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俊清
摘 要:工資法律制度屬于勞動法律制度的一種,也是勞動基準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今天,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性所體現出的時代意義便更加突出。工資法律制度的制定可以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是緩解勞資矛盾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主義國家法治理念所要求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工資法律制度;社會正義;分配正義;歷史性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287-02
一、工資法律制度本身蘊涵社會正義的基本要求
工資法律制度自起產生之日便成為平衡勞動者與雇傭勞動者之間勞資矛盾的重要杠桿。本身也擔負著維持社會正義的重要使命。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分析了工資的質,認為它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皹嫵蓜趧恿r值的內容主要有3項:(1)維持勞動者本身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維持勞動者家庭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3)為使勞動力獲得一定技能所需的教育和訓練的費用?!笨梢姽べY的輻射范圍已不再僅限于勞動者本身,而擴大到其家庭成員與整個社會發(fā)生聯系。工資法律制度的本身合理性與正義性因而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制度的正義性。羅爾斯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并進一步談到,“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碧骄恳粋€法律制度背后所蘊涵的法理的正義性,應從這個制度本身出發(fā),看到這個制度有無使得各種社會生活利益的沖突要求間得到恰到的平衡狀態(tài),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們便可以說這種法律制度緩解了矛盾沖突,維系了矛盾雙方的平衡,因而是正義的。
二、工資法律制度的設定逐次反映社會正義
工資法律制度是以設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來調節(jié)勞動者與雇傭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相應的法律關系,并將兩者納入到統(tǒng)一的法律秩序當中。勞動者付出勞動,雇傭者支付其對價,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在設定權利義務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公平和正義為指導,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與否就是看是否將權利和義務進行了合理的分配。這種正義的價值得以實現是由多個層次逐次完成的。
1.勞動者付出勞動應得到相應的工資作為回報或補償。這是最基本的工資法律制度的要求。馬克思曾指出:“勞動力的發(fā)揮即勞動,耗費人的一定的肌肉、神經、腦等等,這些消耗必須得到相應的補償?!倍鳛槿藗儤闼氐纳鐣涷炓部梢杂献畹蛯哟蔚恼x觀念,付出勞動理應得到合理的補償。
2.相同情況下,勞動者付出相同的勞動應得到相同的工資報酬,也是反對用工歧視的法理基礎。陜西省婦聯2011年公布了《女大學生招聘中性別歧視調查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受訪女性就業(yè)率低于男性12個百分點,同時,約6成女性在求職時曾遭遇性別限制。而這種現象在我國屢見不鮮,并且今年來顯現出的“容貌歧視”、“婚孕歧視”甚至“星座歧視”,都在各方面企圖以與勞動實質關系無關的外在條件壓低人工成本。無差別、無歧視的工資法律制度也是倫理上的巨大成功,這種成功也代表著正義的實現。
3.由于自然稟賦的不同而獲得不同工資的勞動者內心所獲得的滿足感應當一致。合理的工資設計應以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可帶來多大的經濟價值為標準,但正義層面上的工資設定應該更關注勞動者付出勞動后所得到報酬是否與心理預期相一致所帶來的滿足感相統(tǒng)一。當然,前提是獲得崗位的機會是平等的。但由于每個人對“正義”的認識不同,獲得工資的心理滿足感也不同,這就要求在工資制度設定的程序上實現正義的要求,才能保證結果上的正義。羅爾斯指出,“正義或不正義是制度處理這些事實的方式”,“雖然財富和收入的分配無法做到平衡,但是它必須合乎每個人的利益?!倍峙溥^程的正義使我們不必考慮結果如何。
4.應對勞動者設定最低工資保障。從政府責任的角度來說,政府必須履行關注每一個置于其管理下公民的最低生存保障,此時有無最低工資保障已經上升到了社會制度正義與否的層次,對我國工資分配的原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應予以恰當解釋:在先天條件相同的條件下作為適用的前提。如果不給勞動者設定最低的工資保障,對那些先天條件弱于正常標準的勞動者無法保障自身的基本生存,從而也會成為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借口之一。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的參考因素中,參照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yǎng)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勞動生產率、就業(yè)狀況、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等,這些都反映出社會正義的基本要求。實行最低工資保障也是從社會正義的角度自然衍生的制度。
