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淵貴 張冬 賀延新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膽胰管雙支架治療胰頭癌的臨床效果, 總結臨床經驗。方法 胰頭癌患者112例, 將其按照數(shù)字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6例, 實驗組的患者采用膽胰管雙支架的方法進行治療, 對照組的患者則僅僅在膽管內放置支架進行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的患者疼痛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血清總膽紅素的含量明顯降低, 但實驗組患者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功能恢復情況也明顯好于對照組,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膽胰管雙支架治療胰頭癌的療效顯著,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減輕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是值得臨床上進行推廣和使用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胰頭癌;膽胰管雙支架;并發(fā)癥;臨床療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ncreatic bile duct ste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arcinoma of head of pancreas, and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digital table random selection, 112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head of pancrea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ancreatic bile duct stent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by stent in the,bile duct.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in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ontent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 reduced in both groups, while its degree declin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covery of liver fun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lso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icacy of pancreatic bile duct stenting treatment of carcinoma of head of pancreas is significant, and th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reduce complications.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arcinoma of head of pancreas; Pancreatic bile duct stenting; Complication; Clinical effect
胰頭癌的發(fā)病率較高并且較難治愈, 其臨床癥狀不明顯, 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大部分患者的首發(fā)臨床表現(xiàn)為黃疸, 而一旦出現(xiàn)明顯黃疸, 大多數(shù)患者已經到了中晚期, 治愈率較差, 死亡率較高, 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近年來雖然醫(yī)學技術在逐漸發(fā)展但是胰腺癌也依然是不可攻克的難題, 在早期可以通過手術、介入治療、放化療、生物免疫治療等手段進行控制, 但是在中晚期癌細胞擴散后將很難控制, 造成了死亡率高、生存時間短的情況出現(xiàn), 因為胰頭癌不僅在早期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 還會引起膽道梗阻的并發(fā)癥, 在中晚期表現(xiàn)出阻塞性黃疸, 嚴重損害患者的肝臟、胰腺、凝血系統(tǒng)等臟器的功能, 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xiàn)肝功能衰竭、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腹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多臟器衰竭而死亡。本研究通過內鏡下放置膽胰管雙支架與單純膽管支架對中晚期胰頭癌患者進行治療對比觀察,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現(xiàn)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胰頭癌患者112例, 男58例, 女54例, 年齡42~87歲, 平均年齡(61.3±9.4)歲, 將其按照數(shù)字表隨機抽取的方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6例, 實驗組的患者采用膽胰管雙支架進行治療, 對照組則只采用膽管支架進行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相比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 2 治療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先禁水禁食, 之后進行膽、胰管的造影, 觀察其具體的狹窄、擴張及梗阻情況, 來確定支架的具體置入情況, 通常膽總管擴張在1.0 cm以下者, 放置1~2根8.5 Fr塑料支架, 擴張在1.0 cm以上者選擇10 mm金屬支架, 而胰管支架則選用7.5~8.5 Fr塑料支架。實驗組的患者對膽、胰管下端狹窄的進行球囊擴張后, 先放置胰管支架, 再向膽管內放置支架, 對照組則只在膽管內的合適位置放入支架, 有膽總管下端狹窄時, 同樣先行擴張。術后讓患者暫禁食, 術后12~24 h化驗血常規(guī)、血尿淀粉酶、肝功能, 并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腹部癥狀、體征情況, 無明顯異常后恢復正常飲食。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患者術前和術后1周的疼痛情況是否減輕, 皮膚黏膜黃疸是否減輕, 血清膽紅素是否下降, 肝功能(ALT)的變化情況, 記錄患者在放入支架后的基本情況是否正常以及不良反應等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處理和統(tǒng)計。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的患者疼痛緩解的有35例, 部分緩解的有19例, 無效的有2例, 總疼痛緩解率為94.43%, 對照組的患者疼痛緩解的有27例, 部分緩解的有13例, 無效的有16例, 總疼痛緩解率為71.42%,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血清總膽紅素的含量明顯降低, 但實驗組患者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功能也明顯好于對照組,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3 討論
膽胰管惡性梗阻雙支架聯(lián)合引流治療是近幾年開展的內鏡介入新技術, 能夠有效起到減壓、止痛、減黃的效果, 是目前最為簡便、安全且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由于壺腹部、膽胰管下段以及十二指腸乳頭的解剖學關系較為特殊, 一旦當這些部位發(fā)生腫瘤時, 胰管以及膽管等部位可能會同時受到影響, 最終導致膽胰管病變部位近端出現(xiàn)擴張, 從而使膽汁排泄受到阻礙, 同時也會使胰液引流出現(xiàn)障礙, 最終出現(xiàn)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或梗阻性黃疸等癥狀。
胰頭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疾病, 因為在早期無較明顯的臨床癥狀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 大部分患者在檢查出來時已經到了中晚期, 治療效果較差, 病死率較高[1], 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胰頭癌發(fā)生后因為胰管出口被壓, 胰液排出不暢, 引起胰管壓力增大, 可引起繼發(fā)性胰腺炎, 同時腫瘤本身侵犯胰腺包膜及腫瘤產生的致痛物質, 均可造成胰腺本身及其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變而引發(fā)疼痛[2], 同時影響到胰腺的分泌消化功能。
胰頭癌中晚期通常伴隨著惡性阻塞性黃疸的出現(xiàn), 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肝腎功能及血凝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 使得機體免疫能力越來越差[3], 造成多種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膽道支架可以引流膽汁, 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使機體能夠恢復一定的免疫能力。胰頭癌常常合并胰腺內的胰液分泌不正常, 阻塞胰管, 只放置膽管支架不能改善胰液的引流, 只有膽胰管雙支架才能有效引流被梗阻的膽汁與胰液[4], 減輕膽胰管壓力, 減輕疼痛并改善肝臟、胰腺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延長生存時間。
綜上所述, 膽胰管雙支架能夠有效治療胰頭癌, 可以有效控制疼痛, 減輕患者的痛苦, 幫助患者恢復肝功能,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是值得臨床上進行推廣和使用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范震, 張筱鳳, 張嘯, 等.膽胰管雙支架治療胰頭癌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3, 30(4):181-184.
