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林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腦卒中屬于較為嚴重的腦血管性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與高死亡率,偏癱是腦卒中后遺留的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困難、一側肢體麻木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癥候群[1]。對于偏癱患者治療主要以康復訓練為主,效果并不理想,祖國醫(yī)學對于偏癱理解較深,提出了使用頭皮抽提針法輔助治療偏癱的新理念[2]。本院為研究其具體臨床效果,通過對收治的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偏癱恢復期患者123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齡(62.7±5.4)歲,腦梗阻33例,腦出血29例,左側偏癱36例,右側偏癱26例,患側肢體肌力:0級19例,Ⅰ級23例,Ⅱ級20例。對照組61例,其中男35例,女26例,年齡(61.8±6.3)歲,腦梗阻31例,腦出血30例,左側偏癱34例,右側偏癱27例,患側肢體肌力:0級21例,Ⅰ級25例,Ⅱ級15例。兩組患者均為診斷明確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且無其他嚴重臟器損傷。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本項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腦卒中類型、偏癱部位、患側肢體肌力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頭皮抽提針法:按照《頭皮針穴名標準化國際方案》規(guī)定的分區(qū)與分線,針刺患者雙側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與雙側頂旁一線與患者病灶側運動區(qū),每天1次,每次30 min左右,30 d為一療程[3]。康復訓練:將患側肢體固定于功能位,治療前10 d在醫(yī)師輔助下對患者患側肩、肘、膝關節(jié)進行被動運動,10 d后患者使用健側肢體自主幫助患側肢體進行被動運動,并利用健側肢體進行甩臂、抬腿、扭腰等活動,患側肢體盡量模仿健側肢體,最后10 d進行站立、行走、上下樓梯等訓練。
1.2.2 對照組 僅采用與觀察組相同的康復訓練,即前3 d將患側肢體固定于功能位,并定時翻身,拍打肢體,這樣有利于后期康復訓練,治療前10 d患者在醫(yī)師輔助下進行患側各關節(jié)的被動運動,包括旋轉,屈伸等,10 d后患者對關節(jié)被動運動有一定了解,即自行利用健側肢體協(xié)助患側進行甩臂、抬腿與扭腰,盡量讓患側肢體模仿健側肢體運動。最后10 d患者在醫(yī)師協(xié)助下進行站立、繞床行走和上下樓梯等訓練[4]。
1.3 療效評價標準 肢體痙攣恢復程度:采用Ashworth痙攣評定標準進行評價,肌張力完全恢復正常為優(yōu),肌張力降低1級及以上為良,無變化為差;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評定表,總共50項,滿分100分,包括了上肢與下肢的運動功能,得分越高則運動功能越強;日常生活能力越強:采用Barthel指數(shù)進行評價,共分為15項,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自主生活能力越強[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形式表示,組間比用t檢驗,率之比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肢體痙攣恢復程度比較 觀察組肢體痙攣恢復程度優(yōu)為33(53.2%)例,良為27(43.5%)例,差為2(3.2%)例,對照組肢體痙攣恢復程度優(yōu)為20(32.8%)例,良為22(36.1%)例,差為 19(31.1%)例,觀察組肢體痙攣恢復程度遠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肢體痙攣恢復程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運動能力與日常自主生活能力比較 觀察組患肢治療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為(39.1±18.2)分,對照組為(27.5±13.9)分,兩組患者患肢運動功能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72.7±12.6)分,對照組為(55.2±9.8)分,觀察組經過治療后其運動能力與日常生活能力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偏癱是由于腦卒中患者腦灌注不足導致腦神經細胞大量死亡造成的,具體表現(xiàn)為一側身體感覺、運動與語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對其家庭與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6]。傳統(tǒng)西醫(yī)對于偏癱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康復訓練,建立新的反射,盡量恢復其部分運動與語言能力,但治療效果較差,且由于治療過程漫長,患者很容易放棄治療[7]。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對偏癱有較深的理解,中醫(yī)理論認為患者發(fā)生偏癱是因為風邪侵襲、體內痰液、火氣與血氣上涌,阻塞腦部經絡,頭部作為陽氣匯聚之地,經絡阻塞就導致一側身軀活動不能[8]。