三、如何維系“勞動者的正義”與“雇傭者的正義”
若要設定一個法律制度來考慮如何平衡勞資雙方之間的正義,便不得不要面對下面的問題:是更加側重于維護“勞動者的正義”,還是側重于維護“雇傭者的正義”。工資法律制度的出現使得二者得以平衡。公平的觀念會影響所代表的立場的支持者的行為指向不同,并且影響著對自身行為所獲得的期望不同。
圖1
羅爾斯提出,“經濟和社會的不平等,將通過最少受惠的社會群體的長遠前景來判斷?!眲趧诱吲c雇傭者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和利益上相矛盾的。雇傭者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無法打破這一壟斷。如果強調“雇傭者的正義”,他們期許使手上有限的生產資料來獲得最大的利益,使勞動者付出最大程度的勞動,并讓自己付出盡可能少的工資,自身便可得到財富積累的最大化(如圖1中B曲線);而如果強調“勞動者的正義”,則期許自己付出的勞動越多,所得到的工資越多(如圖1中A曲線)。如果僅依據前者,則經濟則無法長期繁榮的成長,因為在當代中國,勞動者不會出現限制人身自由的威脅和付出生命的代價去無償的勞作的情況。工資的減少會使得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產生巨大的減損。無人做工,則僅有生產資料,無法帶動經濟的發(fā)展。如果僅重視后者,則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矛盾,沒有生產資料,如何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又何談工資的發(fā)放?而在工資法律制度的調整下達到平衡的O點時,二者得以平衡,使得雙方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便可以促使經濟持續(xù)的發(fā)展并達到雙方都滿意的“正義”。endprint
勞動者與雇傭者的兩大對立群體中,勞動者與雇傭者相比缺乏生產資料,可以設定為較為不利者,如果工資制度制定得當,那么勞動者依然會接受雇傭者在資產上的優(yōu)勢地位而不會感到不正義,因為雇傭者的利益也是通過改善勞動者的前景的方式去獲得的,如果因為工資矛盾使得企業(yè)陷入混亂,那么,在雇傭者失去利益的同時,勞動者的狀態(tài)甚至會比之前更加惡劣。因此同樣會使“勞動者的正義”遭到破壞。因為“人們所放棄的某些基本的自由能從作為其結果的社會經濟收益中得到足夠的補償”。雇傭者付出了工資,放棄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自由,換來的是更多更持久的經濟價值和更大范圍的生產規(guī)模,即為其補償。而勞動者放棄的是對工資欲望無限擴張的自由,換來的是更加穩(wěn)定的工作崗位與持續(xù)的工作機會,即為其補償?!昂芏喔髯酝七M他們自己利益的人相互讓步,以便他們能最好地以其讓步得到他們想要的最好的回報?!蔽覀冃枰霉べY法律制度來推進這樣的一種平衡,用對立的雙方所妥協(xié)的結果來達到他們最終的目的。這種平衡是勞資雙方互相放棄自己的自由來交換利益的最好的狀態(tài)。顯然,平衡并不僅僅包含相互的妥協(xié),還包括勞資雙方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抗衡。這種對峙的狀態(tài)也許也是一種平衡,但是通過相互的消耗,并不有益于“契約”(我們可以將工資法律制度在此看做雙方所達成的契約)的達成,而資本和勞動力由于這種內耗被浪費而顯得毫無意義,難為正義所容忍。
四、應對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性做歷史性的考量
工資法律制度本身并不是完美無缺,始終符合全體社會的公共利益的一項萬能的,一勞永逸的制度,其在應用的過程中也發(fā)生了一些適用上的不當。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曾經開展過一場對工資制度改革的討論。當時工資制度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低”(工資水平低)、“平”(工資關系上的平均主義)、“亂”(工資標準繁雜混亂)、“死”(工資管理體制統(tǒng)的過死)。這些缺陷使得工資制度在當時無法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嚴重傷害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而當時所認為最主要的缺陷,無疑是“平均主義”,其本質是工資差別未反映勞動差別。蘇力提出,“我們評價一個制度無論如何不能以個別事件的實質性對錯為標準,而要做出總體上的利害權衡,而這種權衡是公眾在歷史中進行的?!痹谌藗冋J識到制度的缺陷后積極地對其進行修補與改正,使其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后,因其嚴密的邏輯性與設計上的精細,仍然可以再次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的愿望,在不斷地以正義的觀念為指引對制度加以完善的過程中,正義的精神依然可以通過制度表現出來。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特定的判斷標準,這種標準應當由當時符合社會中的“整體的公正”來判斷是否具有正義性。自1982年10月中國勞動學會召開工資制度理論問題討論會至今的20多年時間里,我們在工資制度的改革上是成效顯著的,在關注了工資的分配公平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了分配的效率問題。正義觀本身即是歷史的、演進的,衡量一個制度是否符合正義的標準也要始終將其放置于歷史的范疇中去考量。
參考文獻:
[1] 方敏,趙奎.解讀馬克思的工資理論[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7).
[2]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0.
[3] 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 蘇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5).
