀念的變革,對于高校師資培訓,其影響表現在:
1.重新定位高校師資培訓的目標
信息化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使教育目的由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轉向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以及分析、判斷與創(chuàng)新能力。這相應地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條件下,合格的教師必須是知識創(chuàng)新型教師,具備技術與教育的雙重能力。這與傳統(tǒng)教育知識本位的定位存在較大差異。信息化的發(fā)展要求對高校師資培訓的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從培訓“知識倉庫型”教師轉變?yōu)榕嘤枴爸R創(chuàng)新型”教師。
2.引起高校教師培訓觀念的變化
信息化的發(fā)展對教育的一系列基本概念產生沖擊。其中最突出的是知識結構更新與終身學習問題。信息資源的快速遞增要求人們具備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的能力,并堅持終身學習。這將改變人們的學校觀、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等,并進而構建起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的教育體系。這種教育觀念的變化必然引起高校師資培訓觀念的更新。
3.變革高校師資培訓的手段與方法
信息技術的高度互動性,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在信息化條件下,對話式教學、程序教學、個別化教學等各種教學模式依托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得到實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需求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則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主動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通過遠距離傳播方式以及網上交互式等各種教學方式的運用,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關系將發(fā)生深刻的變化。以教師為主的指導式教學方式變成以學生為主的探索式學習方式。教學模式的更新,培訓手段現代化與多樣化,將極大提高培訓的效果。
4.改變高校師資培訓的模式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產生了現代遠程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了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的平臺,滿足了個體在學習上的個體化需求。同時,教育信息化還帶來教育管理的變型,通過建立“人—網—人”的新型管理模式,使學校教育管理實現高度的自動化。在信息化條件下,高校師資培訓可以建立靈活的遠程培訓模式,并改進培訓的學籍管理與教育評價等管理過程,使培訓的組織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5.改變高校師資培訓的內容
教育信息化帶來的巨大變革對教師的角色及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信息化條件下,教師必須具有終身教育觀和智能教學觀;擁有優(yōu)秀的應用信息資源的意識、能力與素質;能夠適應和引導教學模式與師生關系的變化;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從事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對教師素質要求的變化必然引起師資培訓內容的相應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師資培訓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現代化的問題已經提上日程。高校師資培訓必須增加信息化發(fā)展所需的內容,例如教育技術等。同時,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融合,各個學科以計算機為平臺進行信息化改造,引起各個學科內容的不斷更新,以及新的邊緣學科的不斷涌現,這些科目作為新的教學內容,也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隨之不斷更新,這些都將成為高校師資培訓的重要內容。
四、信息化條件下改善高校教師培訓的對策
當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很快,對現代教育體系的影響極為廣泛和深遠。為此,必須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跟蹤信息化的發(fā)展,了解教育信息化對高校師資培訓的影響,并采取相應措施,以促進高校師資培訓的發(fā)展。具體的對策建議如下:
1.更新培訓觀念
信息社會是學習型社會。在知識爆炸的信息化時代,在職教師通過繼續(xù)教育更新知識與技術尤為重要。因此,高校師資培訓應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塑造新的教學觀、實踐觀與質量觀,重視教師的個體化需求,以促進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另外,培訓應以社會發(fā)展為導向,樹立服務意識與競爭意識,培養(yǎng)適應信息時代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2.提高高校師資培訓的信息化建設水平
這主要是指加強信息基礎設施、信息資源與專業(yè)人才的建設。隨著信息科技的進步,在高校師資培訓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培訓教學與組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實現培訓資源的網絡化與培訓手段的現代化,以促進培訓效率與質量的提升,已成為改進高校師資培訓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做好高校信息化建設的規(guī)劃,加強培訓應用系統(tǒng)的建設,重視高校師資培訓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實現教學手段與方式的更新。另外,另外要培養(yǎng)一批精通信息技術的管理隊伍,負責高校師資培訓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維護。
3.重視高校教師信息技術專項培訓
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校師資培訓,必須加強信息技術的專項培訓。第一,要提高高校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和教師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第二,在更深的層次上,通過支持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推動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的革新,促進以學生為主的探索式學習方式的應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培養(yǎng)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4.建立高校教師培訓現代遠程教育模式
與傳統(tǒng)培訓模式相比,教師網絡培訓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2]:首先,網絡培訓有利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和利用,例如可從各個院校選拔授課教師,分擔培訓任務,實現資源優(yōu)化配置。其次,網絡培訓突出個性化學習的特點,能夠滿足教師的多樣化需求,提高培訓效率。最后,網絡培訓有利于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阻力,適應在職教師特殊的學習要求[3]。高校師資培訓要積極探索遠程教育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做好遠程培訓的設計工作[4]。具體措施有:利用現有教學資源,評選出一些高校精品課程,作為教師培訓項目的課程,如研究生課程進修的公共課、理論課等;通過高校合作,開發(fā)教師培訓項目的資源庫,如教育技術培訓、崗前培訓等;改進培訓模式,采取任務驅動、研究、專題討論等多樣化方式。
5.構建新的培訓機制
應用信息技術開展高校師資培訓,要建立終身教育制度和市場運作機制,改革培訓管理模式。遠程培訓要走合作協(xié)作、資源共享的途徑,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將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融合起來,建立高校師資培訓一體化體系。在培訓的組織管理過程當中,可引進市場機制與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國家批準提供遠程教育的院校和獨立設置的遠程教育機構要通過與具有先進技術與理念的高科技企業(yè)建立伙伴關系,分擔建立遠程教育技術平臺、遠程教育管理及教學、質量、技術等支持系統(tǒng)等有關費用,降低投資風險,推動遠程教育持續(xù)發(fā)展。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必然引起教育觀念、手段、模式、機制的變革,對高校師資培訓提出新的問題與挑戰(zhàn)。當前高校師資培訓應符合信息化教育新的培訓機制和模式。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于培訓工作,促進培訓的現代化發(fā)展,從而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關洪海.基于現代媒體利用的高校教師培訓研究[J].中國報業(yè),2012(09):189—190.
[2]賈東風.拓寬教師培訓途徑 切實提高培訓實效——關于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教師培訓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09(02):26—29.
[3]艾紅梅.遠程教育:高校教師培訓的新視角[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0(12):51—52.
[4]丁秀芹,徐建國.現代遠程教育與高校教師培訓[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131(01):186—188.
(作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