治療方面可以使用使灸刺激頭部腧穴,起到調節(jié)陽氣,理順五臟六腑精氣的作用[9]。有學者研究表明,針灸刺激頭部穴位能夠促進腦部血腫吸收,減輕對于腦血管的壓力,使得腦組織重新獲得氧供與營養(yǎng)物質,減輕缺血缺氧對于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10]。在運用頭皮針治療偏癱時應注意一下3個方面:(1)準確定位:由于腦部為較為重要的高級神經中樞,錯誤的取穴有可能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因此頭皮針的取穴尤為重要[11]。為了對于頭皮針的取穴進行規(guī)范,1984年WHO西太地區(qū)會議上正式通過《頭皮針穴名標準化國際方案》,該方案將頭部分為4區(qū)與14條標準線[12]。有學者通過大量的臨床實驗得出6條標準線,這6條標準線為治療偏癱的常用取穴線,它們分別為頂中線、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頂旁一線、顳前線與顳后線,在這6條線上取穴對于患者的刺激量小,安全且基本無痛苦,療效顯著,特別是對于具有運動障礙的患者,取穴于此6條線上可以明顯改善其運動功能[13]。(2)治療時機:在頭皮針治療偏癱中,針刺起到的作用往往在某一時刻達到最高峰,其后即處于下降狀態(tài),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求患者與醫(yī)師配合,針灸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針感即停止進針,停頓數(shù)分鐘后即可拔針[14]。(3)與康復訓練相結合:單純的頭皮針治療可以刺激血腫吸收與神經細胞的修復,配合適當?shù)墓δ苡柧殻纯芍亟ㄟ\動反射,恢復患者運動能力[15]。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使用頭皮針刺激與康復訓練相結合的觀察組患者肢體痙攣恢復程度遠強于對照組,經過30 d左右的康復訓練,觀察組肢體痙攣恢復程度優(yōu)良率接近95%,而對照組僅為79%左右,這充分說明了頭皮針刺激患者病灶運動區(qū)能夠有效降低其肢體的痙攣程度。在運動能力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兩組患者接受同樣的康復訓練,觀察組每天額外接受30 min的頭皮針針灸治療,經過30 d,觀察組運動能力與日常生活能力大大提高,遠優(yōu)于對照組,這可能是由于觀察組肢體痙攣程度降低,且針灸刺激病灶運動區(qū)可促進血供,降低神經缺損程度,從而提高了其肢體的運動能力。
綜上所述,頭皮抽提針法輔助治療偏癱恢復期患肢運動功能的臨床療效好,能有效降低患肢痙攣程度,提高其自主生活能力,值得在臨床上予以推廣。
[1]孫爽,王軍,潘麗娜.針灸治療偏癱痙攣的機制研究[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2,11(1):204-205.
[2]楊娜,劉翠紅,朱慶宇,等.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應用心理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2):115-116.
[3]駱嵐.7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3):31-32.
[4]肖瑜,范明莉.針灸療法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5):132-133.
[5]李永富.針灸治療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5(4):280-281.
[6]李永富.針灸治療對偏癱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6(6):687-688.
[7]王紅燕.運動康復療法防治腦卒中致偏癱步態(tài)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0:(7)147-148.
[8]張賓. 針灸治療偏癱肩痛的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15:83.
[9]梁煥英,梁惠志,蘭鵬,等.藥棒循經推按法治療腦卒中偏癱42例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2,6(8):458-459.
[10]高曉艷,陳鋼,周萍萍,等.強化集體康復訓練對社區(qū)腦卒中偏癱患者療效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15(9):237-239.
[11]廖杏球.針灸治療腦卒中痙攣性偏癱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2,11(10):141.
[12]張賓.針灸治療偏癱肩痛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15:83.
[13]宋占德.針灸治療腦卒中下肢重度偏癱36例療效觀察[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2,18(11):2785-2786.
[14]康永清,李鷹.針灸治療腦卒中偏癱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27:33-34.
[15]羅萍.中風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針灸治療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1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