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宇+嚴強
[摘要] 目的 探討有氧運動鍛煉干預對肝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緩解作用。 方法 選擇120例肝癌患者, 分為干預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干預組制定并實施運動鍛煉方案,對照組以靜息調(diào)養(yǎng)為主,對比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質量。結果 干預組在干預 12周內(nèi)軀體領域、情感領域、認知領域及CFS總分均顯著降低(P<0.05),對照組各領域及CFS總分則無顯著改變(P>0.05),干預4周、8周、12周兩組各領域及CFS總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2周兩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疼痛、疲勞、惡心與嘔吐、總體健康狀況、失眠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促、食欲喪失、腹瀉、便秘、經(jīng)濟困難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有氧運動鍛煉有助于緩解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質量,實施方法簡單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肝癌;癌因性疲乏;有氧運動;運動處方
[中圖分類號] R73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5-0022-04
癌因性疲乏是目前公認與惡性腫瘤相關重要但卻無法治療的具有對預后不良影響的身心癥狀[1]。由于病因和機制均未有明確研究結果,干預靶點不明確臨床治療和護理難度較大。運動鍛煉為2007年美國腫瘤護理學會推薦的唯一經(jīng)由一級循證證據(jù)證實的癌因性疲乏有效干預措施,但運動處方仍未形成標準[2]。原發(fā)性肝細胞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早期診斷難度高,導致大部分患者確診即為晚期,病情重,體質差,癌因性疲乏程度普遍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治療預后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在患者教育中實施有氧運動鍛煉干預方案及其對肝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緩解作用。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4月~2013年10月在湖州市中心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住院治療的120例肝癌患者,其中男89例,女31例,年齡42~73歲,平均 (58.93±8.38)歲。納入標準: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細胞癌;臨床分期Ⅰ~Ⅲ期;Child-Pugh分級A~B級;年齡>18歲的成年患者;接受手術、術后化療病情穩(wěn)定,Karnofsky功能評分>60分;預期生存期>3個月;患者本人了解病情。排除標準:惡病質;腫瘤遠處轉移;已行或擬行肝臟移植治療;認知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分為干預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干預組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0.12±5.93)歲,臨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28例,Ⅲ期23例,Child-Pugh A級32例,Child-Pugh B級2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及以上28例。對照組男4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8.12±5.22)歲,臨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27例,Ⅲ期22例,Child-Pugh A級30例,Child-Pugh B級3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4例,高中及以上26例。兩組性別、年齡、臨床分期、Child-Pugh分級、文化程度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預,以靜息修養(yǎng)為主,無運動鍛煉計劃。干預組實施有計劃的運動鍛煉干預方案。
1.2.1運動方案 以有氧運動為主要運動方式,根據(jù)患者體能耐受程度分為低強度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標準目標心率公式:(220-年齡-靜息心率)×60%+靜息心率[3]。低強度有氧運動以標準目標心率下浮10%~15%為目標心率,適合年齡≥65歲和或體質較差的老年患者;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以標準目標心率下浮0~5%為目標心率,適合年齡<65歲和或體質較好的患者。低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達到目標心率后持續(xù)5min,休息10min,每日3~5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達到目標心率后持續(xù)5~10min,休息10min,每日3~5次。低強度有氧運動主要包括步行、太極拳;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主要包括快步行走、上下樓梯、騎動感單車、慢跑。運動方案根據(jù)患者體能觀察和反饋進行調(diào)整,以患者可耐受為準,住院期間由護士指導,家屬陪同進行運動,出院后在家繼續(xù)運動鍛煉,每周定期電話回訪獲取運動反饋,監(jiān)督運動方案執(zhí)行,解答患者疑問。
