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滿
內容摘要: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優(yōu)勢學科, 我們應該積極改進教學方法,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標。文章從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入手,論述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方法和見解。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 大學生 人文素質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非中文專業(yè)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一門優(yōu)勢公共基礎課程,曾經(jīng)在各大高校中占據(jù)著一定的地位。但隨著近幾年來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于利用網(wǎng)絡等高科技手段來滿足自身的快節(jié)奏學習需要,大學語文逐漸淡出了大學生的關注視野,甚至于部分高校發(fā)出廢除大學語文課程的呼吁??梢姡缲撝鴮W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大學語文正處于岌岌可危的位置。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語文課程自1978年秋重新開設以來,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然而隨著大學生對其摒棄的態(tài)度,也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其是否存在什么問題?
(一)學科地位逐漸邊緣化,面臨著被撤銷的危險
在高校中,大學語文一般用于對非專業(yè)學生的規(guī)定培養(yǎng),筆者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僅僅停留在獲取以后順利畢業(yè)的規(guī)定學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地去學習。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有選擇的話,大部分學生會義無反顧地舍棄大學語文,這對任何一個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來說,都是一件痛心疾首的事。尤其是近兩年里,筆者了解到,部分高校已經(jīng)正式“開除”了大學語文的課程教學。
(二)教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
大學語文的任課老師中,既有基本功扎實,“武功”高強的專業(yè)出身老師;也有半路出家者;有靠一兩本教科書的三腳貓功夫就出來闖天下,其出身專業(yè)跟語文教學沒多大關系的課本內容復述者。正是教師水平的良莠不齊,使得本來就已經(jīng)對大學語文課程沒多大好感的學生進而對課程產生了質疑?為什么要學大學語文?學大學語文有什么用?對我的專業(yè)有什么幫助?等等這些問題一直都存在,卻很少有老師來幫他們解惑。因為這些老師當中,“武功”高強者一般認為課程內容都是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很少考慮到非專業(yè)學生的接受程度有限,于是往往導致本來對學生的期望過高,一旦期末成績出來,不僅學生失望,任課老師更失望。其次,半路出家者和專業(yè)沒有關系者多半沒有能力去解除學生的疑問,導致兩者自己的關系不斷“惡化”。
(三)教學方法猶如蜻蜓點水
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各高校選擇有所區(qū)別,但大致的內容卻是一樣的,都是包括中國古代文學、近現(xiàn)代文學、外國文學、寫作教學等,其內容之多,廣到一個專業(yè)類學生要花兩三年的功夫才能大致學完的內容,而大部分高校卻用一個學期一周2個課時的時間來安排大學語文的教學工作,這種填鴨子式的教學方法難怪學生的“消化不良”,也怨不得老師們教學過程中的蜻蜓點水,不然教不完啊!
(四)課程考核模式單一
現(xiàn)在大部分高校對大學語文的考查方式還是固守傳統(tǒng)的閉卷方式,美其名曰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則是趕鴨子上架,大部分學生會在考試前幾天進入一個暗無天日的背書階段,假如你問他在背什么,很多人也不知道,因為他們只知道一定要考到60分。所以,也就不能指望學生考完試后會真的達到素養(yǎng)提高的目的。
二、大學語文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上的意義
人文素質,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fā)展程度?,F(xiàn)代的“人文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科學主義”、“金錢拜物教”的對立面而出現(xiàn)的。它相對于“科學主義”,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人本主義;相對于“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強調的是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對于實用主義,強調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義或浪漫主義?!翱茖W”、“實用”與“人文”、“理想”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兩個價值向度。中科院院士楊叔子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名族,沒有了自己的人文文化,實際上就沒有了名族?!盵1]大學教育作為學生走向社會前一站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圣地,有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
看看當下的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成果,我們的學生當中不乏有各個領域的佼佼者,但同時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一些聲音:某某大學有學生因為感情問題把另外一個同學給傷害了;也有學生為了評優(yōu)不惜用盡一切手段誹謗、造謠來打擊其他同學;還有大學生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一個玩笑就奪走了其他同學的生命,如上海復旦投毒案,其手段之專業(yè),讓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大家都會問,現(xiàn)在的大學生都在學些什么,大學生都在干嘛?假如大學生所學的專業(yè)知識不是用來改進社會,而是用來犯罪,那可就不得了了。
慶幸的是,在現(xiàn)實的大學語文教學中,課程內容的豐富性以及作品本身所傳遞給大學生的啟迪性,或多或少會促進學生去思考、總結,進而達到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目的。
