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春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少慢差廢”現(xiàn)象一直普遍存在,尤其是課文閱讀教學,有的老師甚至無法按照國家要求在規(guī)定時間內講完應講的內容。這樣必然導致復習的時間過少,甚至沒有,教學質量肯定大受影響。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作者認為采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語文教學法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環(huán)環(huán)相扣 語文 教學法
我在教學中嘗試采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語文教學法,通過多年的實踐,覺得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又由于容量大,課時緊湊,節(jié)約了大量時間,可以把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用于課外活動的開展、進行作文訓練等。
下面結合一些課例來加以說明。
一、學習篇幅不長的課文,可以圍繞文章,抓關鍵詞或幾個相連的問題,集中突破重點、難點。
比如學習《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本文字數(shù)不多,可謂簡約,但寫的事情不少。我就抓住文章結尾的一句話加以剖析,“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是梁任公先生作為學者的幾個特點,全文所寫事情,就是圍繞這幾個特點來寫的。于是我就抓住這三個關鍵詞和學生們一起探討,釋疑解難。無論是《公無渡河歌》,還是《桃花扇》中左良玉的哭詞,學生們都能理解了。而且,學生還在我引導下明白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但終不能忘情于政治,必然會在他的學術思想上有所反映,會在他的講課當中自然流露出來。這也就好懂為什么他的課那么充滿情感,“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再如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本文選材獨特,我就根據(jù)作者滲透在文中的思想觀點,集中圍繞三個問題展開。
1.作品題為《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篇新聞,而且這個句子還多次出現(xiàn)呢?
2.既然仍有寫的必要,那作者寫了奧斯維辛哪些內容呢?說說作者的所見所感。
3.既然奧斯維辛集中營如此恐怖,令人窒息,那么作者為什么又寫下這樣的文字:①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②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③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
這三個問題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德國納粹的殘酷暴行,也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羅森塔爾所表達出的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向往。
二、學習篇幅稍長的課文,不必面面俱到??梢試@文章,化繁為簡,切中肯綮,短講、精講。以魯迅的兩篇文章加以說明。
學習《記念劉和珍君》。
這是一篇比較長、也有些難懂的文章,有的老師和學生望而生畏。除了基礎知識之外,我在課堂上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分別是:劉和珍其人、劉和珍之死、意義和教訓。
每一個問題下設幾個小問題。
1.劉和珍其人:①劉和珍的性別、身份,魯迅為什么稱之為“君”?②文章寫了哪些與劉和珍相關的事情?她是個什么樣的人?③她和魯迅是什么關系?魯迅為什么記念她?
2.劉和珍之死:①劉和珍因什么而死?怎么死的?②劉和珍死前、死后各類人的態(tài)度?魯迅對這些人的態(tài)度?③魯迅對以劉和珍君為代表的死難的愛國青年的態(tài)度?
3.意義和教訓:①劉和珍的死有何意義?魯迅總結的教訓有哪些?②如何理解“茍活者”與“真的猛士”?
可以這樣說,這些問題幾乎涵蓋了全文內容的所有方面。探究完畢,則全文理解基本不成問題。
魯迅的作品,多數(shù)師生認為理解上比較繁難,但我的一番設計、探究對學生就很有吸引力,而且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難度,也讓學生能夠深入到魯迅思想的精髓,并由此感悟到魯迅思想的博大精深。
以上所舉課例,都是本人公開課中得到好評的案例。聽課的老師認為:這樣的課例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的按部就班的教學設計,預設與生成結合得比較巧妙;課堂有效、高效,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分析講解,又使學生學有收獲;而且由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使得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學生更樂于學語文。學生也認為我的這些課生動有趣,教學設計貼近他們的生活,貼近他們的理解能力,再加上我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聽語文課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這些老師和學生對我的評價,是對我環(huán)環(huán)相扣語文教學法的肯定,也促使我進一步思考如何優(yōu)化教學設計,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得到更好地成長,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作者單位:貴州省獨山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