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平,盧曉欣,湯永建,房衛(wèi)紅
(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高壓氧科,福建 福州 350025)
椎動脈型頸椎病(Ce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之一,其癥狀常以眩暈首先出現,患者在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時,易引起嚴重的心理、生理功能障礙,導致生活能力及社會適應性下降[1]。本研究運用高壓氧與藥物聯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2,3]確診的患者11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59例,男33例,女26例,年齡52.3±6.6歲;對照組57例,男32例,女25例,年齡52.1±6.8歲。2組患者病情、年齡、性別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診斷標準;(2 年齡 40~60 歲;(3)男女不限。
1.2.2 排除標準 (1)不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2)不適宜高壓氧治療者;(3)妊娠和哺乳期婦女;(4)其他原因所致頭暈或眩暈者。
1.3 治療方法 116例患者均靜脈滴注丹參川芎嗪、前列地爾,口服胞磷膽鹼鈉、維生素B、維生素E等藥物治療。研究組在此治療基礎上加用高壓氧治療:患者取臥位或坐位,采用九江船用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DYQ-32型高壓氧艙,加壓時間為20 min,待壓力達到2.0個絕對大氣壓(Absolute Atmosphere,ATA)時穩(wěn)壓,患者戴面罩吸氧2次,每次30 min,中間休息5 min并改吸艙內空氣,減壓時間為2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 治療前及治療1個療程、2個療程后采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4]對患者狀況進行評估;另外,治療前及治療2個療程后予經顱多譜勒超聲(TCD)檢測雙側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血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采用成組設計均數比較的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患者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得分情況()
表1 患者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得分情況()
注:兩組患者治療1個、2個療程后ESCV評分依次增高,組內比較:*P<0.05,在治療 1 個療程及 2 個療程后組間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個療程 治療2個療程研究組 59 10.35±2.42 17.75±3.01*# 28.53±3.94*#對照組 57 10.22±2.40 14.68±2.93* 23.16±3.86*
表2 患者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cm/s,)
表2 患者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cm/s,)
注: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個療程后TCD檢測,顯示雙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流均有改善,組內比較:*P<0.05,兩組在治療2個療程后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 左椎動脈 右椎動脈 基底動脈研究組 治療前 21.24±3.36 21.34±3.42 21.56±3.51治療后 39.46±4.01*#39.75±4.05*#40.17±4.10*#對照組 治療前 21.62±3.41 21.50±3.39 21.77±3.62治療后 31.04±3.95* 32.15±3.89* 33.28±3.91*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對椎動脈型頸椎?。–SA)生活質量的提高日益重視[5]。雖然目前對頸椎病的研究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但仍有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與思考,如有效減緩頸椎退變的趨勢,提高頸椎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等[6]。
有研究認為,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血液黏滯性增高和血流減慢之間存在正反饋,造成椎動脈血流減少,致腦缺氧、缺血[7]。臨床研究證實,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椎-基底動脈循環(huán)流速下降;當一側椎動脈狹窄,另一側通過代償以緩解椎基底動脈血供的不足,而由于頭頸部運動不慎等其他因素存在時,代償不足,就會引起頸椎病癥狀的發(fā)作,說明血流動力學改變是其發(fā)病機制中的因素[8,9]。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主要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具體措施有頸椎牽引、微波和中頻電療、采用微機控制牽引加TDP照射、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外涂[10,11],以及應用靜脈滴注改善循環(huán)藥物治療等[12]。在應用這些手段治療的研究中,通過現代醫(yī)學儀器的檢測,顯示出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13,14]。
高壓氧醫(yī)學是一個新型學科,近些年的應用逐漸廣泛,也更有針對性,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醫(yī)學治療手段。高壓氧對于頸髓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的應用有著臨床實踐的應用,而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有臨床的探討,也有實驗的研究[15-18]。楊驅云等將高壓氧應用于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觀察其療效和腦血流動力學的改變,結果顯示高壓氧能有效改善腦血流循環(huán),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19]。張繼振等的研究顯示,在藥物及康復訓練基礎上聯合應用高壓氧治療,可顯著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減輕殘疾程度,更利于患者全面康復[20]。椎動脈型頸椎病從發(fā)病機理和臨床表現來看,都和血流量不足、腦缺血缺氧有關,這就決定了高壓氧成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重要的一員。
本文通過116例患者的分組研究表明,藥物治療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具有一定的效果。ESCV評分結果顯示,患者在完成第一個療程、第二個療程的治療后,研究組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高壓氧與藥物的聯合應用在減輕患者癥狀,促進康復方面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TCD檢測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均增加,而研究組較對照組更為明顯,表明藥物及高壓氧治療均能增加椎-基底動脈血供,聯合應用效果更強。其機制在于藥物擴張血管,減輕了椎動脈的管徑狹窄;高壓氧在提升血氧壓力、緩解供氧不足的同時,改善受影響組織的血液流變學,提高氧代謝的質量和效率。
綜上所述,高壓氧與藥物聯合應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消除患者疾病體征,值得推廣應用。
[1]徐印坎.頸源性眩暈暨椎動脈型頸椎病[J].頸腰痛雜志,2009,30(5):387-388.
[2]王雷,王遵來,盛坤,等.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治療進展[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5(2):175-177.
[3]陳立典,吳毅.臨床疾病康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74-176.
[4]張志強.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39-240.
[5]宋敏,李澤佳,劉彥宏,等.血液流變學在椎動脈型頸椎病診療中的應用價值評價[J]. 頸腰痛雜志,2013,34(2):164-167.
[6]徐蔚華,馬燕紅.頸椎病的生物力學研究概況[J].頸腰痛雜志,2013,34(3):245-247.
[7]史達,孫銀娣,張平安,等.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機制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 頸腰痛雜志,2011,32(1):61-61.
[8]韓偉,歐陽甲,宋沛松,等.椎動脈型頸椎病單側椎動脈狹窄健側代償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yī)師雜志,2006,8(11):1519-1520.
[9]石向明,王輝,劉創(chuàng)建,等.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狹窄椎動脈與正常椎動脈的血流動力學差異[J].頸腰痛雜志,2012,33(4):253-256.
[10]李鎮(zhèn)鋒,王彩華,王麗輝,等.綜合康復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 頸腰痛雜志,2013,34(2):148-150.
[11]戚翠媛.非手術綜合治療頸椎病的康復效果[J].頸腰痛雜志,2007,28(5):409-410.
[12]陳宏賢,趙新梅,李俊岐.燈盞細辛注射液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9 例[J]. 廣東醫(yī)學,2008,29(2):325-326.
[13]張小衛(wèi),尹戰(zhàn)海,劉 凱,等.MRA-MRI在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與治療中的指導作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1,21(1):11-15.
[14]王琳,陳月芳,陳賽程,等.彩色多譜勒和經顱多譜勒對椎脈型頸椎病牽引治療效果的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2010,3092-3098.
[15]臧謀圣,方健,吳健,等.高壓氧早期治療頸脊髓不完全損傷療效觀察[J]. 頸腰痛雜志,2005,26(6):452-453.
[16]孟魏魏,蔡秀水.高壓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同時機的療效觀察[J]. 頸腰痛雜志,2012,33(3):208-210.
[17]吳楊,劉英.高壓氧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及經顱多普勒超聲的變化[J]. 中國康復,2011,26(1):48-49.
[18]劉清華,潘曙明,盛穎.高壓氧用于兔椎動脈型頸椎病致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的實驗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7(4):331-333.
[19]楊驅云,梁釗明.高壓氧綜合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高壓氧綜合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臨床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9):16-17.
[20]張繼振,莒南.早期康復聯合高壓氧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