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羽 衷明華
“鈉和水反應的實驗”是高一化學必修1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中的內容。這個實驗是高一學生學習金屬化學性質的重要內容,在整個高中化學金屬性質的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材中的實驗是在裝有水和酚酞的燒杯中放入鈉塊,可以觀察到“溶液變紅,鈉塊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動,熔化,并發(fā)出嘶嘶聲響”。此方法存在的缺點是:不能觀察到生成物氫氣的生成及其檢驗,實驗進程難以控制,學生不便自己動手做實驗等。對于剛步入高中的學生來說,這樣會影響他們學習化學和動手做實驗的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采用了微型實驗。微型實驗具有實驗試劑用量少、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點;同時微型儀器比較精巧,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且實驗成本低,能夠滿足普通學校對實驗操作的需求。因此,筆者利用微型實驗所具有的特點,對鈉和水反應實驗進行微型化改進。實驗改進后不僅能夠明顯觀察到實驗現象和檢驗生成的氣體,還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實驗更簡便、更安全。
一、實驗原理
2Na+2H2O=2NaOH+H2↑
二、實驗儀器與藥品
實驗儀器:小燒杯、膠頭滴管、帶孔內置管。
實驗藥品:蒸餾水、酚酞、肥皂液。
三、實驗裝置
四、實驗步驟及現象
1.在煤油中取出一小塊鈉塊(鈉塊必須大于帶孔內置管的底端孔),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表面的外皮放置在干燥的帶孔內套管中。截取膠頭滴管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膠頭,剛好套在帶孔內置管的上端。
2.將裝有鈉塊的帶孔內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
3.在膠頭滴管的玻璃管口抹上肥皂液。觀察實驗現象。
4.可以觀察到溶液迅速變紅,鈉塊浮在水面上,熔化,四處游動,并且發(fā)出嘶嘶聲響。滴管的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點燃的火柴靠近時發(fā)出爆鳴聲。
5.在實驗中,若要停止反應,可將滴管拿出。
五、實驗分析
“溶液迅速變紅”說明鈉和水反應生成了堿性物質;“鈉塊浮在水面上”說明鈉的密度比水?。弧扳c塊熔化”說明該反應放出大量的熱量;“四處游動,并且發(fā)出嘶嘶聲響”表明反應劇烈,生成了氣體并推動鈉塊游動;“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點燃的火柴靠近時發(fā)出爆鳴聲”表明反應生成了氣體,并且該氣體是氫氣。
六、改進實驗的優(yōu)點
1.本實驗采用的是微型實驗。微型實驗具有實驗試劑用量少、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點;同時微型儀器精巧,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且微型儀器成本低,能夠滿足普通學校對實驗操作的需求。
2.在實驗中,若要進行反應,只需將裝有鈉塊的帶孔內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若要停止反應,只需將帶孔內套管拿出即可。改進后的裝置能夠自如地控制反應的速率,減少實驗危險性,更利于學生在課堂操作。
3.實驗改進后不僅能夠明顯觀察到實驗現象和檢驗生成的氣體,還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4.巧妙地利用了實驗室的實驗儀器,讓實驗更安全、更方便。
七、注意事項
1.切取的鈉塊的大小必須大于帶孔內置管的底端孔。
2.膠頭滴管的膠頭剪去的部分大小必須與帶孔內置管的管口大小適合,保證氣密性與實驗的嚴謹性。
3.“將膠頭滴管截取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膠頭”應在放入鈉塊前做好,以免鈉塊被氧化。
(責任編輯羅艷)endprint
“鈉和水反應的實驗”是高一化學必修1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中的內容。這個實驗是高一學生學習金屬化學性質的重要內容,在整個高中化學金屬性質的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材中的實驗是在裝有水和酚酞的燒杯中放入鈉塊,可以觀察到“溶液變紅,鈉塊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動,熔化,并發(fā)出嘶嘶聲響”。此方法存在的缺點是:不能觀察到生成物氫氣的生成及其檢驗,實驗進程難以控制,學生不便自己動手做實驗等。對于剛步入高中的學生來說,這樣會影響他們學習化學和動手做實驗的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采用了微型實驗。微型實驗具有實驗試劑用量少、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點;同時微型儀器比較精巧,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且實驗成本低,能夠滿足普通學校對實驗操作的需求。因此,筆者利用微型實驗所具有的特點,對鈉和水反應實驗進行微型化改進。實驗改進后不僅能夠明顯觀察到實驗現象和檢驗生成的氣體,還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實驗更簡便、更安全。
一、實驗原理
2Na+2H2O=2NaOH+H2↑
二、實驗儀器與藥品
實驗儀器:小燒杯、膠頭滴管、帶孔內置管。
實驗藥品:蒸餾水、酚酞、肥皂液。
三、實驗裝置
四、實驗步驟及現象
1.在煤油中取出一小塊鈉塊(鈉塊必須大于帶孔內置管的底端孔),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表面的外皮放置在干燥的帶孔內套管中。截取膠頭滴管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膠頭,剛好套在帶孔內置管的上端。
2.將裝有鈉塊的帶孔內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
