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商城縣鲇魚山衛(wèi)生院,河南 商城 465350)
急性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急危重癥情況,其發(fā)病率高、致死率、致殘率很高,常需急診手術搶救患者生命。正因如此,對手術的麻醉處理有較高的要求。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遠離血庫,人手不足,對搶救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缺乏必要應有的條件,現(xiàn)就抗休克的同時及時手術麻醉有關實際問題,筆者結合86例患者情況,分析和探討如下。
1.1 86例患者臨床麻醉處理情況 商城縣鲇魚山衛(wèi)生院于1991年7月~2011年7月共搶救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5例,年齡20~65歲。其中男性以脾破裂為主,女性以輸卵管妊娠破裂出血為主。全身麻醉19例,連續(xù)硬膜外麻醉39例,腰麻16例,局麻加氯胺酮12例。新鮮血最快于手術開始后45 min、庫血最快于手術開始后110 min輸入。86例的休克程度見表1。
表1 86例患者臨床情況
1.2 某一病例分析 患者:男,46歲。于入院前15 min,左胸、上腹被汽車擠壓致傷。脈搏微弱不清,呼吸淺快不規(guī)則,血壓5.33/0 kPa(40/0 mmHg)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神志模糊,表情淡漠,心音低,兩肺無啰音,左胸觸及明顯骨擦音,腹部膨隆,全腹顯著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尤以左上腹為甚。診斷為外傷性脾破裂及失血性休克。
15 min后抬入手術室,立即開放兩路外周靜脈,經快速靜脈滴入羥乙基淀粉500 mL及乳酸鈉林格氏液 500 mL,測血壓 9.33/5.33 kPa(70/40 mmHg)。行全麻誘導:咪達唑侖3 mg+維庫溴銨8 mg+芬太尼0.1 mg,并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經擴容等抗休克措施,血壓仍有下降,給予間羥胺2 mg靜脈推注。麻醉3 min后手術開始,靜脈快速滴注羥乙基淀粉溶液500 mL,予另一靜脈通路加入間羥胺10 mg+多巴胺20 mg靜脈滴入,血壓上升至14.66/8 kPa(110/60 mmHg)、脈搏123次/min,繼續(xù)快速擴容補液,并根據血壓情況調整血管活性藥物滴速。在傷后1 h 45 min方取得庫血800 mL,立即輸入。
手術歷時3 h,患者術畢意識清醒,未訴明顯不適,血壓12/8 kPa(90/60 mmHg),脈搏78次/min,共用咪達唑侖3 mg,丙泊酚600 mg,維庫溴銨18 mg,芬太尼 0.2 mg,庫血 800 mL,晶體液 3100 mL,血漿代用品1500 mL。見腹腔出血約3000 mL。
術后診斷為:①外傷性粉碎性脾破裂。②失血性休克。③降結腸破裂。④左胸第2~10肋骨骨折。⑤左尺橈骨骨折。
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急,一旦明確診斷,理應緊急有效擴容。在暫無庫血供應的條件下,只得先利用血漿代用品、平衡鹽溶液、血管活性藥物、碳酸氫鈉、吸氧等治療,以維持生命體征在臨界以上,力爭在抗休克的同時及時手術,爭取及早處理原發(fā)病灶,徹底止血,休克才有逆轉的希望。
急性大量失血,血容量劇降,必須立即大量補液,以恢復血容量。一要早,二要快,兩條靜脈通道滴注往往不夠,還須靜脈推注一定量后,血壓才能有所上升。在沒有輸血條件,羥乙基淀粉溶液既能維持膠體滲透壓,又可疏通微循環(huán)。視病情可加用一定量5℅碳酸氫鈉溶液或11.2℅乳酸鈉溶液。
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一般沒有專職麻醉醫(yī)師和足夠的手術室護理人員。遇到危重緊急病人,必須同時進行抗休克及麻醉準備等工作,盡快組成臨時搶救小組,才能不失時機進行搶救。
對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及時全面地評估病情,積極控制危急病情,術前迅速準備;實施抗休克的同時,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加強麻醉管理,是降低手術麻醉風險,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
[1]楊天濤.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麻醉處理[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12):1505-1506.
[2]段立杰.急性顱腦損傷麻醉處理7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04):908-909.
[3]姚尚龍,王俊科.臨床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95-296.
[4]劉萬全.重型顱腦損傷的麻醉處理體會[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0,42(01):109-110.
[5]王恩真.神經外科手術麻醉的進展[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3,23(10):797-800.
[6]歐家春.顱腦損傷救治圍術期穩(wěn)定的麻醉體會[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3):147.
[7]陳小蘭.重度創(chuàng)傷性休克病人的麻醉處理體會[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05,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