1.2.2教育指導 惡性腫瘤患者心理狀態(tài)極差,對預后和生活并不樂觀,運動鍛煉依從性較差,應給予心理干預,重建生活信心,充分了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癥狀和程度,并向患者講解癌因性疲乏的基本理論知識,詳細介紹有氧運動鍛煉緩解癌因性疲乏的原理和預期達到的效果,消除患者對運動可能加劇疲乏和癥狀的擔憂;例舉展示運動鍛煉預后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惡性腫瘤患者案例作為榜樣,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運動鍛煉;傾聽患者傾述,對突出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運動鍛煉將增加患者熱量消耗,因此應配合給予營養(yǎng)支持指導,根據(jù)運動強度計算熱量消耗,增加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如魚肉、豆腐、雞蛋、瘦肉等,增加富含維生素A、C、E、K的蔬菜,如胡蘿卜、西紅柿、苦瓜、薺菜等,平衡膳食結構,改善食欲,保持大便通暢。保證充足睡眠,培養(yǎng)規(guī)律作息,避免白天長時間睡眠,保證在增加運動量之后晚間睡眠時身體得到良好的恢復。
1.3觀察指標
干預前、2周、4周、8周、12周采用癌癥疲乏量表(CFS)調(diào)查患者癌因性疲乏情況,干預前及12周采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LQ-C30)調(diào)查患者生活質量情況。CFS:包括軀體(7個條目)、情感(4個條目)、認知(4個條目)等3個領域,15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制,每個條目0~4分,量表總分為0~60分,得分越高則疲乏程度越重,預調(diào)查顯示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7[4]。QLQ-C30:包括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等5個領域,疼痛、疲勞、惡心與嘔吐等3個獨立癥狀,1個總體健康狀況和氣促、失眠、食欲喪失、腹瀉、便秘、經(jīng)濟困難等6個獨立條目均視為單獨領域,共30個條目,各領域粗分均轉化為100分制標準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和功能越好[5]。endprint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 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運動鍛煉干預前后CFS評分比較
干預組在干預12周內(nèi)軀體領域、情感領域、認知領域及CFS總分均顯著降低(P<0.05),癌因性疲乏程度逐漸降低,對照組各領域及CFS總分則無顯著改變(P>0.05),干預4周、8周、12周兩組各領域及CFS總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運動管理干預前后QLQ-C30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各領域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2周兩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疼痛、疲勞、惡心與嘔吐、總體健康狀況、失眠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促、食欲喪失、腹瀉、便秘、經(jīng)濟困難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癌因性疲乏是一系列與惡性腫瘤有關的非特性癥狀,患者反復出現(xiàn)持續(xù)較長的綜合體感疲乏,嚴重負性情緒,失眠、易激惹、短期記憶減退等身心疲乏癥狀且休息無法緩解。癌因性疲乏可能與惡病質機體虛弱、營養(yǎng)不良、貧血、藥物、代謝終產(chǎn)物毒性作用等病理生理因素有關,惡性腫瘤確診、治療過程的毒副作用及預后不樂觀對患者心理強烈的刺激導致嚴重心理問題可能產(chǎn)生主觀性疲乏癥狀[6]。肝癌患者肝臟功能衰退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相關細胞因子、激素滅活異常,大量炎性細胞因子對各系統(tǒng)功能造成損傷性影響而出現(xiàn)疼痛加劇、貧血、食欲減退等臨床癥狀,五羥色胺蓄積被認為與患者神經(jīng)功能紊亂密切相關,而出現(xiàn)一系列神經(jīng)精神癥狀,因此肝癌患者普遍存在較為嚴重的癌因性疲乏[7,8]。
癌因性疲乏干預手段包括運動鍛煉、社會心理、認知行為、飲食營養(yǎng)等,其中運動鍛煉尤其是有氧運動是目前最為推薦的一種主動干預方式,與傳統(tǒng)癌癥治療和護理認知中安靜、修養(yǎng)、調(diào)理不同,運動鍛煉干預強調(diào)讓患者參與到有一定強度的有氧運動中。有氧運動需調(diào)動主要大肌群、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全身各大系統(tǒng)參與,促進新陳代謝,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對惡性腫瘤患者機體功能衰退和紊亂有改善作用。本研究根據(jù)患者體能制定低強度和中等強度運動量方案,以目標心理作為劃分和評價標準,并將社會心理、認知行為、飲食營養(yǎng)干預進行綜合,作為患者運動干預的輔助措施[9-10]。