3.在膠頭滴管的玻璃管口抹上肥皂液。觀察實驗現象。
4.可以觀察到溶液迅速變紅,鈉塊浮在水面上,熔化,四處游動,并且發(fā)出嘶嘶聲響。滴管的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點燃的火柴靠近時發(fā)出爆鳴聲。
5.在實驗中,若要停止反應,可將滴管拿出。
五、實驗分析
“溶液迅速變紅”說明鈉和水反應生成了堿性物質;“鈉塊浮在水面上”說明鈉的密度比水??;“鈉塊熔化”說明該反應放出大量的熱量;“四處游動,并且發(fā)出嘶嘶聲響”表明反應劇烈,生成了氣體并推動鈉塊游動;“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點燃的火柴靠近時發(fā)出爆鳴聲”表明反應生成了氣體,并且該氣體是氫氣。
六、改進實驗的優(yōu)點
1.本實驗采用的是微型實驗。微型實驗具有實驗試劑用量少、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點;同時微型儀器精巧,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且微型儀器成本低,能夠滿足普通學校對實驗操作的需求。
2.在實驗中,若要進行反應,只需將裝有鈉塊的帶孔內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若要停止反應,只需將帶孔內套管拿出即可。改進后的裝置能夠自如地控制反應的速率,減少實驗危險性,更利于學生在課堂操作。
3.實驗改進后不僅能夠明顯觀察到實驗現象和檢驗生成的氣體,還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4.巧妙地利用了實驗室的實驗儀器,讓實驗更安全、更方便。
七、注意事項
1.切取的鈉塊的大小必須大于帶孔內置管的底端孔。
2.膠頭滴管的膠頭剪去的部分大小必須與帶孔內置管的管口大小適合,保證氣密性與實驗的嚴謹性。
3.“將膠頭滴管截取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膠頭”應在放入鈉塊前做好,以免鈉塊被氧化。
(責任編輯羅艷)endprint
“鈉和水反應的實驗”是高一化學必修1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中的內容。這個實驗是高一學生學習金屬化學性質的重要內容,在整個高中化學金屬性質的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材中的實驗是在裝有水和酚酞的燒杯中放入鈉塊,可以觀察到“溶液變紅,鈉塊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動,熔化,并發(fā)出嘶嘶聲響”。此方法存在的缺點是:不能觀察到生成物氫氣的生成及其檢驗,實驗進程難以控制,學生不便自己動手做實驗等。對于剛步入高中的學生來說,這樣會影響他們學習化學和動手做實驗的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采用了微型實驗。微型實驗具有實驗試劑用量少、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點;同時微型儀器比較精巧,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且實驗成本低,能夠滿足普通學校對實驗操作的需求。因此,筆者利用微型實驗所具有的特點,對鈉和水反應實驗進行微型化改進。實驗改進后不僅能夠明顯觀察到實驗現象和檢驗生成的氣體,還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實驗更簡便、更安全。
一、實驗原理
2Na+2H2O=2NaOH+H2↑
二、實驗儀器與藥品
實驗儀器:小燒杯、膠頭滴管、帶孔內置管。
實驗藥品:蒸餾水、酚酞、肥皂液。
三、實驗裝置
四、實驗步驟及現象
1.在煤油中取出一小塊鈉塊(鈉塊必須大于帶孔內置管的底端孔),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表面的外皮放置在干燥的帶孔內套管中。截取膠頭滴管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膠頭,剛好套在帶孔內置管的上端。
2.將裝有鈉塊的帶孔內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
3.在膠頭滴管的玻璃管口抹上肥皂液。觀察實驗現象。
4.可以觀察到溶液迅速變紅,鈉塊浮在水面上,熔化,四處游動,并且發(fā)出嘶嘶聲響。滴管的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點燃的火柴靠近時發(fā)出爆鳴聲。
5.在實驗中,若要停止反應,可將滴管拿出。
五、實驗分析
“溶液迅速變紅”說明鈉和水反應生成了堿性物質;“鈉塊浮在水面上”說明鈉的密度比水??;“鈉塊熔化”說明該反應放出大量的熱量;“四處游動,并且發(fā)出嘶嘶聲響”表明反應劇烈,生成了氣體并推動鈉塊游動;“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點燃的火柴靠近時發(fā)出爆鳴聲”表明反應生成了氣體,并且該氣體是氫氣。
六、改進實驗的優(yōu)點
1.本實驗采用的是微型實驗。微型實驗具有實驗試劑用量少、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點;同時微型儀器精巧,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且微型儀器成本低,能夠滿足普通學校對實驗操作的需求。
2.在實驗中,若要進行反應,只需將裝有鈉塊的帶孔內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若要停止反應,只需將帶孔內套管拿出即可。改進后的裝置能夠自如地控制反應的速率,減少實驗危險性,更利于學生在課堂操作。
3.實驗改進后不僅能夠明顯觀察到實驗現象和檢驗生成的氣體,還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4.巧妙地利用了實驗室的實驗儀器,讓實驗更安全、更方便。
七、注意事項
1.切取的鈉塊的大小必須大于帶孔內置管的底端孔。
2.膠頭滴管的膠頭剪去的部分大小必須與帶孔內置管的管口大小適合,保證氣密性與實驗的嚴謹性。
3.“將膠頭滴管截取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膠頭”應在放入鈉塊前做好,以免鈉塊被氧化。
(責任編輯羅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