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蓓
筆者認為,學習金字塔理論是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基礎(chǔ),這一理論的發(fā)現(xiàn)者是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愛德加·戴爾在研究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時發(fā)現(xiàn),在兩周以后,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所能記住的內(nèi)容——平均學習保持率——是不一樣的,并且呈現(xiàn)金字塔的形狀。在金字塔的頂尖,就是我們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聽講”方式,教師講,學生聽,兩周以后,學生僅僅能記下約5%的內(nèi)容;塔尖往下,通過“閱讀”的方式,兩周后在學生的腦海里能留下約10%的內(nèi)容;再往下,用“聲音、圖片”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則可以達到20%;采用“示范”的方式,就會達到30%。相對而言,這些學習方式的效率都比較低,而如果采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那么學生記住的內(nèi)容就會攀升至50%;如果能夠在“做中學”或進行實際演練,就可以達到75%;金字塔的最底部是采用“教別人”或者“馬上應(yīng)用”的方式,學生就可以記住高達90%的學習內(nèi)容!
后三者的學習效率是屬于高效的,究其原因,是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團隊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做中學”,讓學生擔任“小老師”,以做到“馬上應(yīng)用”的辦法。因此,在基于學習金字塔理論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建構(gòu)過程中,必須要突出小組合作學習、“做中學”和讓學生擔任“小老師”角色。
一、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以合作的小組為基本組織結(jié)構(gòu),改變課堂上教師的壟斷,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性和競爭性。在合作小組組建時,必須講究分配合理、差異互補、職責明確,不能僅僅按照學生在教室內(nèi)的座位來自然分組,而是要根據(jù)學生的語文水平、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等合理分配。分配好后,還要對組內(nèi)成員進行明確分工,要求每個成員都有任務(wù),可讓語文基礎(chǔ)較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為了突出組內(nèi)全體成員的主動性,還可以采用輪流擔任小組長的形式。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助于開展小組合作,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延展性的問題。比如教學《岳陽樓記》前,筆者為各學習小組布置了系列問題:你能收集到哪些有關(guān)岳陽樓的資料?你知道這篇文章創(chuàng)作的背景嗎?找找岳陽樓的照片,說說它跟你讀了課文以后對岳陽樓的想象是否有出入?哪些文言字詞需要作為重點識記?你覺得哪些語句非常美,為什么?你覺得有哪些比較好的方法來背誦這篇課文?各小組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分工合作、充分準備。課堂上,各小組都興致勃勃地展示了自己組的預(yù)習和研究成果,而且組與組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競爭。課后,學生紛紛表示,感覺課堂上的時間過得真快,學習的效率也特別高。
二、讓學生在“做”中學習
杜威主張“從做中學”,陶行知進而提出“教學做合一”,都強調(diào)“做”,其實就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做中學”就是要擺脫以往灌輸式的講授,讓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去探索實踐。比如在初三復(fù)習過程中,筆者會給學生提供一篇課外現(xiàn)代文,要求學生自己命制閱讀題。開始嘗試的時候,難度是比較大的,因為學生在命制題目的過程中,必須仔細揣摩以前做過的閱讀題,看看那些閱讀題到底是怎樣的形式,是從哪些角度命制的,然后在讀懂文本的基礎(chǔ)上命制題目并自編答案。雖然學生編出來的題目、答案可能無法跟正規(guī)的語文試卷相比,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實踐。事實證明,在“做”的同時,學生的收獲會特別大,當他們了解了試卷是怎么樣命制的,反過來做題時就覺得簡單了。
三、讓學生在“教”中學習
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提出“即授即傳”的“小先生制”,雖然這種提法的立足點是為解決當時教育中師資匱乏的特殊困難,但其做法是充滿智慧、富有先進的教育學意義的。在現(xiàn)在的課堂中,讓學生勝任“小老師”的角色,立足點則是為了讓學生“即授即會”,能夠在教師提供的情境中“馬上應(yīng)用”,把之前學到的知識清楚地講解給其他學生聽。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為了講解清楚某個知識點,自己必須要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以對這個知識點非常熟悉。因此,在運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把之前學到的東西牢固掌握,做到“即授即會”“馬上應(yīng)用”,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筆者經(jīng)常在集中學習文言字詞之后,讓同桌或同小組的學生交替扮演“小老師”的角色,要求能夠清楚地講解給同桌或者同小組的同學聽,也可以推薦代表到講臺前講,像教師一樣向講臺下的同學提問并且接受同學的提問。從實踐的效果來看,這樣識記的效率非常高。
學習金字塔理論提醒我們,為了追求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必須讓學生在團隊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探索中去,而這需要語文教師掌握并合理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切實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
(責任編輯陳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