運動鍛煉的目標是達到有效目標心率,對健康人要求較高,并需要持續(xù)20min以上,而肝癌屬消耗性疾病,患者自身體能對運動強度的耐受嚴重降低,并應避免運動疲勞對癌因性疲乏癥狀的加劇,因此,本研究認為經(jīng)治療后癌癥病情穩(wěn)定、Karnofsky功能評分>60分、排除惡病質及嚴重并發(fā)癥患者較適合進行有氧運動鍛煉干預。根據(jù)年齡及日常體質分為不同強度運動方案,并都在有氧運動標準目標心率基礎上進行適當下浮,以符合患者實際體能狀態(tài)。步行是惡性腫瘤患者運動干預中安全性和可靠性最高的運動項目,通過增加距離、速度、坡度可以便于調(diào)節(jié)運動量;太極拳是節(jié)奏緩慢、強度較低的有氧運動,并有利于協(xié)調(diào)性及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節(jié);慢跑、騎自行車、上下樓梯等運動適合體能更好或者體能持續(xù)改善的患者,強度適中,對心肺功能和肌肉強度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有效的有氧運動加快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保證組織器官供給,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各系統(tǒng)功能;刺激垂體增加內(nèi)啡肽分泌,產(chǎn)生愉快感,松弛肌肉,緩解疼痛、疲勞、緊張、抑郁等癥狀,不僅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心理狀態(tài),還可以促進患者運動依從性[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堅持4周的運動干預后,干預組軀體領域、情感領域、認知領域疲乏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整體疲乏程度降低,至12周各領域和整體疲乏程度均呈持續(xù)減輕的狀態(tài),而采用傳統(tǒng)靜養(yǎng)為主的對照組患者疲乏癥狀及程度均未得到明顯改善。
癌因性疲乏癥狀表現(xiàn)復雜,對生活質量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因此,在有氧運動鍛煉的同時應從心理、認知及營養(yǎng)各方面進行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運動鍛煉、癥狀改善措施等的認知。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2周干預組QLQ-C30量表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疼痛、疲勞、惡心與嘔吐、總體健康狀況、失眠等狀態(tài)及癥狀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可見以上領域均與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表明有氧運動鍛煉使患者獲得更多身心收益,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肝癌患者普遍存在較明顯的癌因性疲乏,生活質量較差,通過適度有氧運動鍛煉可調(diào)節(jié)患者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緩解疲乏癥狀,促進生活質量提高,并且實施方法簡單,環(huán)境要求不高,臨床實施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翠蓮,劉曉艷. 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 河南中醫(yī),2012,32(2):263-264.
[2] 楊金菊,丁敏. 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6):593-595.
[3] 林琳,王松峰,張海麗,等. 身心康復鍛煉對結腸癌患者化療后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護理學報,2013,24(23):66-68.
[4] 張麗娣,李樂之. 運動處方在癌因性疲乏中的應用研究[J]. 護理研究,2012,26(19):1735-1737.
[5] Mauro Gacci,Omar Saleh,Tommaso Cai. Quality of life in women undergoing urinary diversion for bladder cancer: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study among long-term disease-free survivors[J].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3,11(8):43.
[6] 陳亞梅,王維利,周利華. 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運動干預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2,26(27):2499-2501.
[7] 胡建萍,任濤,譚榜憲,等. 有氧運動對緩解鼻咽癌放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效果[J].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2,20(6):1155-1157.
[8] Ollie Minton,Ann Berger,Andrea Barsevick,et al. Cancer-related fatigue and its impact on functioning[J]. Cancer,2013,19(11):2124-2130.
[9] 萬光明,陶路寧,王懿,等. 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對緩解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63-65.
[10] 黃春媛,蔡蘭珠,王春榮. 有氧運動對喉癌術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2,11(12):35-36.
[11] 何曉玲,徐錦江,顧立學. 化療后不同時間有氧運動對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醫(yī)學與哲學,2013,34(16):69-71.
[12] 鄭愛波,趙愛青,吳沛霞. 步行鍛煉緩解肝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8):72-74.
[13] Ricardi U,F(xiàn)ilippi AR,Guarneri A,et al.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for early 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trial[J]. Lung Cancer,2010,68(1):72-77.
