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研究”
〔作者簡介〕秦宣,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與研究》雜志主編,北京 100872。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立足于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積極成果基礎上,在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fā),明確地認識到了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制度建設入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具體思路,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鄧小平把制度建設的思想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于當代中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制度自覺;制度自信;制度創(chuàng)新;文明;政治文明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4)02-0005-06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薄?〕這段話已經成為我們黨加強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成為我們制度建設的階段性目標。鄧小平為何如此重視制度建設,為何提出要用30年的時間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怎樣才能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本文借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機,擬循著他的思路歷程,對這一問題加以論述。
一、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 人類擺脫蒙昧和野蠻狀態(tài),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人類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基本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而制度在社會與政治秩序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基礎性作用。可以說,制度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架。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制度是適應社會存在發(fā)展的需要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生產力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是社會制度建立的基礎,每一種新社會制度的建立都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都體現了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人類政治發(fā)展的實踐表明,能不能形成良好的制度,對于人類行為及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公正、效率等影響極大。
中國是一個具有完備封建制度的國家,但由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基礎之上,且缺乏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經驗,因此,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雖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這一制度并不完善。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結合上論述了制度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深入回答了為何要加強制度建設的問題。
第一,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命運。
鄧小平認為,制度建設可以增強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性和可預測性,避免或減少個別領導人和公務人員因決策失誤或工作失誤而造成的重大損失。1980年,在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期間,鄧小平在談到正確評價毛澤東晚年錯誤時指出:“單單講毛澤東同志本人的錯誤不能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一個制度問題。”〔2〕“我們說,制度是決定因素,那個時候的制度就是那樣?!薄?〕1980年8月,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鄧小平深刻總結了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曾經有過的嚴重教訓,更加系統(tǒng)地論述了制度建設極端重要性的思想。他說:“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和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我們今天再不健全社會主義制度,人們就會說,為什么資本主義制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反而不能解決呢?這種比較方法雖然不全面,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視。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fā)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于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薄?〕“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yè)才有無限的希望?!薄?〕鄧小平在這里提出的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的論斷,關于“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6〕的觀點,不僅一般性地指出了制度的特性和制度建設的重要性,而且更進一步地把制度建設與增強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與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聯(lián)系起來,從而賦予了制度建設以鮮明的政治意義。在這篇講話之后不久,鄧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關于怎樣才能避免或防止發(fā)生諸如“文化大革命”這樣可怕的事情的提問時,他回答說:“這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復這種現象,準備從改革制度著手?!薄?〕
在論述制度建設重要性的問題時,鄧小平還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即認為解決制度問題是解決思想作風問題的前提。長期以來,對于黨內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人們習慣于從思想認識上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制度問題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剩下的問題只是思想認識問題,以為只要思想認識問題解決了,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此,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薄?〕鄧小平這一思想是對上述錯誤認識的有力糾偏。
第二,“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必須從制度建設入手。