[2] 李青云, 范震, 張嘯.胰源性疼痛機制及內鏡介入治療.肝膽胰外科雜志, 201l, 23(3):260.
[3] 張謙, 陳文群, 楊杰華, 等.內鏡下膽汁內引流術治療胰頭癌膽道梗阻的臨床研究.臨床外科雜志, 2011, 19(9):602-604.
[4] 張富強, 張大忠, 殷建林, 等.雙介入及放射治療胰頭癌致膽管梗阻33例觀察.中華危重癥醫(yī)學雜志, 2011, 4(4):244.
[收稿日期:2014-05-15]endprint
1. 2 治療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先禁水禁食, 之后進行膽、胰管的造影, 觀察其具體的狹窄、擴張及梗阻情況, 來確定支架的具體置入情況, 通常膽總管擴張在1.0 cm以下者, 放置1~2根8.5 Fr塑料支架, 擴張在1.0 cm以上者選擇10 mm金屬支架, 而胰管支架則選用7.5~8.5 Fr塑料支架。實驗組的患者對膽、胰管下端狹窄的進行球囊擴張后, 先放置胰管支架, 再向膽管內放置支架, 對照組則只在膽管內的合適位置放入支架, 有膽總管下端狹窄時, 同樣先行擴張。術后讓患者暫禁食, 術后12~24 h化驗血常規(guī)、血尿淀粉酶、肝功能, 并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腹部癥狀、體征情況, 無明顯異常后恢復正常飲食。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患者術前和術后1周的疼痛情況是否減輕, 皮膚黏膜黃疸是否減輕, 血清膽紅素是否下降, 肝功能(ALT)的變化情況, 記錄患者在放入支架后的基本情況是否正常以及不良反應等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處理和統(tǒng)計。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的患者疼痛緩解的有35例, 部分緩解的有19例, 無效的有2例, 總疼痛緩解率為94.43%, 對照組的患者疼痛緩解的有27例, 部分緩解的有13例, 無效的有16例, 總疼痛緩解率為71.42%,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血清總膽紅素的含量明顯降低, 但實驗組患者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功能也明顯好于對照組,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3 討論
膽胰管惡性梗阻雙支架聯(lián)合引流治療是近幾年開展的內鏡介入新技術, 能夠有效起到減壓、止痛、減黃的效果, 是目前最為簡便、安全且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由于壺腹部、膽胰管下段以及十二指腸乳頭的解剖學關系較為特殊, 一旦當這些部位發(fā)生腫瘤時, 胰管以及膽管等部位可能會同時受到影響, 最終導致膽胰管病變部位近端出現(xiàn)擴張, 從而使膽汁排泄受到阻礙, 同時也會使胰液引流出現(xiàn)障礙, 最終出現(xiàn)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或梗阻性黃疸等癥狀。
胰頭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疾病, 因為在早期無較明顯的臨床癥狀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 大部分患者在檢查出來時已經到了中晚期, 治療效果較差, 病死率較高[1], 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胰頭癌發(fā)生后因為胰管出口被壓, 胰液排出不暢, 引起胰管壓力增大, 可引起繼發(fā)性胰腺炎, 同時腫瘤本身侵犯胰腺包膜及腫瘤產生的致痛物質, 均可造成胰腺本身及其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變而引發(fā)疼痛[2], 同時影響到胰腺的分泌消化功能。
胰頭癌中晚期通常伴隨著惡性阻塞性黃疸的出現(xiàn), 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肝腎功能及血凝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 使得機體免疫能力越來越差[3], 造成多種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膽道支架可以引流膽汁, 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使機體能夠恢復一定的免疫能力。胰頭癌常常合并胰腺內的胰液分泌不正常, 阻塞胰管, 只放置膽管支架不能改善胰液的引流, 只有膽胰管雙支架才能有效引流被梗阻的膽汁與胰液[4], 減輕膽胰管壓力, 減輕疼痛并改善肝臟、胰腺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延長生存時間。
綜上所述, 膽胰管雙支架能夠有效治療胰頭癌, 可以有效控制疼痛, 減輕患者的痛苦, 幫助患者恢復肝功能,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是值得臨床上進行推廣和使用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范震, 張筱鳳, 張嘯, 等.膽胰管雙支架治療胰頭癌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3, 30(4):181-184.
