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鳳梅
質疑是思維的啟動器,是開啟創(chuàng)新之門的鑰匙。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而目前的大多課堂,提問的權利卻牢牢壟斷在了教師手里,學生只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應答教師拋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不想質疑,不敢質疑,不善質疑,缺乏積極的自我展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成了眾多學生的一大頑疾。面對當前知識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面對我國科技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的差距,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教師,不能再彷徨,不能再等待,還學生“質疑”的權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每個學生的權利要求,是當今教育的呼喚。
一、觀念更新是前提
學貴生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實踐證明,由學生自己引發(fā)的疑問,更貼近其思維實際,更容易引起探究欲望。而目前我們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卻很少有學生質疑,即便安排了“質疑”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收不到實際的效果。
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二:一是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仍熱衷于自己的講,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教懂”“講會”上,課堂上惟恐自己講不全、講不深、講不透,可謂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致使學生無疑可質。二是教師有“兩怕”,怕學生“節(jié)外生枝”,自己調控不了,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怕學生提出的偏難問題,讓自己“卡殼”,使自己難堪。
因此,要使學生“質疑”落到實處,教師須改變“學適應教”為“教服務于學”,樹立“以學為本”的教育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權利還給學生,把時空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環(huán)境優(yōu)化是關鍵
袁振國先生在《反思科學教育》中有這樣一段精辟的論述:“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問題,‘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chuàng)意,越會突發(fā)奇想。”這一論斷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當今中國教育的最大弊端。
愛動腦筋的學生哪里去了?原本有著豐富個性,充滿朝氣和靈氣和孩子為什么在步入學校的幾年后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變得目光呆滯、神情木然、暮氣沉沉?是誰滋長了學生思維的惰性,泯滅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那單調呆板的學習環(huán)境,尤其是缺乏民主意識的教師和枯燥乏味的課堂,不能不說是一個關鍵的“殺手”。
實踐證明,如果能給學生學習提供一個適宜的氣候和良好的土壤,學生的好奇心仍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想”、“樂問”
和諧的氛圍是學生主動質疑的重要前提。要營造寬松、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首先要敢于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和學生平等相處;其次,教師要勇于承認學生的“參差不齊”,允許異步發(fā)展;第三,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不做太多的“規(guī)定”;第四,教師要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以飽滿的激情、信任的目光、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等影響每一位學生。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才能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才能大膽地去質疑。
2.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會想”、“善問”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苯處煈伞皺嗤魇谡摺鞭D為“與學生并肩研究者”,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認知規(guī)律等,在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以問題為載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喚起學生思維的能動性,從而引導學生樂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提出問題。
三、時間給予是保障
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不僅要看解決了多少個問題,更要看學生提出了多少個有價值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質疑的權利還給學生,為學生質疑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始進行引導性質疑,課中進行深入性質疑,課后進行拓展性質疑。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否定所謂的“權威”。提倡生生互問,以強化思維密度,增強思維廣度;提倡學生問,教師答,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嘗試“教”。
總之,如果學生質疑的權利受到重視、尊重并得到保障,那么學生質疑的興趣就會增強,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敏捷,自主學習也就落到了實處。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