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娜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huán)縣城關中心小學,浙江 臺州 318000)
小學生愛唱愛跳是天性,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卻吸引不了孩子,分析原因,主要是出在音樂教學目標上。以往的音樂課,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要求等方面,提倡的都是“知識中心”、“技能至上”,出現(xiàn)了音樂課只追求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片面化傾向,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不利于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踐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淡化知識技能的教學”,給了我們音樂老師很多的思考:該如何來理解和把握“淡化”的度呢?如何讓學生既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又達到實現(xiàn)音樂審美教育的目的呢?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這些新課程標準下音樂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制約著小學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音樂作為情感的一種載體,雖不具備語義性,卻是最生動的心靈語言。常言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币魳返膶嵸|是情感的展示與變化。聆聽音樂時,只有讓學生帶著情感體驗引發(fā)共鳴,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含義,并感受音樂的魅力。指導學生在演唱或演奏時,要用有效的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有感而發(fā),使學生的歌唱真正做到“聲情并茂”、“以情帶聲”,而不僅僅是單純地技術處理或是訓練。
曾聽過這樣一堂寓情感教學于唱歌教學之中的音樂課。老師在學生學唱歌曲《小白楊》旋律之后,進行歌詞學唱,并調整音色,激發(fā)情感。老師先后在黑板上畫了這樣幾幅畫(見下圖)
隨著每幅畫面的變化,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逐步深入:開始時要求學生用平穩(wěn)連貫、優(yōu)美柔和的輕聲準確地歌唱;接著要表現(xiàn)出幼嫩的小苗逐漸長成了小樹,音量進入了中弱,音高向上移高了半音;第三幅圖中小樹長高了,學生的音量增強到中強,聲音又向上移高了半音,歌唱情緒更加飽滿愉快;最后隨著小白楊長成了大白楊,學生的聲音隨著音調的升高,更加明亮。這種課堂教學將音樂與繪畫結合在一起,把虛無的情感體驗與可視的感官畫面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遠比那些講什么頭腔共鳴、高位置等術語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更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中,有很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內容如果安排不得當,學生就會在單調乏味的知識講授過程中產生厭煩感,課堂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師能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與特點,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情境,師生都融入這一情境中,那么這種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就會變得活潑、易懂。因為有效的情境教學能產生一種積極的“情境效應”,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很快融入這一情境中,使課堂與這一情境融為一體,更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進行。
如《趕圩歸來啊哩哩》一課,一開始,當教師穿上漂亮的彝族服飾又唱又跳時,學生的目光一下子被教師吸引住了。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用生動的語言和多媒體課件介紹彝族的服飾、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等。通過情境導入,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即教師扮演彝族姑娘和學生對歌,把《趕圩歸來啊哩哩》的旋律用對歌的形式予以展示,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的每一次對歌,都對學生提出了各有側重點的具體要求:第一遍,聽聽誰的聲音好聽,看看誰的表情不錯;第二遍,你能隨著老師強弱快慢的變化來對歌嗎?第三遍,你除了對歌還會對舞嗎?第四遍,請個別同學上來和老師交換角色,學生唱老師對,聽聽老師在對歌時有什么變化?第五遍,同桌互相對歌,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興趣濃厚,紛紛以各種不同的力度、節(jié)奏、速度、動作的變化來對歌,他們沉浸在對歌的樂趣中。在這樣的音樂情境下,學生不但輕松完成旋律、節(jié)奏、樂理等知識技能,還主動參與到表現(xiàn)、感受、體驗和創(chuàng)造音樂的審美藝術活動中。
音樂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識讀樂譜……哪一項都離不開實踐。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積極主動去探索、領悟、體驗,與音樂融為一體時,才能真正理解與掌握音樂知識技能。
1.在生活經驗中學習
