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鳳軍
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培養(yǎng)人。音樂教育能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潛能,培養(yǎng)全面、和諧、充分發(fā)展的個體。所以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重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強調通過親身參與音樂活動加強音樂體驗,強調通過創(chuàng)造性教學開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能等。如何提高職高音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對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zhàn)。
一、職高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1.音樂課程不能受到足夠的重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某些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仍然較低,直接影響音樂教學活動正常有序地開展。學校管理者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音樂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而教師工作積極性又會影響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對新的音樂課程理念的實踐。
2.職高音樂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師資隊伍建設是中學音樂教育的保障,也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F(xiàn)在部分學校音樂教師資源匱乏,某些教師專業(yè)基本功比較薄弱,不能設計規(guī)范的教案、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能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一專多能式”的綜合型音樂教師更缺乏。老師應該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較高的專業(yè)技能,在音樂教學中引入課本外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然而,現(xiàn)在某些音樂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3.傳統(tǒng)教學模式單一、低效。一種是傳統(tǒng)民間藝人“梨園式”的教唱:教師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另一種是“專業(yè)課堂”,專門練習發(fā)聲、范唱、識譜、教唱等。如今,音樂教學模式基本停留在這種一成不變的模式,沒有多大突破。中學音樂欣賞教學常從教師主觀感受出發(fā),以一成不變的素材為主要內容,以枯燥單調的分、合為基本手段,不注重學生求異思維的訓練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音樂課程教授目標無法實現(xiàn)。
二、職高音樂教學現(xiàn)狀解決的對策
1.關注內心情感的體驗式教學。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聲音的藝術。蔡元培先生說:“我們在聽了一首動人美妙的樂曲后,常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四周的空氣會變得溫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覺得自身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偉大的使命”。體驗法就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有敏銳的音樂聽覺,并巧妙地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中的教學方法。在參與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現(xiàn)音樂形象。如聽到柔和流暢的小提琴,能聯(lián)想到清澈的小溪;聽到婉轉悠揚的笛聲,能聯(lián)想起青翠的山谷等。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選擇精彩的影像、旋律優(yōu)美的唱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學習,這樣就使課堂氣氛異?;钴S,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走近音樂。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關系到音樂欣賞教學質量的高低,然而各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有時,在一節(jié)音樂課中,可能要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但在音樂學科中運用的是更具優(yōu)勢的情感體驗法。職高音樂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探索和選擇教學模式,設計和創(chuàng)新教學,為提高音樂欣賞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
2.因材施教,突出個性化教學。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發(fā)揮個性特長,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音樂中,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當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引導學生根據音樂要素及音樂情緒變化想象音樂所描繪的內容。鼓勵學生用色彩表現(xiàn)音樂,有繪畫功底的學生還可以用畫筆描繪自己的夢幻世界,有寫作特長的學生可以寫寫音樂隨筆,表達自己在音樂中的感受。另外,面對同一音樂審美對象,教師首先必須對學生持信任態(tài)度,對他們所處的主體地位予以尊重。教師不應在學生面前以音樂權威自居,要持一種尋找優(yōu)點并加以贊賞的態(tài)度。只有在這樣師生情感融洽的課堂中,學生才能真正擁有和享受音樂藝術給予他們的愉悅。
3.引導學生重視“聽賞”學習。音樂新課程指出,音樂教學過程應是完整而充分地體驗音樂作品的過程,要啟發(fā)學生在對音樂形態(tài)與音樂情感的積極體驗中,充分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愛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音響結構實現(xiàn)思想和感情表現(xiàn)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梢?,聲音是音樂的基本材料,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聽覺是感受音樂的基礎,音樂知識技能、音樂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均離不開聽覺訓練。因此,聽是音樂鑒賞學習的基本方式,音樂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時應充分尊重這一規(guī)律。另外,音樂最有力的作用是訴諸感情,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求音樂教學以審美為核心正是這個用意。音樂對智力的培養(yǎng)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這不是主要的,它與數(shù)學等邏輯學科相比,智力作用是微小的,“莫扎特效應”只是夸大了這種作用。人的心理結構分為知、情、意三個領域,相較認知領域,情感不是用來認知的,情感只能體驗。對于音樂來說,只能通過耳朵這個感性器官去聽,與音樂流動的音響一起體驗才是最佳學習音樂的方法。在體驗中張開聯(lián)想的翅膀,創(chuàng)造一個想象的世界。要做到這樣,職高音樂鑒賞教學不能進行過多的技術化訓練,特別違背聽覺規(guī)律的技術化訓練是要不得的。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需求,放任自流,使課堂亂成一團。
4.關注音樂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特點。關注音樂作品的風格,必須從感受、體驗、理解其音樂要素的基本特點入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任何一種音樂風格都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產物。在這種文化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孕育并誕生出它們最具特色的表現(xiàn)形式和某些最集中的特點,而這些形式和特點又集中地表現(xiàn)在某些個性鮮明的音樂要素上。既然音樂風格是一定音樂文化的產物,那么人們在感受、體驗、理解音樂風格的過程中,就有可能產生對這種音樂風格的文化背景做適當分析和探討的意愿。探討音樂風格的文化背景,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音樂經驗,還有利于學生拓寬音樂文化視野,提高文化水平。
三、結語
在音樂鑒賞教學實踐中,各種教學方法的作用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職高音樂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探索和選擇教學模式,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為提高音樂鑒賞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