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章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 鄭州 450014
皮層靜脈血栓形成可分為兩種類型:(1)伴發(fā)于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為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時,血栓逆行進展波及皮層靜脈,多見。(2)單純(孤立)皮層靜脈血栓形成:沒有靜脈竇的參與,少見。因前者臨床討論較多,且本文主要討論小靜脈病變,故以下主要討論單純皮層靜脈血栓形成。
單純皮層靜脈血栓很少見,但不少專家認為皮層靜脈血栓的發(fā)病率可能被低估了。原因在于:一是該病缺乏統(tǒng)一診斷標準;二是靜脈側支代償及阻塞靜脈迅速再通,癥狀緩解較快;三是腦靜脈側支循環(huán)豐富,損傷一支或幾支腦靜脈后,其引流區(qū)域的靜脈血可以通過側支循環(huán)回流至其他靜脈,臨床癥狀可以不明顯,可能導致就診率低。但有文獻報道,大腦淺表靜脈間的吻合有個體差異,在一些人群中并不發(fā)達,存在雙側或單側大腦半球淺表靜脈吻合支缺如的情況;一旦損傷此類患者大腦半球的一支或幾支淺靜脈,將很可能導致腦水腫、腦出血或靜脈性腦梗死等,在臨床上應提高對本病的警惕與發(fā)掘。
大腦淺靜脈(收受大腦皮質和相鄰髓質的靜脈血),均注入硬膜靜脈竇,據(jù)淺靜脈注入硬膜竇部位不同,將大腦淺靜脈分為3組:(1)大腦上靜脈:7~10條,引流量最大,收集胼胝體以上額葉、頂葉及枕葉靜脈的血液;包括前額、中央前、中央、中央后和頂枕溝等重要功能區(qū)域,引流血入上矢狀竇。(2)大腦中淺靜脈:1~3條,引流大腦外側裂及島葉靜脈的血液,引流血進入海綿竇。(3)大腦下靜脈:2~3條,引流顳葉、枕葉外側面及下面的血液。引流血主要進入橫竇。注入上矢狀竇的淺表靜脈間有豐富的吻合,其中以Trolar靜脈(上矢狀竇和Sylvia靜脈間的吻合)為最大的吻合靜脈,走行于額頂葉皮質表面,位于中央前靜脈、中央靜脈或中央后靜脈所在的位置。
在病因上無明顯特異性,其中可能與顱內靜脈解剖特點有關:(1)靜脈管壁缺乏肌纖維和彈力組織、無收縮力、管腔相對較大、無瓣膜、不與動脈伴行(說明腦靜脈血流緩慢);(2)大腦淺靜脈中,73.2%以上的腦淺靜脈自后向前逆行注入上矢狀竇,尤其在上矢狀竇后段,多達96.4%的腦淺靜脈逆上矢狀竇血流方向注入,這種靜脈形態(tài)導致血流動性異常,易發(fā)血栓;(3)靜脈壓與顱內壓接近(易導致靜脈回流障礙);(4)深、淺靜脈均先回流到硬膜竇(靜脈竇病變影響皮層靜脈回流);(5)上矢狀竇也引流板障靜脈血液(頭皮感染可引起靜脈竇炎,從而繼發(fā)皮層靜脈炎)等。其他因素如:血液黏度增高、低顱壓(靜脈擴張)、靜脈內皮損傷、局部腦膜病變(影響皮層靜脈回流)等也可導致皮層靜脈血栓形成。還有20%~25%的患者病因不明。
從發(fā)病的高危因素上講,凡是引起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血流異常和靜脈壁炎性反應的因素,均可引起血栓形成。包括:(1)全身性疾?。焊邿?、休克、嚴重脫水、消耗性疾病、腎病綜合征、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蛋白S和蛋白C缺乏癥,基因和獲得性血栓前狀態(tài)、腫瘤、血液病、脈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及感染;(2)局灶性疾?。耗X瘤、顱內動靜脈畸形、頭部外傷、CNS感染以及耳、鼻竇、口面頸部感染等;(3)醫(yī)源性因素:手術、腰穿、頸靜脈導管;(4)某些藥物:避孕藥、類固醇激素、L-天冬酞胺酶、抗腫瘤藥物等。
皮層靜脈血栓以大腦上靜脈多見,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引流血量大,有效側支引流來不及形成;(2)并發(fā)其他靜脈(竇)血栓機會多;(3)靜脈發(fā)育因素等。
