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一 劉瑩 朱玉靜 王淑蕓
心肺復蘇(CPR)是急診醫(y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2010年歐洲復蘇委員會發(fā)布的新版心肺復蘇(CPR)指南中指出,快而深的胸部按壓、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和低體溫治療是其強力推薦的三大措施,穩(wěn)定、有效的胸外心臟按壓是保證心肺復蘇成功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恒定有效的胸外心臟按壓由人工很難完成,本研究使用蘇邦心肺復蘇機可解決這一難題。蘇邦數字化多功能心肺復蘇機是一款新型心肺復蘇機,具備開機默認、快速操作安全模式,可實現精確按壓頻率和深度的調整,可模擬人工經典垂直按壓并使胸廓完全回彈,極大地提高了CPR的成功率,且操作方便、快捷。本文對我院急診科132例成人心搏、呼吸驟停患者的心肺復蘇進行比較性研究,探討蘇邦數字化多功能心肺復蘇機對CPA患者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急診科就診時已經發(fā)生或就診過程中突然發(fā)生CPA132例,使用蘇邦數字化多功能心肺復蘇機前的徒手心肺復蘇(簡稱人工組)66例,使用心肺復蘇機復蘇者(簡稱機械組)66例。人工組:男43例,女23例;年齡17~87歲,平均年齡52歲;機械組:男45例,女21例;年齡19~84歲,平均年齡51.5歲。2組患者搶救前均已出現意識喪失、自主呼吸停止、心音及大動脈搏動消失、面色發(fā)紺或蒼白、瞳孔散大、血壓測不到,描記心電圖示直線,可稱為臨床死亡[1],均在20 min內行復蘇術,去除孕婦及處于疾病終末期患者23例。2組患者基本情況及致病原因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分組方法 以2012年2月5日第1例CPA患者開始使用心肺復蘇機為準,2012年2月4日往前至2010年12月20日止徒手心肺復蘇患者符合入選條件的66例為人工組,以2012年2月5日至2013年3月24日止使用復蘇機復蘇者符合入選條件的66例為機械組。
1.3 治療方法 機械組患者被確診CPA后,立即將多功能心肺復蘇機復蘇板放在診床上,將患者仰面平臥放在復蘇板上,后頸部放置在復蘇板弧形邊緣,使其頭部后仰開放氣道,氣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機(北京誼安醫(yī)療系統(tǒng)有限公司生產的shangrila 510)輔助呼吸;將主機底部插板插入復蘇板口,將按壓頭緊貼胸骨中下1/3交界處皮膚,鎖緊把頭,按順序打開電源開關、氧氣瓶閥門、運行開關開始進行機械胸外心臟按壓,打開呼吸機開關進行機械通氣。為了爭取搶救時間,復蘇機與氧氣瓶、呼吸機已接好,復蘇機技術參數提前設置為:(1)持續(xù)按壓頻率:100次/min;(2)按壓深度:5 cm,通氣比30∶2;(3)氧氣動力源工作壓力:0.4~0.6 MPa?;緭尵瘸绦蚴荂-A-B。人工組依照《2005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2]進行徒手胸外心臟按壓。首先是開放氣道,進行2次有效通氣,然后兩手掌根重疊五指相扣,放在胸骨中下1/3交界處,雙上臂伸直,垂直按壓,按壓深度5 cm,按壓通氣比例為30∶2,按壓頻率為100次/min,基本搶救程序是A-B-C。常規(guī)治療:2組患者均建兩條液路,分別靜脈滴注多巴胺,可拉明、咯貝林,靜脈注射腎上腺素、阿托品、納洛酮、參附、碳酸氫鈉等搶救藥物。
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及致CPA原因分布情況n=66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復蘇時間、復蘇有效率、24 h存活率。復蘇時間是指從CPR開始至停止按壓或撤機時間。復蘇有效指標[3]:(1)皮膚黏膜顏色轉紅潤;(2)按壓后能捫及頸動脈、股動脈搏動,上肢收縮壓>60 mm Hg(1 mm Hg=0.133 kPa);(3)自主呼吸恢復;(4)肌張力恢復;(5)瞳孔縮小,睫毛反射出現。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機械組比人工組,復蘇時間明顯縮短,復蘇有效率、24 h存活率均明顯增高(P<0.05)。見表2。
表2 2組CPA患者CPR效果比較 n=66
CPA是急診科最危險的疾病,CPR是搶救CPA最有效的措施。高質量的CPR技術是急救醫(yī)學的迫切需求[3]。在CPR中高質量的胸外心臟按壓尤其重要,首先保證了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特別是大腦的供氧[4]。長期以來,醫(yī)務工作者徒手CPR,患者血流灌注并不理想,有研究表明,臨床醫(yī)生CPR平均按壓深度不能達到“至少5 cm”的國際標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施救者,按壓頻率也均低于100次/min,并隨按壓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低[5]。在實際操作中,操作者容易疲勞,需要2名以上醫(yī)務人員合作,不可避免地會中斷按壓,降低復蘇效果,同時容易受操作者熟練程度等人為因素的影響,也使標準的 CPR的有效性受到影響[6]。我院急診科自2012年2月開始使用蘇邦多功能心肺復蘇機進行機械按壓,避免了那些徒手心肺復蘇技術的弊端,為CPA患者提供持續(xù)不斷的CPR。另外,通氣使用shangrila 510呼吸機輔助呼吸,通氣頻率為10次/min,避免了通氣過頻引起的過度通氣,加重腦水腫。有研究發(fā)現,徒手CPR產生加速度僅1.2 g,而機械CPR可達5.0 g,從力量的效果上說明比徒手CPR 更佳[7]。
總之,心肺復蘇機的應用為提高CPA患者心臟和腦的血流灌注提供了可靠措施,同時使醫(yī)生護士的精力從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更深入地進行高級生命支持。值得在急救中推廣應用。
1 楊志寅主編.內科危重病.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60.
2 ECC Committee,Subcommittees and Task Forc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Circulation,2005,112(24 Suppl):IV1-203.
3 王庸晉主編.急救護理學.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101.
4 王永春,張恒,楊曉慶,等.心肺腦復蘇的實踐與思考.中國急救醫(yī)學,2012,32:87-88.
5 鄒圣強,潘鑫.177名臨床醫(yī)生單人徒手CPR按壓時間與效果的研究.中國急救醫(yī)學,2012,32:751.
6 張秋,周湘佳,黃亮.當前急診醫(yī)學研究的熱點方向及其進展.中國急救醫(yī)學,2010,29:212-215.
7 舒李淼.機械心肺復蘇機臨床療效觀察(附76例報告).安徽醫(yī)學,2009,30:95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