中國的社會主義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鄧小平清醒地看到了當代中國的歷史基礎極其獨特的性質,認為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封建主義傳統(tǒng)的國家,封建主義的影響根深蒂固。封建主義及其在封建主義殘余影響之下形成的終身制、家長制、一言堂、個人崇拜、官僚主義等,都是制度不文明的表現。他指出:“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F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9〕他說:“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tǒng)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tǒng)很少。解放以后,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tǒng)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朔貦喱F象,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制度問題?!薄?0〕他說:“我們進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封建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徹底的。但是,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估計不足,以后很快轉入社會主義革命,所以沒有能夠完成?!薄?1〕因此,“我們的人民,我們黨受封建主義的害很重,但是一直沒有把肅清封建主義的影響作為一個重要任務來對待。”“我們過去的一些制度,實際上受了封建主義的影響,包括個人迷信、家長制或家長作風,甚至包括干部職務終身制。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復這種現象,準備從改革制度著手”?!?2〕
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鄧小平指出:“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重點是切實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13〕他強調,要“并繼續(xù)制定和完善各種符合于社會主義原則的制度和法律來清除這些影響”〔14〕。從政治發(fā)展的視角看,社會主義民主是封建主義及其思想影響的對立物。也就是說,相對于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原則而言,只有徹底清除封建主義殘余的影響,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主義民主才能建立起來。
第三,只有加強制度建設,才能使我們的制度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鄧小平充分認識到,在封建主義影響根深蒂固、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中國,進行制度建設是一項艱巨和長期的歷史任務。他說:“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是實現這個任務的關鍵。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薄斑@個任務,我們這一代人也許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們有責任為它的完成奠定鞏固的基礎,確立正確的方向?!薄?5〕鄧小平對建立中國特色的制度文明充滿了信心,他說:“我們的黨和人民浴血奮斗多年,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盡管這個制度還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壞,但是,無論如何,社會主義制度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薄?6〕這說明,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其他各項制度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揚棄,是歷史上更高類型的制度文明形態(tài)。
二、制度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 制度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因此,鄧小平強調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從當代中國實際出發(fā),鄧小平強調,加強社會主義制度文明建設,根本任務是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項具體制度,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
第一,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代表了我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根本方向,涵蓋了我國民主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鄧小平指出:“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權分立,多黨競選,等等。我們并不反對西方國家這樣搞,但是我們中國大陸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薄?7〕但是,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還是應該改進,如選舉人民代表的直接選舉方法可以從基層逐步推廣。鄧小平主張通過提高人大代表和委員的素質,把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樂于為人民服務、敢于反映人民呼聲、有管理國家才能的人,選舉到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里來,真正發(fā)揮人民代表的作用。同時,要改進人民代表及人大機關的工作方式方法。人民代表大會應有專門機關、固定的辦公地點,來履行職責;應該設立各級人大的常委會和各專門委員會,使之能夠真正代表人民行使好自己的權力。
第二,改進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建立新型的民主政黨體系。鄧小平特別強調要加強與民主黨派的政治協(xié)商,發(fā)揮民主黨派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他指出:“對于我們黨來說更加需要聽取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民主黨派的不同意見,需要接受各個方面的批評和監(jiān)督,以利于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克服缺點,減少錯誤。”〔18〕他還指出:“人民政協(xi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的重要組織,也是我們政治體制中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實行互相監(jiān)督的重要形式,它在我國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窈笕嗣裾f(xié)要廣泛聯(lián)系各界人士,充分發(fā)揮民主協(xié)商和監(jiān)督?!比嗣裾f(xié)“是我國政治體制中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實行互相監(jiān)督的重要形式。我們應當很好地總結經驗?!薄?9〕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的各民主黨派已經成為以社會主義勞動者或建設者為主體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他們代表了社會主義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因此,我國的多黨合作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獨立的、長期共存和互相監(jiān)督的。所以,充分發(fā)揮各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作用,是發(fā)展人民民主參與的重要方式,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強的重要表現。除了繼續(xù)加強和完善政治協(xié)商會議制度之外,在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中,各民主黨派都應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并擔任部分領導工作,從而在組織上保障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共管國家大事的合法地位和權利。這樣,就能夠使共產黨和各個民主黨派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協(xié)調的、共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康發(fā)展的不同于西方的政黨制度的結構體系。
