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公信力的重塑,離不開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充分、有效的溝通,是其重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簡要闡述了溝通機制構建的必要性、相關關系,提出了構建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政府公信力;溝通;公眾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一系列公共事件頻發(fā),政府公信力正在經受著嚴峻考驗,對其重塑已顯得迫在眉睫。[2]但作為一項長期性的政治工程,離不開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所以,構建有效的溝通、對話機制,對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構建溝通機制的必要性
(一)政府轉型的需要。政府作為唯一存在于社會的公共部門,其一切行為應以公眾滿意為準則,以實現(xiàn)公共利益為目標。但目前我國政府仍然是以傳統(tǒng)的“管控、全能”的管理方式為主,過多的干預、控制市場和社會,越位、錯位現(xiàn)象處處存在,致使公共利益多流于形式,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政府形象受損日益嚴重。新時期、新形勢下,政府轉型勢在必行,構建有效的溝通、對話機制更是必要,切實聆聽公眾的心聲,將不同的聲音降到最少,既是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也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二)公眾成長的需要。隨著我國公民社會的不斷崛起,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訴求在逐漸增強,多元化、扁平化將成為社會結構的顯著特征。由于傳統(tǒng)的封建“官民”二元社會管理制度至今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社會發(fā)展,公眾在社會生活中仍習慣處于一種被動型的接受和誠服狀態(tài)下,缺乏主動關心和參與社會的意識,在涉及某些重大公共利益方面,只顧及眼前的利益,對政府的公共決策多采取盲目的群體對抗和阻止,致使某些公共項目流產,公共管理進程嚴重受阻。所以,公眾也要學學會轉變思維,學會主動溝通,共同維護公共利益,塑造政府的公信力。
(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雖然在經濟領域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從總的發(fā)展過程來看,體制之間結構失衡嚴重,政治體制改革緩慢,環(huán)境污染、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阻礙著社會整體的發(fā)展。實踐告訴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并不是簡單的以經濟數(shù)量積累,需要不斷推動政治體制、法制的改革與完善,需要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需要不斷維持社會公平、公正,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二、溝通與政府公信力的關系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形象,是指政府行為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度和公眾評判度。主要涉及兩個維度:一是政府行為,即政府進行社會管理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度;二是公眾行為,即公眾對政府公共管理活動的相對認可度。
“溝通”一詞在本文中泛指政府溝通,是指社會公眾與政府之間有關政治信息的交流與反饋的過程,以求意見達成一致和公共管理活動的通暢。其具有雙向性或多向性。
溝通的目的既包括政府直接向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也包括在提供過程中與公眾溝通相關的意見、看法、建議等內容。溝通的充分、有效與否、效率的高低從根本上反映的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也代表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能,體現(xiàn)的是政府公信力水平。
溝通是政府行為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政府行為的保障,政府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正效應越大,時效越長,公眾的認可度、評價度就越高,這說明政府行為肯定是建立在與公眾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的基礎之上而進行的。所以,政府公信力與溝通之間呈現(xiàn)出正相關關系。反之,則會呈現(xiàn)出負相關關系。
三、溝通機制構建的路徑選擇
(一)給予公眾充分的知情權。公眾不僅是政策實施的承受者,同時也是政府決策制定、完善的主要信息源。首先,政府要樹立民本意識,適度讓權于民,切實聆聽公眾的心聲。其次,政府要盡快制定、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切實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最后,政府要學會轉變角色,加大政務公開的力度,學會引導、加強溝通,重視公眾的建議和信息反饋。所以,政府只有以民為本,才能贏得其理解和信任,才能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重視信息的真實性。針對公共事件,尤其是突發(fā)性或是爭議性比較大的事件,政府應該在第一時間了解真像,與公眾時刻保持溝通、對話,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公開性,及時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占取主動話語權,盡量避免事態(tài)失控。否則,政府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尷尬境地,從而引起利益相關者的猜測和不滿,導致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使政府在后續(xù)的事件發(fā)展中陷入不利地位。[1]
(三)加強溝通渠道的建設。媒體被稱作第三種力量,對整個社會具有信息溝通、輿論導向的重要功能,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應該保持與媒體的良性互動,如實介紹有關情況,引導輿論朝著有利于公共事件的處理方向發(fā)展。另一方面,政府應高度重視網絡等新媒體渠道的建立和完善,隨時保持有效的信息溝通,了解利益相關者意見和訴求,及時解釋和澄清事實,消除疑慮,從而有效化解矛盾,贏得社會支持。[1]
參考文獻:
[1] 余滿和.論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地方政府溝通能力建設[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4,(02)
[2] 齊剛,曹國震. 重塑政府公信力 提升政府形象——基于辦證難事件的思考[J].科技視界.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