音樂從生活中來,又是對生活美的藝術再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幫學生架起音樂與生活的情感體驗橋梁,讓學生探尋音樂在生活中的原型。學生認同了這種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性與審美性,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作基礎,才會更好地運用相關知識與技能來表達音樂。
力度是音樂的基本表現(xiàn)要素之一,對力度記號的掌握和力度在歌唱中的運用,是學生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它影響著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也影響著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如果作為單純的知識技能來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將大大降低。
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平時對風力變化的感受來理解力度。“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春天了,談談你對春天的感受吧!”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感覺到了春風吹在了臉上,柔柔的?!蔽荫R上說:“真不錯,我也感覺到了春風。”接著又問:“春風是怎樣吹的?”孩子們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了“呼呼呼”的聲音,我馬上在黑板上寫出了很大的漸強和漸弱記號,請大家來吹一吹這兩種不同的風。孩子們演繹著春天的風兒,發(fā)出一陣“呼——”聲。接著,我又提出了一個小要求:“你們能看著老師的手勢來表現(xiàn)嗎?”隨著我的手勢高低的變化,不同強弱的風聲便在教室里響起——風大力度強,風小力度弱,風來了——漸強,風走了——漸弱,學生們對力度的理解具體化了。這樣把知識技能融入學生生活經驗的感受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在游戲參與中學習
處于童年時期的小學生,愛玩是天性,他們愿意參與到各種游戲活動中去,并在游戲中學到知識。在教學中,把對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融入各種游戲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音樂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并且通過在游戲中反復的技巧練習,使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學習。
例:課堂上正在進行著節(jié)奏訓練,突然,平靜的課堂被一位好動的學生打亂了,他手中玩的是眼下全校流行的溜溜球。我一個箭步沖上去,正欲沒收以示師威,“嗖——嗖——嗖,嗖——嗖——嗖”,忽然,這強烈的節(jié)奏感刺激了我的耳膜。忽而長,忽而短,忽而強,忽而弱,忽而連,忽而斷……此時,我靈機一動,拋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玩溜溜球時,溜溜球發(fā)出的聲音呢?”片刻之后,有一位同學說:“聲音嗖嗖嗖,有長有短,像風一樣”。又有一位站起來說:“前面的聲音是連音,后面的聲音是斷開的?!睍r機已到,“對,那現(xiàn)在我們的聲音能不能像溜溜球一樣,富于變化,快樂地舞動呢?”這時我要求這位同學按給定的節(jié)奏拋出溜溜球,進一步感受非連音與連音混合的特點,其他同學有的還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空手一起比劃著?!班侧病甭暸c學生時而彈如簧片、時而連如藕絲的聲音渾然融于一體。
新課程明確指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重視過程與方法,關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審美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要想感知音樂的美,其主體必須具有審美感知、審美敏感度及審美素養(yǎng)等能力。例如,對節(jié)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樂要素的感知,對主題、主題的發(fā)展、曲式結構等方面的把握。當今的音樂新課程改革是在尋求音樂知識學習與審美學習的完美結合點。我們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將音樂知識技能培養(yǎng)作為一個音樂審美探索的過程,并使這一學習過程成為學生感知音樂美的過程。
比如,在上《報春鳥》這課時,可用優(yōu)美的語言導入:“春天來了,萬物復蘇,燕子報喜,青蛙鳴春,一切都欣欣然像剛睡醒了的樣子,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活力(多媒體課件同步顯示一幅美麗的春景圖)。你們看,春姑娘給大地穿上了綠裝,小草綠了,柳樹發(fā)芽了,迎春花開了,冰雪融化了,蜜蜂也飛來了……”教師的語言把學生帶進了一個春色滿園的世界,以此引出了報春鳥歌唱春天的主題,緊接著引導學生傾聽不同布谷鳥的歌唱,高高低低的樂音,啟發(fā)了學生的靈感和想象,大家爭著以不同的力度、音色的變化模仿布谷鳥的歌聲,學生沉浸在“春天”的氣息中,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只快樂的報春鳥,產生了如臨其境的教學效果,從而發(fā)現(xiàn)、感受和體驗了春天,并充分感受了音樂的美。
新課改要求音樂課的知識與技能教學摒棄以往陳舊的機械模仿和枯燥訓練,提倡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個體,立足學習興趣,改變學習方式,在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情感目標,將它與情感、態(tài)度、興趣等因素緊密融合,并注重具體的方法與過程,使學生能輕松、快樂地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其進一步學習音樂奠定基礎,也為學生在音樂上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