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是我國現(xiàn)有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和司法政策,特別是2012年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增設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從立法角度保障了未成年人訴訟權利。未成年人社會閱歷不足、法律知識欠缺導致其自我保護意識和自身防范風險能力不強,因此,在刑事訴訟中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法定代理人作為訴訟參與人,其作用就是維護未成年人的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修改后的刑訴法第二百七十條明確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法定代理到場制度,法定代理人到場成為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定程序,該制度是貫徹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的立法進步。
關鍵詞 未成年人 法定代理人 到場制度
作者簡介:李昆,北京市密云縣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辦公室主任。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297-02
一、法定代理人到場的積極意義
未成年人從心理、生理都處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階段,對社會的認知和判斷能力不高,使得自身防御能力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因此,法定代理人到場確保了涉案未成年人能夠充分行使訴訟權利。
(一)有利于保障涉案未成年人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
對于進入司法訴訟程序的未成年人,對于生活常識、法律規(guī)定以及自身行為的認知等都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在接受審訊、審判等訴訟程序中不了解或者不知道怎樣運用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權利來保護自己。因此,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的設立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可以保障未成年人在訴訟程序中行使自己的權利。特別是新修改后的刑訴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且詢問未成年被害人、證人適用該規(guī)定,代行訴訟權利的提出體現(xiàn)了我國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力度和決心。例如,涉罪未成年人與法定代理人都閱讀并認可了訊問筆錄且簽字確認,確保了訊問程序合法性和筆錄意思表達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二)有利于體現(xiàn)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效果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體現(xiàn)司法機關教育、挽救的工作,但是長期形成的犯罪人員與司法機關形成的對立思維影響著對涉罪未成年人的工作效果。從這方面來說,法定代理人與未成年人有著親密的親情關系,代表著未成年人的利益,且從親情關懷來說他們更希望未成年人能夠悔過自新、受到從輕處罰,因此,法定代理到場主動配合司法人員開展說服教育工作,消除抵觸情緒,有利于對未成年人進行感化與法制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協(xié)同解決案件相關的問題
未成年人解決處理問題能力欠缺,經(jīng)濟不獨立,缺乏獨立解決與案件相關問題的能力。例如,達成刑事和解的案件,被害人獲得經(jīng)濟賠償,涉罪未成年人取得被害人諒解可以從輕處罰,法定代理人到場能夠從與被害人進行溝通、是否同意和解、協(xié)商和解條件等方面做工作,從而達成和解意向,幫助未成年人取得被害人諒解,獲得從輕處理。
二、法定代理人到場在司法實踐存在的弊病
未成年人適用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與成人刑事案件相比增加了訴訟程序和訴訟時間,例如,訊問或詢問時需要與法定代理人取得聯(lián)系并進行事先溝通;協(xié)調法定代理人的時間進行訊問、詢問時間;與看守所進行溝通協(xié)調進入看守所的手續(xù)等。這些工作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司法機關應當履行的職責,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落實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卻出現(xiàn)了影響正常的訴訟進程的問題,且在現(xiàn)有司法環(huán)境中無法避免的問題。
1.干擾司法機關審訊,為涉罪未成年人脫罪。一般情況下,法定代理人主要以涉罪未成年人的父母為主,由于與未成年人之間的親情關系,他們在出現(xiàn)在詢問場所時會出現(xiàn)各種心理反應,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不理性的袒護、恨鐵不成鋼、完全否定、過度悲傷以及因過分溺愛而不能理性地對待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等。由于存在這些錯綜復雜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在辦案人員進行訊問時會故意或下意識地做出某些不理性行為影響正常的訊問。如,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在聽到自己的孩子犯罪過程時處于極度氣憤出現(xiàn)激烈訓斥、辱罵等言語,導致涉罪未成年人不敢或者不愿再繼續(xù)陳述事實,干擾其回答問題;極度溺愛型的父母在聽到孩子陳述犯罪過程時出于回避心理,主動做出一些暗示性動作、語言企圖改變涉罪未成年人的陳述內容或者與辦案人員胡攪蠻纏,企圖干擾正常的訊問進程等;過度悲傷的父母在整個訊問過程中因個人情緒悲傷、激動、憤怒等原因而產(chǎn)生過激表現(xiàn),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產(chǎn)生不穩(wěn)定的心理因素,而致涉罪未成年人思維混亂無法正面接受訊問。
2.影響證人提供真實證言,給司法機關辦案增加難度。在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以證人、被害人的身份作證時,法定代理人應當?shù)綀?。一般情況下,法定代理人并不會干擾證人作證,但是涉及到個人利害關系或者名譽等問題,未成年人極易受到法定代理人的干擾,出現(xiàn)與事實不符的證言。例如,在辦理性情未成年人案件中,有些未成年人女性與男性發(fā)生性關系是基于雙方自愿交往并發(fā)生性關系的,但是這種自愿交往是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一旦案發(fā),父母在場接受詢問時通常會做出違背客觀事實的陳述,影響對案件的準確定性,主要表現(xiàn)處一下幾種情況:
一是被害人出于羞愧心理不愿意陳述或者隱瞞關鍵情節(jié)陳述,具體到詢問中多表現(xiàn)為不愿意作證、在詢問時不作回答等;二是被害人出于對父母可能帶來,處于恐懼心理做出違背真實意愿的陳述。具體表現(xiàn)為一邊陳述一邊觀察父母的眼神、臉色等動作,如果父母有瞪眼、咳嗽等異樣的表情或動作,立即停止或者改變陳述內容;三是遵照父母意愿做非真實的陳述。具體表現(xiàn)為被害人一旦做出真實陳述的苗頭,其父母當即采取粗暴打斷陳述并對被害人進行訓斥。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于正常的訴訟程序造成了極大的干擾。
三、法定代理人到場司法實踐應對
1.堅持少年司法理念,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決定,突出強調了要全面貫徹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依法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對涉罪未成年人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我國刑事訴訟制度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對未成年人權利保護予以確認,刑事訴訟法的修訂既然確立了未成年人的人權保障理念,司法工作中應當樹立正確的執(zhí)法理念,改變根深蒂固的成人司法理念為少年司法理念,立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程序,在公權與私權有所沖突時,不能單純?yōu)榱舜驌舴缸锏男枰鲆曀綑?。法定代理人到場的制度設計初衷就是為了限制公權,因而我們應當秉承保護未成年人的執(zhí)法理念充分認識到該制度的積極作用,并從立法高度予以認真貫徹。
2.嚴格依法規(guī)范辦案,確保法定代理人行使權利。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是法律賦予涉案未成年人,即包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也包括未成年被害人、證人的訴訟權利。對于該項制度的正確運用而不是流于表面和形式,能夠切實保障法定代理人對司法機關訴訟行為的監(jiān)督效果,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因此,真正落實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需要司法機關做到嚴格規(guī)范執(zhí)法,認真落實刑訴法的相關規(guī)定,保證執(zhí)法辦案行為的規(guī)范性和合法性,樹立公正嚴格規(guī)范執(zhí)法的良好形象,獲得法定代理人的認可;并及時采取相關措施確保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落實到司法實踐中,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接受法定代理人對司法辦案人員不適宜或恰當行為提出的糾正意見或建議。
3.加強有效溝通,避免突發(fā)問題干擾辦案。司法機關的辦案人員要實現(xiàn)做好預案,對于需要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實現(xiàn)告知其在訴訟過程中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義務,告知其干擾訴訟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并對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進行必要的交流和溝通,以確保法定代理人到場能夠提高訴訟效率和教育幫教工作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