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shù)乩眯畔⒓夹g來輔助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這有利于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發(fā)展學生健康個性,優(yōu)化教學過程,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優(yōu)化教學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術,快捷獲取知識
引導學生課前通過網(wǎng)絡收集資料,了解課文的有關背景材料,對新知識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并提出問題,為新課做好鋪墊,這是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礎。網(wǎng)絡系統(tǒng)可在短時間內(nèi)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使教材“活”起來、豐富起來。學生也會逐漸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知識、探究問題的認知工具,把運用信息技術變成自覺行動。
二、利用信息技術,化解教學難點
教師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可以啟發(fā)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進其思維向深層次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信息技術手段介紹課文背景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如《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叫聲、鵝的形象以及鵝的動作等,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很難直觀表達出來,而多媒體教學卻可以一展身手。教學的具體步驟可設計為:(1)“曲項”,利用動畫展現(xiàn)一只白鵝浮在水面上不斷伸曲脖子的情景。(2)“向天歌”,在前一個動畫的基礎上,展示鵝叫的聲音效果。(3)“白毛”,展示大白鵝浮在水面上的圖片,突出其潔白的羽毛。(4)“浮綠水”,展示一只大白鵝浮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閑神態(tài)。(5)“紅掌”,出示白鵝揮動紅色的腳掌劃水的動作和“嘩嘩”的水聲。(6)整體講解這首詩時,出示一幅動畫:亭臺池塘,楊柳依依,一個小孩向湖里歡叫著的白鵝拋撒食餌。整個教學過程圖文并舉、視聽結(jié)合、聲情并茂,創(chuàng)造出了美妙的意境,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領略了詩意、強化了記憶。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還蘊涵著豐富的審美因素。利用信息技術課件科學地、藝術地進行審美教育,可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賞美和展現(xiàn)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材具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形象、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景物描寫,在教學中利用教學課件或創(chuàng)造聽覺效果、或設置視覺形象,都可讓美的意境感染學生。如教學《索溪峪的“野” 》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先放映張家界索溪峪的風光片,讓大家領略仙境般的山水風光,品味天然純樸的自然美。帶著這種情感去學習文章,學生們就會自然而準確地理解文字、積累知識。
四、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充分刺激多種感官,實現(xiàn)信息的多渠道傳遞,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能力,并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zhuǎn)化。在我們的閱讀教學與研究中,也可以依托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如身臨其境,更好地感悟、理解文本。例如我在教《望廬山瀑布》一文時,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廬山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qū)W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向?qū)W生介紹道:“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shù)這個大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片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也揮毫留下了千古絕唱,大家想不想了解?”接下來,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學會了這首詩。實踐證明,這樣生動有趣、寓教于樂的教學,可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順理成章了。
五、利用信息技術,強化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多媒體網(wǎng)絡,可將教學目的及時傳送給學生,也可以及時接收到學生反饋的信息。利用網(wǎng)絡的“監(jiān)看”功能,教師可以迅速在主機上監(jiān)看每個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并對遇到困難的同學進行個別指導。教師可通過整合任務,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著較強的視聽感染能力和非線性的快速交互功能,它將音、像、視、聽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較好地避免了只靠課文和教師講解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教學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在情感、行為上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方便快捷地去獲取更多知識。
(責 編 東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