3.1臨床表現(xiàn)因本病較少見,且在影像學上高新技術應用前檢出者更少,因此對其臨床表現(xiàn)研究甚少 ,目前認為其臨床癥狀無特異性,以下癥狀可供臨床診斷參考:(1)多以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起病急者癥狀常重。(2)青年女性中發(fā)病率高:因女性注入上矢狀竇的大腦淺靜脈注入角度小、管徑細(均小于男性)。(3)病前可有高血壓、糖尿病、飲酒,失水、妊娠分娩、口服避孕藥、低顱壓(致靜脈移位及血流緩慢)等病史,但也有近半數(shù)病因不明。(4)臨床癥狀相對較輕,首發(fā)癥狀以局限性癲癇、頭痛或TIA樣發(fā)作為多;局灶性神經損害體征以病變部位及范圍大小而定,在非重要功能區(qū)或病灶小可無體征或輕,否則也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偏癱、感覺障礙等,全腦癥狀及顱高壓等癥狀見于個別患者。一般認為當大腦上靜脈及其鄰近皮層靜脈閉塞時,因靜脈引流血量大、且主要影響半球上外側面,體征常較明顯:(1)可出現(xiàn)偏癱,以下肢為重,不伴面癱及言語障礙;(2)偏癱肢體早期可出現(xiàn)肌強直;(3)感覺障礙以精細感覺為主;(4)當病變擴延及上矢狀竇時,可有顱壓高及出現(xiàn)雙側體征(累及對側皮質靜脈)。
3.2影像表現(xiàn)影像學檢查是明確診斷的重要手段。因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學基礎是一側或雙側、單發(fā)或多發(fā)的皮層蛛網膜下腔出血或皮層靜脈內血栓(病程長者還可伴血栓機化和鈣化),故在影像學表現(xiàn)上常描述為:束帶征“(“cord sign”),“繩索征”、“線樣征”、“帶樣征”等,意義相同,均代表靜脈內新鮮血栓或伴有靜脈周圍出血,是皮層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重要直接征象,病變局限于一個或幾個大腦凸面皮層溝回,在靜脈血栓形成的幾天內即可顯示。在CT薄層掃描上,表現(xiàn)為增粗的高密度靜脈影,敏感性>90%;部位以中央溝最多見,可達80%~90%;其次為中央前溝及頂間溝,單側多見。在MRI T1及FLAIR也可清楚顯示受累皮層靜脈內血栓(束帶征等)及腦回充血腫脹(見圖1)。
圖1 皮層靜脈血栓形成
在GRE尤其是SWI上,相應病變部位呈低信號,寬度超過正常小靜脈的直徑。靜脈血栓通常為紅色血栓,血栓形成后靜脈回流受阻,引流靜脈內壓力及容量增加,血流緩慢,小靜脈內脫氧血紅蛋白數(shù)量隨之增加,脫氧血紅蛋白是強順磁性物質,故呈低信號;低信號影像超過正常小靜脈的管徑,是由于血液外滲或小靜脈破裂,引起靜脈周圍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脫氧血紅蛋白在靜脈管壁周圍組織中沉積所致。SW I最小強度投影(M inIP)圖像能顯示梗死區(qū)許多擴張的小靜脈,這是由于靜脈阻塞壓力增高,使正常塌陷的小靜脈擴張,相互吻合),這種改變在其他序列不能顯示。增強:可見血栓靜脈顯影;缺血的腦組織內髓靜脈顯影、血液回流延遲(圖2、3)。
圖3 皮層靜脈血栓形成
在腦MRV可顯示靜脈血栓形成區(qū)的淺靜脈及引流靜脈稀少或缺如,部分可見向深靜脈或其他淺靜脈的側支引流,但通常顯示欠明確。DSA靜脈期可見病變區(qū)淺靜脈突然“截斷”;血液回流延遲;引流區(qū)淺靜脈或髓靜脈稀疏或缺如(血栓靜脈阻塞);局部靜脈擴張(血液回流受阻)等征象(圖4)。
圖4 皮層靜脈血栓形成
單純皮層靜脈血栓形成腦實質改變較輕,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腦回充血腫脹、腦溝消失;增強掃描或在DSA檢查中可見小靜脈回流延遲、髓靜脈顯影。僅在靜脈竇血栓形成伴發(fā)的皮層靜脈血栓時,腦實質可有梗死及梗死性出血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患者影像學表現(xiàn)不明顯,在臨床診斷中一定要提高警惕,尤其對有局灶性癲癇或TIA樣發(fā)作患者,發(fā)現(xiàn)有可疑征象時,要注意追查研究。見圖5。
圖5 皮層靜脈血栓形成
圖6 皮層靜脈血栓形成