(收稿日期:2014-04-17)endprint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 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運動鍛煉干預前后CFS評分比較
干預組在干預12周內(nèi)軀體領域、情感領域、認知領域及CFS總分均顯著降低(P<0.05),癌因性疲乏程度逐漸降低,對照組各領域及CFS總分則無顯著改變(P>0.05),干預4周、8周、12周兩組各領域及CFS總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運動管理干預前后QLQ-C30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各領域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2周兩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疼痛、疲勞、惡心與嘔吐、總體健康狀況、失眠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促、食欲喪失、腹瀉、便秘、經(jīng)濟困難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癌因性疲乏是一系列與惡性腫瘤有關的非特性癥狀,患者反復出現(xiàn)持續(xù)較長的綜合體感疲乏,嚴重負性情緒,失眠、易激惹、短期記憶減退等身心疲乏癥狀且休息無法緩解。癌因性疲乏可能與惡病質機體虛弱、營養(yǎng)不良、貧血、藥物、代謝終產(chǎn)物毒性作用等病理生理因素有關,惡性腫瘤確診、治療過程的毒副作用及預后不樂觀對患者心理強烈的刺激導致嚴重心理問題可能產(chǎn)生主觀性疲乏癥狀[6]。肝癌患者肝臟功能衰退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相關細胞因子、激素滅活異常,大量炎性細胞因子對各系統(tǒng)功能造成損傷性影響而出現(xiàn)疼痛加劇、貧血、食欲減退等臨床癥狀,五羥色胺蓄積被認為與患者神經(jīng)功能紊亂密切相關,而出現(xiàn)一系列神經(jīng)精神癥狀,因此肝癌患者普遍存在較為嚴重的癌因性疲乏[7,8]。
癌因性疲乏干預手段包括運動鍛煉、社會心理、認知行為、飲食營養(yǎng)等,其中運動鍛煉尤其是有氧運動是目前最為推薦的一種主動干預方式,與傳統(tǒng)癌癥治療和護理認知中安靜、修養(yǎng)、調(diào)理不同,運動鍛煉干預強調(diào)讓患者參與到有一定強度的有氧運動中。有氧運動需調(diào)動主要大肌群、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全身各大系統(tǒng)參與,促進新陳代謝,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對惡性腫瘤患者機體功能衰退和紊亂有改善作用。本研究根據(jù)患者體能制定低強度和中等強度運動量方案,以目標心理作為劃分和評價標準,并將社會心理、認知行為、飲食營養(yǎng)干預進行綜合,作為患者運動干預的輔助措施[9-10]。
運動鍛煉的目標是達到有效目標心率,對健康人要求較高,并需要持續(xù)20min以上,而肝癌屬消耗性疾病,患者自身體能對運動強度的耐受嚴重降低,并應避免運動疲勞對癌因性疲乏癥狀的加劇,因此,本研究認為經(jīng)治療后癌癥病情穩(wěn)定、Karnofsky功能評分>60分、排除惡病質及嚴重并發(fā)癥患者較適合進行有氧運動鍛煉干預。根據(jù)年齡及日常體質分為不同強度運動方案,并都在有氧運動標準目標心率基礎上進行適當下浮,以符合患者實際體能狀態(tài)。步行是惡性腫瘤患者運動干預中安全性和可靠性最高的運動項目,通過增加距離、速度、坡度可以便于調(diào)節(jié)運動量;太極拳是節(jié)奏緩慢、強度較低的有氧運動,并有利于協(xié)調(diào)性及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節(jié);慢跑、騎自行車、上下樓梯等運動適合體能更好或者體能持續(xù)改善的患者,強度適中,對心肺功能和肌肉強度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有效的有氧運動加快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保證組織器官供給,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各系統(tǒng)功能;刺激垂體增加內(nèi)啡肽分泌,產(chǎn)生愉快感,松弛肌肉,緩解疼痛、疲勞、緊張、抑郁等癥狀,不僅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心理狀態(tài),還可以促進患者運動依從性[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堅持4周的運動干預后,干預組軀體領域、情感領域、認知領域疲乏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整體疲乏程度降低,至12周各領域和整體疲乏程度均呈持續(xù)減輕的狀態(tài),而采用傳統(tǒng)靜養(yǎng)為主的對照組患者疲乏癥狀及程度均未得到明顯改善。
癌因性疲乏癥狀表現(xiàn)復雜,對生活質量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因此,在有氧運動鍛煉的同時應從心理、認知及營養(yǎng)各方面進行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運動鍛煉、癥狀改善措施等的認知。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2周干預組QLQ-C30量表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疼痛、疲勞、惡心與嘔吐、總體健康狀況、失眠等狀態(tài)及癥狀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可見以上領域均與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表明有氧運動鍛煉使患者獲得更多身心收益,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肝癌患者普遍存在較明顯的癌因性疲乏,生活質量較差,通過適度有氧運動鍛煉可調(diào)節(jié)患者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緩解疲乏癥狀,促進生活質量提高,并且實施方法簡單,環(huán)境要求不高,臨床實施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翠蓮,劉曉艷. 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 河南中醫(yī),2012,32(2):263-264.
