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芬 沈愛愛
羅素說:“教育要使兒童過上美好生活?!被貧w生活,體現生活性,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大基本特征,也是我們政治課教材名稱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教學實踐,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一堂好課也絕不應孤立于生活之外,而應“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倍覀兩磉叺泥l(xiāng)土資源是最好的生活素材。筆者和其他兩位年輕教師一起執(zhí)教人教版《經濟生活》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一框《市場配置資源》,我們三人都選取了鄉(xiāng)土資源,創(chuàng)設了生活化的情境,設置了生活化的探究,達到雖異曲但同工、雖殊途卻同歸的良好效果。下面筆者將結合本次同課異構的教學實踐活動具體闡述如何讓思想政治課更有趣、更高效。
一、挖掘鄉(xiāng)土資源,化解重組教材中的難題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但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老師善于利用?!睘榱烁玫貙嵤┙虒W,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指導意見,根據教學需要,對現有教材進行重組,打破現有教材內容的編寫順序和邏輯組織教學,科學取舍,補充其他的課程資源整合成有效的課堂教學內容。知識本身產生于現實生活,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興趣的故事、實例、新聞等入手,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資料進行充實、重組來處理教材。這樣,不僅可使原來十分枯燥而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學生感興趣,而且使學生真切體會到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知識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
如《市場配置資源》一框,內容偏多且又相對重要,既有課堂教學中的疑難點也有學生理解上的易混點。平常上課,教師大多分兩課時完成,一課時學習市場調節(jié)的運行機制和優(yōu)缺點,一課時學習市場秩序的規(guī)范。筆者等三人以這一框內容開設公開課時,為了體現課堂的完整性,參考教學指導意見,將原先的兩課時調整為一課時。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和內容,一節(jié)課時間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突破難點,還要上出新意,落實三維目標尤其是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升華,難度偏大。所以,要對教材進行重組整合,科學取舍,適當補充。筆者等三人先將第三目“市場配置的局限性”提到第一目市場調節(jié)的優(yōu)點之后,第二目市場秩序的規(guī)范放在最后。這樣重組后既符合人的一般性邏輯思維,又能從局限性中的自發(fā)性這一弊端順利過渡到要規(guī)范市場秩序,學生容易理解接受,還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重組教材后,補充什么樣的課程資源教學效果更好呢?筆者三人又不約而同地選取了生活化且富有地方特色的鄉(xiāng)土資源——本地的草莓、桔子、蘋果等水果種植業(yè)的發(fā)展,通過市場對水果種植的調節(jié)來說明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總體感覺教學效果良好,由于引用了鄉(xiāng)土資源,學生既熟悉又感興趣,使得整堂課中學生都有話可說、有話愿說,實現了師生間充分的互動。
二、分析生活實際,糾正學情定位中的偏差
如果說準確解讀教材是有效組織教學的前提和基礎,那么科學研究學情是有效實施教學的關鍵。新課程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在準確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只有科學分析學情,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進行、有效完成。學情分析包括對學生現有知識儲備、認知水平以及相關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只有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了解青春期學生心理特點及生活經歷,把握學生個性特點、行為習慣及認知基礎、能力水平等,才能有效確定教學起點。同一個課程標準、同一框教學內容、同樣的教材重組整合、基本相同的情景對話,不一樣的學情分析研究,教學效果截然不同。筆者在分析借班上課這所學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設置了“現場拍賣”、角色模擬等情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互動良好,實現了有效的課堂教學。
三、依托生活話題,實現生活學科化的境界
華師大周彬教授提出“別讓課堂止于‘學科生活化”,而要追求生活學科化。何為學科生活化和生活學科化?當你擁有知識時,你就希望用知識來解釋生活,猶如你掌握了事物的本質,就期待著用它來解釋生活現象一樣,這個過程就是學科生活化。當你沒有擁有知識時,你就希望從生活中發(fā)現知識,猶如你面對紛繁復雜的生活現象時,最需要的就是盡快掌握支撐這些生活現象的事物本質,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生活學科化。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有知者的代表,學生是無知者的代表,所以教學過程首先是教師生活學科化的課堂。當學生學習了相關知識后,就應該是學生學科生活化的課堂,兩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有機統(tǒng)一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活學科化—學科生活化—生活學科化的循環(huán)運動,這種運動過程應該是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圓圈式的循環(huán)運動。
四、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凸顯思想政治課的功能
學生思想道德的養(yǎng)成、思維品質的錘煉和認知水平的提升都是以主體的參與和體驗為前提的,回歸生活的政治課堂教學應該為學生走進世界體悟生活真諦搭建平臺。熟悉的生活素材、真實的生活情境、有價值的生活話題、充分的課堂討論,引導著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成長,提高了生活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教師,首先要選擇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與感悟,積極啟迪討論的思維,使生活化課堂的討論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要設計有討論價值的話題,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世界,必須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否則,是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討論興趣的。第三,要有追問的精神和習慣,我們的課堂和討論,在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下來后,學生究竟能夠得到什么,應該得到什么?
巧用鄉(xiāng)土資源,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里能敞開胸襟,把生活擁入自己的懷抱,去想象、去體驗,從而使思想政治課教學更生動、更高效。思想政治課教學走向生活化是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筆者將不斷地在摸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使自己逐步適應不斷變革的教育形勢,成為一個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師”。
參考文獻:
[1]董敏.依標施教:從教材內容到教學內容的一條途徑[J].教學月刊,2013(1):8.
[2]周彬.課堂密碼[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8.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