影像檢查的選擇:目前認為,MR檢查可取代血管造影檢查。然而,在靜脈血栓的急性期,T1及T2序列對血栓顯示不敏感,不易與靜脈內血流信號鑒別,尤其是發(fā)生在小靜脈的血栓。據(jù)報道GRE序列對顯示皮層靜脈血栓的敏感性達97.4%,SWI更優(yōu)于GRE,能更清楚、更多的顯示皮層靜脈血栓,SWI的minIP像還能發(fā)現(xiàn)異常擴張的引流小靜脈。T1w敏感性達70%,F(xiàn)LAIR、MRV敏感性分別是50%和41.7%,非增強CT或多排CTA、DWI、PD-W 均低于30%。因此應注意選擇磁敏感序列檢查。
3.3輔助檢查有協(xié)助診斷價值,如D-二聚體,發(fā)病早期(據(jù)報道在22d內)多有升高;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細胞學檢查,部分患者可見紅細胞及蛋白輕微升高;EEG:對患者表現(xiàn)的發(fā)作性癥狀,可鑒別是癲癇發(fā)作還是TIA;抗心磷脂抗體、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同型半胱氨酸等血栓易發(fā)因素的檢查有助于篩查病因。
不考慮臨床表現(xiàn)、病因及影像所見如何,均用抗凝治療(甚至在伴有出血性梗死時),用肝素鈣或低分子肝素。急性期過后可用華法林治療,用藥時間據(jù)病情、病因可用3~6~12個月或更長。其他可行抗驚厥、改善腦循環(huán)等治療。
病例1:男,44歲,10d前頭痛、鼻塞、咳嗽,按感冒輸液治療,訴癥狀緩解。4d前無誘因出現(xiàn)左側上肢發(fā)作性無力,手中持物有事落地,一次持續(xù)約2min,反復發(fā)作,不伴其他不適。2d前再次出現(xiàn)頭痛,除仍有發(fā)作性左上肢無力外,無惡性等其他癥狀,門診做頭CT疑為有局限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收住院。
體格檢查:一般內科檢查正常,左側鼻唇溝似略淺,伸舌略偏左,余神經系統(tǒng)檢查無明顯異常。住院當晚大便后訴頭痛加重,可疑腦膜刺激征輕度陽性,休息一夜后后頭痛減輕。次日腰穿腦脊液壓力200mmH2O,無色透明,蛋白0.8g/L(0.2~0.4),白細胞5×106個/L,紅細胞未查,其他內容正常;出凝血時間正常。經脫水、抗驚等治療第3、4日未再有發(fā)作性肢體無力,第4日頭痛及腦膜刺激征消失(見圖7)。A、B為CT,A示點狀高密度影(箭頭),B示條帶狀高密度;C、D為FLAIR,示雙側皮層多條腦溝內高信號影;E為CTA靜脈期,可疑靜脈“截斷征”(箭頭);F為CTA動脈期,未見異常。
圖7 皮層靜脈血栓形成
病例2:男,18歲,無明顯誘因于在看電腦時突發(fā)意識喪失、倒地、四肢抽搐,約2min意識轉清,后于第2及第3天各發(fā)一次,共發(fā)3次,每次發(fā)作前頭眼向左上方轉,繼而意識喪失、抽搐,清醒后后頭痛、惡心,經休息即恢復正常。既往身健。體檢:神經系統(tǒng)無異常(見圖8)。
圖8 皮層靜脈血栓形成
病例3:患者,男性,40歲。1周前,患者受涼后出現(xiàn)畏寒及腹瀉,黃水樣便,2~3次/d。次日出現(xiàn)左側面癱,伴發(fā)熱,最高38.5℃,并感言語不清、大口飲水稍嗆咳。第3天起出現(xiàn)一過性左側面部及左手橈側3個手指麻木,共3次,余無不適。對癥治療1周發(fā)熱、腹瀉癥狀消失,言語好轉,遺有面癱。來院就診于2014-01-03住院。既往史:吸煙20余年,1包/d;飲酒20余年,150g/d。對“青霉素”過敏。體檢:BP 140/90mmHg。發(fā)育正常,體型肥胖。神志清,精神可,言語尚清,智力正常。左側中樞性不完全性面癱,伸舌居中,雙側咽反射對稱存在,左上肢張力稍高,肌力略差,余神經系統(tǒng)無異常。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正常,血糖、血脂、腎功能、電解質、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感染五項、甲功、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心電圖均正常。谷丙轉氨酶109U/L。面神經肌電圖未見異常(見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