[2] 楊金菊,丁敏. 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6):593-595.
[3] 林琳,王松峰,張海麗,等. 身心康復鍛煉對結腸癌患者化療后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護理學報,2013,24(23):66-68.
[4] 張麗娣,李樂之. 運動處方在癌因性疲乏中的應用研究[J]. 護理研究,2012,26(19):1735-1737.
[5] Mauro Gacci,Omar Saleh,Tommaso Cai. Quality of life in women undergoing urinary diversion for bladder cancer: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study among long-term disease-free survivors[J].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3,11(8):43.
[6] 陳亞梅,王維利,周利華. 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運動干預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2,26(27):2499-2501.
[7] 胡建萍,任濤,譚榜憲,等. 有氧運動對緩解鼻咽癌放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效果[J].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2,20(6):1155-1157.
[8] Ollie Minton,Ann Berger,Andrea Barsevick,et al. Cancer-related fatigue and its impact on functioning[J]. Cancer,2013,19(11):2124-2130.
[9] 萬光明,陶路寧,王懿,等. 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對緩解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63-65.
[10] 黃春媛,蔡蘭珠,王春榮. 有氧運動對喉癌術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2,11(12):35-36.
[11] 何曉玲,徐錦江,顧立學. 化療后不同時間有氧運動對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醫(yī)學與哲學,2013,34(16):69-71.
[12] 鄭愛波,趙愛青,吳沛霞. 步行鍛煉緩解肝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8):72-74.
[13] Ricardi U,F(xiàn)ilippi AR,Guarneri A,et al.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for early 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trial[J]. Lung Cancer,2010,68(1):72-77.
(收稿日期:2014-04-17)endprint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 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運動鍛煉干預前后CFS評分比較
干預組在干預12周內(nèi)軀體領域、情感領域、認知領域及CFS總分均顯著降低(P<0.05),癌因性疲乏程度逐漸降低,對照組各領域及CFS總分則無顯著改變(P>0.05),干預4周、8周、12周兩組各領域及CFS總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運動管理干預前后QLQ-C30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各領域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2周兩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疼痛、疲勞、惡心與嘔吐、總體健康狀況、失眠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促、食欲喪失、腹瀉、便秘、經(jīng)濟困難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癌因性疲乏是一系列與惡性腫瘤有關的非特性癥狀,患者反復出現(xiàn)持續(xù)較長的綜合體感疲乏,嚴重負性情緒,失眠、易激惹、短期記憶減退等身心疲乏癥狀且休息無法緩解。癌因性疲乏可能與惡病質機體虛弱、營養(yǎng)不良、貧血、藥物、代謝終產(chǎn)物毒性作用等病理生理因素有關,惡性腫瘤確診、治療過程的毒副作用及預后不樂觀對患者心理強烈的刺激導致嚴重心理問題可能產(chǎn)生主觀性疲乏癥狀[6]。肝癌患者肝臟功能衰退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相關細胞因子、激素滅活異常,大量炎性細胞因子對各系統(tǒng)功能造成損傷性影響而出現(xiàn)疼痛加劇、貧血、食欲減退等臨床癥狀,五羥色胺蓄積被認為與患者神經(jīng)功能紊亂密切相關,而出現(xiàn)一系列神經(jīng)精神癥狀,因此肝癌患者普遍存在較為嚴重的癌因性疲乏[7,8]。
癌因性疲乏干預手段包括運動鍛煉、社會心理、認知行為、飲食營養(yǎng)等,其中運動鍛煉尤其是有氧運動是目前最為推薦的一種主動干預方式,與傳統(tǒng)癌癥治療和護理認知中安靜、修養(yǎng)、調(diào)理不同,運動鍛煉干預強調(diào)讓患者參與到有一定強度的有氧運動中。有氧運動需調(diào)動主要大肌群、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全身各大系統(tǒng)參與,促進新陳代謝,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對惡性腫瘤患者機體功能衰退和紊亂有改善作用。本研究根據(jù)患者體能制定低強度和中等強度運動量方案,以目標心理作為劃分和評價標準,并將社會心理、認知行為、飲食營養(yǎng)干預進行綜合,作為患者運動干預的輔助措施[9-10]。