第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干部制度是國家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其公開、民主、公平的選拔制度決定著人民參與國家管理、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公民權利能否實現的問題,它也是判斷一個社會是否民主、文明的重要標志。只有建立了公開、公平、公正的無差別的政府官員的選拔制度,才能為治理國家選拔出真正的優(yōu)秀人才,也才能夠讓廣大的公民具有管理國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樣,對干部的管理是否公開、干部是否接受人民的直接監(jiān)督,也關系到公民民主權利的行使。過去,由于我國的干部人事制度缺乏明確的科學分類管理、嚴格的依法管理,也嚴重缺乏公開性和競爭性,結果是在用人問題上存在著任人唯親、論資排輩、重學歷和資歷輕能力等弊端,妨礙了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同時也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并滋長了嚴重的官僚主義。人民的呼聲和要求,得不到及時反映和解決;人民對政府官員的監(jiān)督缺乏可以依據的法律;人民也無辦法罷免那些不稱職的官員。這樣,直接影響了人民民主參與國家管理積極性的發(fā)揮。因此,“關鍵是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對各級各類領導干部(包括選舉產生、委任和聘用的)職務的任期,以及離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況,作出適當的、明確的規(guī)定?!薄?0〕根據鄧小平的干部管理改革方面的思想,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決定,在1993年,我國的公務員條例出臺,初步走上了向科學化的依法管理國家公務員前進的道路。
第四,發(fā)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是人類在國家治理中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把民主法制化,實行社會主義法治是鄧小平制度文明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鄧小平主張通過政治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沒有真正認識到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沒有認真解決在國家治理中法律權威和黨的領導的關系問題,在一部分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中,憲法意識和法制觀念十分淡薄,甚至產生了“黨大還是法大”的疑問?!拔幕蟾锩敝校覈姆ㄖ平ㄔO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最早認識到憲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偨Y國際國內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他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多次強調,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實行黨政分開,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改革開放30多年來,鄧小平這一重要思想,不僅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提高了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而且大大改善和加強了黨的領導。對于我們黨形成依法治國戰(zhàn)略,建立法治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五,下放權力,理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我們國家歷史上是一個長期中央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國家,中央的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政權無權獨立處理許多地方事務,一切都要聽命于中央。這種體制妨礙了地方政府官員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也降低了中央政府管理的效率,導致一些比較小的事情長期得不到解決,積小成大,最后釀成為影響全國政局的重大問題。因此,鄧小平特別強調要改變過去中央高度集權的統(tǒng)治模式,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改革開放初期,他就明確指出:“權力過分集中,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對這個問題長期沒有足夠的認識,成為發(fā)生‘文化大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使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F在再也不能不解決了?!薄?1〕他主張通過下放權力來平衡中央與地方的權限關系,充分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特別是發(fā)揮地方的積極性。他指出:“權力要下放,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同時地方各級也都有一個權力下放的問題。”〔22〕他還把下放權力和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聯(lián)系起來:“我們要精兵簡政,真正下放權力,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把人民群眾和基層組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23〕鄧小平把下放權力、理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作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的舉措是非常引人深思的。解決權力下放的問題實際上涉及了解決我國政治體制中權力配置嚴重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重新配置政治體系的權力是發(fā)揚民主的措施,也是民主發(fā)展的條件。
三、制度建設的關鍵是“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 現代國家的民主政治都呈現出政黨政治的特點,也就是說國家權力都是由政黨來執(zhí)掌和行使的。因此,政黨政治的狀況也是檢驗政治文明的一個尺度。共產黨執(zhí)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依法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中共十八大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關鍵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統(tǒng)一。這一政治發(fā)展道路的選擇與鄧小平的探索是分不開的。鄧小平作為一個偉大而成熟的政治家,他清醒地認識到,黨和政府是直接管理黨和國家事務的主體。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結構是否優(yōu)化,職權是否明確,管理與決策是否科學,監(jiān)督和反饋機制是否完備,功能是否有效發(fā)揮,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影響到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因此,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就成了當務之急。圍繞著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改革,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構想。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鄧小平認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我們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fā)展,國家的統(tǒng)一,都要靠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問題是黨要善于領導;要不斷地改善領導,才能加強領導。”〔24〕在改革中加強黨的領導是鄧小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既反對了那種以加強黨的領導為名,不思改革、懼怕改革的錯誤傾向;又反對了以改善黨的領導為幌子,否定黨的領導的錯誤傾向。
