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
《蝸牛的獎杯》是《國標本(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獎杯以后,不思進取,最終導致翅膀退化,獎杯變成了堅硬的外殼,揭示了在榮譽面前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那么如何引領學生身臨文本之境,感悟深刻道理呢?在教學《蝸牛的獎杯》一課時,筆者依據小學生活潑好動、愛幻想的特性,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一、聯系生活,了解蝸牛的外形
對于多數學生來說,蝸牛這一小動物并不陌生。上課伊始,首先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第二幅插圖,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印象中的蝸牛。學生的發(fā)言無一例外地提到了蝸牛背上的外殼?!翱墒窃诤芫煤芫靡郧拔伵?蓻]有外殼。”這一句話引起了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
二、咀嚼文字,感受蝸牛的快樂
學生在充分感知了蝸牛沒有堅硬外殼時飛行的快樂后,再去體會蝸牛背著重重的外殼在地上慢慢爬行時所產生的巨大的心理落差,會以此給學生強烈的心理刺激。因此,引領學生感受蝸牛飛行的快樂是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
1.在模仿中體驗飛行時的快樂
當學生急于想了解蝸牛以前的形象時,我出示了課文中的第一幅插圖,從而引出文中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它有一對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飛行”。學生在讀這句話的時候,并沒有突出“有力”這個詞語,我點撥:“聽了你的朗讀,老師感覺蝸牛的翅膀也不怎么有力呀,你愿意再讀一次嗎?”學生心領神會,再讀時便重讀了“有力”。這樣學生就初步感知了蝸牛不僅有對翅膀,而且這對翅膀還很有力,從而為下面體會“自由地飛行”打下了基礎。
2.在想象中感受蝸牛的驕傲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一個重點段落,雖然只用了簡單的幾句話,卻把蝸牛非??粗貥s譽、成天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而學生僅僅憑借讀讀課文中的句子,是很難走進蝸牛的內心世界的。于是,我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恰當的“補白”,把原本比較概括的語句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當學生品讀“它整天把獎杯背在身上,唯恐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這句話時,我引導學生:“有一天蝸牛碰到了正在地里耕作的黃牛伯伯,它會怎么向黃牛伯伯夸耀自己的獎杯呢?”學生通過想象,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當學生讀到“到了晚上,蝸牛就睡在獎杯里,生怕被別人偷了去”這句話時,我做了一個假設讓學生想象:“一天夜里蝸牛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獎杯被別人偷走了,誰能想象出蝸牛失去獎杯時的情形?”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蝸牛對獎杯的重視。最后讓學生去朗讀這一自然段,學生儼然把自己當作了小蝸牛,讀得有聲有色。
三、前后對照,體會蝸牛的悲哀
學生品讀完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對蝸牛前后的樣子進行對照?!皠傞_始蝸牛是在天空中得意揚揚地自由飛行,而最后卻落得一個身體和硬殼粘在了一起,翅膀退化,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命運,是誰造成了這種結果呢?”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獎杯?!薄蔼劚碇煽?,代表著榮譽。我覺得大家不該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獎杯的身上,獎杯是很冤枉的,大家再仔細想想責任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經過老師點撥,學生立刻意識到:責任不在獎杯,而是在蝸牛自己,因為他太看重這個榮譽,以至于停步不前,落得這樣一個下場。“那你想對蝸牛說點什么嗎?”學生積極舉手發(fā)言:
“拿到獎杯后,你不應該整天只看到獎杯,還要認真練習飛行?!?/p>
“蝸牛,誰讓你那么看重獎杯呢?現在背著它,舒服吧?活該!”
“蝸牛!現在把獎杯放下,像小鷹那樣認真地練習飛行,你還一定能成為飛行冠軍的!”
……
在對蝸牛前后命運的比較中,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思想上受到了啟迪,同時感悟了本文的中心,即成績只說明過去,不能說明現在,更不能說明將來,我們千萬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從而達到了讓學生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行動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沛縣歌風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