運動鍛煉的目標是達到有效目標心率,對健康人要求較高,并需要持續(xù)20min以上,而肝癌屬消耗性疾病,患者自身體能對運動強度的耐受嚴重降低,并應避免運動疲勞對癌因性疲乏癥狀的加劇,因此,本研究認為經(jīng)治療后癌癥病情穩(wěn)定、Karnofsky功能評分>60分、排除惡病質及嚴重并發(fā)癥患者較適合進行有氧運動鍛煉干預。根據(jù)年齡及日常體質分為不同強度運動方案,并都在有氧運動標準目標心率基礎上進行適當下浮,以符合患者實際體能狀態(tài)。步行是惡性腫瘤患者運動干預中安全性和可靠性最高的運動項目,通過增加距離、速度、坡度可以便于調(diào)節(jié)運動量;太極拳是節(jié)奏緩慢、強度較低的有氧運動,并有利于協(xié)調(diào)性及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節(jié);慢跑、騎自行車、上下樓梯等運動適合體能更好或者體能持續(xù)改善的患者,強度適中,對心肺功能和肌肉強度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有效的有氧運動加快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保證組織器官供給,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各系統(tǒng)功能;刺激垂體增加內(nèi)啡肽分泌,產(chǎn)生愉快感,松弛肌肉,緩解疼痛、疲勞、緊張、抑郁等癥狀,不僅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心理狀態(tài),還可以促進患者運動依從性[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堅持4周的運動干預后,干預組軀體領域、情感領域、認知領域疲乏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整體疲乏程度降低,至12周各領域和整體疲乏程度均呈持續(xù)減輕的狀態(tài),而采用傳統(tǒng)靜養(yǎng)為主的對照組患者疲乏癥狀及程度均未得到明顯改善。
癌因性疲乏癥狀表現(xiàn)復雜,對生活質量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因此,在有氧運動鍛煉的同時應從心理、認知及營養(yǎng)各方面進行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運動鍛煉、癥狀改善措施等的認知。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2周干預組QLQ-C30量表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疼痛、疲勞、惡心與嘔吐、總體健康狀況、失眠等狀態(tài)及癥狀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可見以上領域均與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表明有氧運動鍛煉使患者獲得更多身心收益,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肝癌患者普遍存在較明顯的癌因性疲乏,生活質量較差,通過適度有氧運動鍛煉可調(diào)節(jié)患者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緩解疲乏癥狀,促進生活質量提高,并且實施方法簡單,環(huán)境要求不高,臨床實施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翠蓮,劉曉艷. 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 河南中醫(yī),2012,32(2):263-264.
[2] 楊金菊,丁敏. 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6):593-595.
[3] 林琳,王松峰,張海麗,等. 身心康復鍛煉對結腸癌患者化療后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護理學報,2013,24(23):66-68.
[4] 張麗娣,李樂之. 運動處方在癌因性疲乏中的應用研究[J]. 護理研究,2012,26(19):1735-1737.
[5] Mauro Gacci,Omar Saleh,Tommaso Cai. Quality of life in women undergoing urinary diversion for bladder cancer: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study among long-term disease-free survivors[J].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3,11(8):43.
[6] 陳亞梅,王維利,周利華. 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運動干預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2,26(27):2499-2501.
[7] 胡建萍,任濤,譚榜憲,等. 有氧運動對緩解鼻咽癌放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效果[J].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2,20(6):1155-1157.
[8] Ollie Minton,Ann Berger,Andrea Barsevick,et al. Cancer-related fatigue and its impact on functioning[J]. Cancer,2013,19(11):2124-2130.
[9] 萬光明,陶路寧,王懿,等. 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對緩解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63-65.
[10] 黃春媛,蔡蘭珠,王春榮. 有氧運動對喉癌術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2,11(12):35-36.
[11] 何曉玲,徐錦江,顧立學. 化療后不同時間有氧運動對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醫(yī)學與哲學,2013,34(16):69-71.
[12] 鄭愛波,趙愛青,吳沛霞. 步行鍛煉緩解肝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8):72-74.
[13] Ricardi U,F(xiàn)ilippi AR,Guarneri A,et al.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for early 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trial[J]. Lung Cancer,2010,68(1):72-77.
(收稿日期:2014-0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