第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實行黨政分開。黨政職能不分、以黨代政是我國原有政治體制的一個重大弊端。這種狀況造成我們黨管了許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同時還造成我們的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在國家治理中應該有的功能,損害了國家機關整體運行的有效性。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了黨政分開的思想。他認為,“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問題是善于不善于領導。黨要善于領導,不要干預太多,應該從中央開始。這樣提不會削弱黨的領導?!薄?5〕要著力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規(guī)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xié)等關系。具體來說:一是要正確處理黨與人大、政協(xié)的關系,黨委要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經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要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能,依法行政;要支持政協(xié)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二是要正確處理黨和政府的關系問題。他指出:“黨要管黨內紀律的問題,法律范圍的問題應該由國家和政府管。黨干預太多,不利于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這是一個黨和政府的關系問題,是一個政治體制的問題。”〔26〕三是要搞清楚“黨同政府、經濟組織、群眾團體等等之間如何劃分職權范圍的問題”?!?7〕對于那些各級黨政領導機關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要通過法律制度,下放到企業(yè)、事業(yè)、社會單位,讓他們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建立嚴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規(guī)和個人負責制,使每個人都有章可循,都能依法處理各自所應當處理的問題,做到各負其責,提高辦事效率;四是要實行分工負責制?!凹w決定了的事情,就要分頭去辦,各負其責,決不能互相推諉。失職者要追究責任?!薄耙岢I導干部勇于負責,這同改變個人專斷制度是兩回事,不能混淆?!薄?8〕很顯然,鄧小平在這里已經提出了正確處理黨與政府、黨與企事業(yè)以及黨與社會的關系的構想。
第三,要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是新時期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此,鄧小平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提出要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他認為,任何領導干部的任職都不能是無限期的?!?9〕他主張,要建立干部正常的錄用、獎懲、退休、退職、淘汰辦法,打破領導干部工作好壞都一樣的鐵飯碗。要“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這里所說的活力,主要是指領導層干部的年輕化。”“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鼓勵年輕人。”〔30〕
第四,要完善法制和群眾監(jiān)督制度。鄧小平特別強調法律的權威。他認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遙法外。誰也不能違反黨章黨紀,不管誰違反,都要受到紀律處分?!耙腥罕姳O(jiān)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jiān)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凡是搞特權、特殊化,經過批評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權依法進行檢舉、控告、彈劾、撤換、罷免,要求他們在經濟上退賠,并使他們受到法律、紀律處分。對各級干部的職權范圍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種條例,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jiān)督檢查?!薄?1〕
第五,要發(fā)揚黨內民主。鄧小平十分重視黨內民主建設。他說:“不論是擔負領導工作的黨員,或者是普通黨員,都應以平等態(tài)度互相對待,都平等地享有一切應當享有的權利,履行一切應當履行的義務?!薄?2〕各級黨委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既要反對獨斷專行的家長制,又要反對極端民主化和無政府主義。在制度建設中,鄧小平十分強調加強黨的集體領導制度建設。他認為改革黨的領導制度,最要害的問題就是要解決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官僚主義、家長制、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弊端,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為了克服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鄧小平指出,各級黨委要健全黨委的集體領導制度,凡是涉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大事,關系到群眾利益方面的重大問題,都應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不得由個人專斷。在黨委內部討論決定問題,要嚴格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不許搞“一言堂”。要采取各種措施,從制度上健全和加強黨的集體領導。
第六,要始終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在制度建設中,鄧小平尤其重視民主集中制度的改進和完善。他認為,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便利、最合理的制度,永遠不能丟;民主集中制是黨的組織建設的規(guī)律,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他主張通過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保證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以保證黨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使黨的領導正確、有效;在黨內要建立民主的科學決策的制度,要建立保障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民主權的制度,要堅持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的制度,堅持黨員在黨的紀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要堅持黨內政治生活制度和完善黨的集體領導制度。
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為推進中國現代化和開創(chuàng)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制度文明建設思想曾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并為我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指明了方向。他的這一思想不僅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文明思想,而且對于當代中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17〕〔22〕〔23〕〔25〕〔26〕〔3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220,177,160,163,163,179.
〔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21〕〔24〕〔27〕〔28〕〔29〕〔31〕〔3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7,308,333,333,327,348,328,348,332,335,348,336,368,342-343,337,205,331,329,341,329,341,331-332,332,331.
〔19〕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述專題摘編(新編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407.
【責任編輯:劉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