[2] 李青云, 范震, 張嘯.胰源性疼痛機制及內鏡介入治療.肝膽胰外科雜志, 201l, 23(3):260.
[3] 張謙, 陳文群, 楊杰華, 等.內鏡下膽汁內引流術治療胰頭癌膽道梗阻的臨床研究.臨床外科雜志, 2011, 19(9):602-604.
[4] 張富強, 張大忠, 殷建林, 等.雙介入及放射治療胰頭癌致膽管梗阻33例觀察.中華危重癥醫(yī)學雜志, 2011, 4(4):244.
[收稿日期:2014-05-15]endprint
1. 2 治療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先禁水禁食, 之后進行膽、胰管的造影, 觀察其具體的狹窄、擴張及梗阻情況, 來確定支架的具體置入情況, 通常膽總管擴張在1.0 cm以下者, 放置1~2根8.5 Fr塑料支架, 擴張在1.0 cm以上者選擇10 mm金屬支架, 而胰管支架則選用7.5~8.5 Fr塑料支架。實驗組的患者對膽、胰管下端狹窄的進行球囊擴張后, 先放置胰管支架, 再向膽管內放置支架, 對照組則只在膽管內的合適位置放入支架, 有膽總管下端狹窄時, 同樣先行擴張。術后讓患者暫禁食, 術后12~24 h化驗血常規(guī)、血尿淀粉酶、肝功能, 并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腹部癥狀、體征情況, 無明顯異常后恢復正常飲食。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患者術前和術后1周的疼痛情況是否減輕, 皮膚黏膜黃疸是否減輕, 血清膽紅素是否下降, 肝功能(ALT)的變化情況, 記錄患者在放入支架后的基本情況是否正常以及不良反應等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處理和統(tǒng)計。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的患者疼痛緩解的有35例, 部分緩解的有19例, 無效的有2例, 總疼痛緩解率為94.43%, 對照組的患者疼痛緩解的有27例, 部分緩解的有13例, 無效的有16例, 總疼痛緩解率為71.42%,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血清總膽紅素的含量明顯降低, 但實驗組患者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功能也明顯好于對照組,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3 討論
膽胰管惡性梗阻雙支架聯(lián)合引流治療是近幾年開展的內鏡介入新技術, 能夠有效起到減壓、止痛、減黃的效果, 是目前最為簡便、安全且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由于壺腹部、膽胰管下段以及十二指腸乳頭的解剖學關系較為特殊, 一旦當這些部位發(fā)生腫瘤時, 胰管以及膽管等部位可能會同時受到影響, 最終導致膽胰管病變部位近端出現(xiàn)擴張, 從而使膽汁排泄受到阻礙, 同時也會使胰液引流出現(xiàn)障礙, 最終出現(xiàn)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或梗阻性黃疸等癥狀。
胰頭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疾病, 因為在早期無較明顯的臨床癥狀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 大部分患者在檢查出來時已經到了中晚期, 治療效果較差, 病死率較高[1], 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胰頭癌發(fā)生后因為胰管出口被壓, 胰液排出不暢, 引起胰管壓力增大, 可引起繼發(fā)性胰腺炎, 同時腫瘤本身侵犯胰腺包膜及腫瘤產生的致痛物質, 均可造成胰腺本身及其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變而引發(fā)疼痛[2], 同時影響到胰腺的分泌消化功能。
胰頭癌中晚期通常伴隨著惡性阻塞性黃疸的出現(xiàn), 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肝腎功能及血凝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 使得機體免疫能力越來越差[3], 造成多種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膽道支架可以引流膽汁, 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使機體能夠恢復一定的免疫能力。胰頭癌常常合并胰腺內的胰液分泌不正常, 阻塞胰管, 只放置膽管支架不能改善胰液的引流, 只有膽胰管雙支架才能有效引流被梗阻的膽汁與胰液[4], 減輕膽胰管壓力, 減輕疼痛并改善肝臟、胰腺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延長生存時間。
綜上所述, 膽胰管雙支架能夠有效治療胰頭癌, 可以有效控制疼痛, 減輕患者的痛苦, 幫助患者恢復肝功能,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是值得臨床上進行推廣和使用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范震, 張筱鳳, 張嘯, 等.膽胰管雙支架治療胰頭癌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3, 30(4):181-184.
[2] 李青云, 范震, 張嘯.胰源性疼痛機制及內鏡介入治療.肝膽胰外科雜志, 201l, 23(3):260.
[3] 張謙, 陳文群, 楊杰華, 等.內鏡下膽汁內引流術治療胰頭癌膽道梗阻的臨床研究.臨床外科雜志, 2011, 19(9):602-604.
[4] 張富強, 張大忠, 殷建林, 等.雙介入及放射治療胰頭癌致膽管梗阻33例觀察.中華危重癥醫(yī)學雜志, 2011, 4(4):244.
[收稿日期:2014-0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