三、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上的方法
大學語文教育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借助課程作品,而又超越作品的內容,讓學生看到教材以外的世界,于是也決定了它教學方法上的特殊性:
(一)明確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
高教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 “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 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盵2]可見,大學語文課程在高校的教學工作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也指出了高校在其教學過程中所承擔的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任。
盡管大學語文被設為基礎性的公共課,其地位卻搖搖欲墜,特別是近幾年,不被廣大學生看好,因為學生普遍認為其實用性不強,對他們以后走向職業(yè)崗位似乎沒有什么幫助。當然,如果僅僅是從“工具性”這一角度來探討大學語文的教學意義,那么它的實用性可能短時間內確實不是很明顯,但我們應該看到,大學語文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它的專業(yè)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它能給學生帶來知識以外的歷史經(jīng)驗、生活規(guī)律,從而帶動學生去思考、學習、工作、生活,其中一些文學知識已經(jīng)成為部分學生的精神指引導老師。曾經(jīng)有一個即將畢業(yè)的學生說過,當他面臨工作沒著落,經(jīng)濟來源已經(jīng)斷絕的處境時,他突然想到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這樣的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庇谑呛踝约和蝗蝗缬猩裰?,感覺身體無比強大。事實也證明,他真的挺過那一段艱難的歲月。由此可見,在探討大學語文功能性過程中,我們不能太過急功近利,而是要看到它的潛移默化作用。這份理解需要高校在學生中廣泛傳達,以此給大學語文奠定存在的必要性地位。
(二)提高大學語文課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雖然課本一樣,但不同的老師授課決定了大學語文這門課的被接受程度相差甚遠。往往是專業(yè)類老師課堂上信手拈來,知識來源于課本,卻又高于課本,給學生一種常讀常新的感覺。相比之下,非專業(yè)類老師一般是把課本知識重新復述一遍,這樣學生難免產生的厭煩情緒,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所以,在大學語文的教學當中,最好是選用高水平,有著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專業(yè)類老師來教學。因為專業(yè)老師由于本身對知識已經(jīng)爛熟于心,能準確的判斷學生的接受水平,做到因材施教。
(三)改進教學方法
現(xiàn)有的大學語文教學,部分老師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高中教育模式中,依然是保留在對作品的字、句、段的講解上,使原本應該充滿靈氣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學生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更有甚者還害怕上大學語文課。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任課老師的思考?其實高中的語文教學注重的是課程的“工具性”,而大學語文關注的應該是超越工具性之外的作品欣賞,引導學生挖掘蘊含在作品背后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思想。
并且,在作品的選擇上也要下點功夫。一般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相當于中文專業(yè)學生教材的壓縮版,其覆蓋之廣決定了我們任課老師在教學作品的選取上應該有所取舍,而不是追求面面俱到,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為這樣容易讓我們在教學當中猶如坐過山車,游戲過后多半是疲憊,很少有收獲。有經(jīng)驗的老師會選取大學語文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意義的經(jīng)典作品來作為課程的主要講解內容,這樣既避免了蜻蜓點水之嫌,又能以點帶面,使學生萌生學習的樂趣。
最后,借助現(xiàn)代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梢砸刖W(wǎng)絡、電影、音頻、圖片來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明代大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時可以引進視頻的觀看,讓學生領略到劇中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多數(shù)學生反映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改變課程考核模式
大學語文課程現(xiàn)在的考核方式還是采取單純的閉卷方式,單一的枯燥方式容易讓學生心生厭煩,學生們大多是追求60分萬歲,至于學到什么另當別論。很明顯,這樣的教學效果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相對單一的閉卷形式,任課老師在教學中不妨考慮一下適當引入一下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課程的評分標準上,可以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為主,通過4、5個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來探討某一個作品、某一句話的不同見解,讓學生主動去學習,這樣既能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中所帶來的樂趣,輕松完成自己的課程考核,老師又能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五)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
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有助于提高學生在大學語文課程上學到的各種人文素養(yǎng)知識。首先,一個高校的圖書館藏書質量、數(shù)量有沒有保障,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滿足大學生的探索需求。其次,可以通過舉辦各種人文科學講座、活動,邀請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不知不覺提升對價值觀、道德觀的定位;對審美、人格的塑造;對理想的追求;對社會、家庭的責任逐漸有了更高的認知。
(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