[5] 錢世明,童源軾.順著經濟責任制的路子改革企業(yè)工資制度[J].中國勞動,1983,(1).[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
勞動者與雇傭者的兩大對立群體中,勞動者與雇傭者相比缺乏生產資料,可以設定為較為不利者,如果工資制度制定得當,那么勞動者依然會接受雇傭者在資產上的優(yōu)勢地位而不會感到不正義,因為雇傭者的利益也是通過改善勞動者的前景的方式去獲得的,如果因為工資矛盾使得企業(yè)陷入混亂,那么,在雇傭者失去利益的同時,勞動者的狀態(tài)甚至會比之前更加惡劣。因此同樣會使“勞動者的正義”遭到破壞。因為“人們所放棄的某些基本的自由能從作為其結果的社會經濟收益中得到足夠的補償”。雇傭者付出了工資,放棄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自由,換來的是更多更持久的經濟價值和更大范圍的生產規(guī)模,即為其補償。而勞動者放棄的是對工資欲望無限擴張的自由,換來的是更加穩(wěn)定的工作崗位與持續(xù)的工作機會,即為其補償。“很多各自推進他們自己利益的人相互讓步,以便他們能最好地以其讓步得到他們想要的最好的回報?!蔽覀冃枰霉べY法律制度來推進這樣的一種平衡,用對立的雙方所妥協(xié)的結果來達到他們最終的目的。這種平衡是勞資雙方互相放棄自己的自由來交換利益的最好的狀態(tài)。顯然,平衡并不僅僅包含相互的妥協(xié),還包括勞資雙方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抗衡。這種對峙的狀態(tài)也許也是一種平衡,但是通過相互的消耗,并不有益于“契約”(我們可以將工資法律制度在此看做雙方所達成的契約)的達成,而資本和勞動力由于這種內耗被浪費而顯得毫無意義,難為正義所容忍。
四、應對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性做歷史性的考量
工資法律制度本身并不是完美無缺,始終符合全體社會的公共利益的一項萬能的,一勞永逸的制度,其在應用的過程中也發(fā)生了一些適用上的不當。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曾經開展過一場對工資制度改革的討論。當時工資制度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低”(工資水平低)、“平”(工資關系上的平均主義)、“亂”(工資標準繁雜混亂)、“死”(工資管理體制統(tǒng)的過死)。這些缺陷使得工資制度在當時無法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嚴重傷害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而當時所認為最主要的缺陷,無疑是“平均主義”,其本質是工資差別未反映勞動差別。蘇力提出,“我們評價一個制度無論如何不能以個別事件的實質性對錯為標準,而要做出總體上的利害權衡,而這種權衡是公眾在歷史中進行的?!痹谌藗冋J識到制度的缺陷后積極地對其進行修補與改正,使其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后,因其嚴密的邏輯性與設計上的精細,仍然可以再次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的愿望,在不斷地以正義的觀念為指引對制度加以完善的過程中,正義的精神依然可以通過制度表現出來。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特定的判斷標準,這種標準應當由當時符合社會中的“整體的公正”來判斷是否具有正義性。自1982年10月中國勞動學會召開工資制度理論問題討論會至今的20多年時間里,我們在工資制度的改革上是成效顯著的,在關注了工資的分配公平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了分配的效率問題。正義觀本身即是歷史的、演進的,衡量一個制度是否符合正義的標準也要始終將其放置于歷史的范疇中去考量。
參考文獻:
[1] 方敏,趙奎.解讀馬克思的工資理論[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7).
[2]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0.
[3] 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 蘇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5).
[5] 錢世明,童源軾.順著經濟責任制的路子改革企業(yè)工資制度[J].中國勞動,1983,(1).[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
勞動者與雇傭者的兩大對立群體中,勞動者與雇傭者相比缺乏生產資料,可以設定為較為不利者,如果工資制度制定得當,那么勞動者依然會接受雇傭者在資產上的優(yōu)勢地位而不會感到不正義,因為雇傭者的利益也是通過改善勞動者的前景的方式去獲得的,如果因為工資矛盾使得企業(yè)陷入混亂,那么,在雇傭者失去利益的同時,勞動者的狀態(tài)甚至會比之前更加惡劣。因此同樣會使“勞動者的正義”遭到破壞。因為“人們所放棄的某些基本的自由能從作為其結果的社會經濟收益中得到足夠的補償”。雇傭者付出了工資,放棄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自由,換來的是更多更持久的經濟價值和更大范圍的生產規(guī)模,即為其補償。而勞動者放棄的是對工資欲望無限擴張的自由,換來的是更加穩(wěn)定的工作崗位與持續(xù)的工作機會,即為其補償。“很多各自推進他們自己利益的人相互讓步,以便他們能最好地以其讓步得到他們想要的最好的回報?!蔽覀冃枰霉べY法律制度來推進這樣的一種平衡,用對立的雙方所妥協(xié)的結果來達到他們最終的目的。這種平衡是勞資雙方互相放棄自己的自由來交換利益的最好的狀態(tài)。顯然,平衡并不僅僅包含相互的妥協(xié),還包括勞資雙方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抗衡。這種對峙的狀態(tài)也許也是一種平衡,但是通過相互的消耗,并不有益于“契約”(我們可以將工資法律制度在此看做雙方所達成的契約)的達成,而資本和勞動力由于這種內耗被浪費而顯得毫無意義,難為正義所容忍。
四、應對工資法律制度的正義性做歷史性的考量
工資法律制度本身并不是完美無缺,始終符合全體社會的公共利益的一項萬能的,一勞永逸的制度,其在應用的過程中也發(fā)生了一些適用上的不當。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曾經開展過一場對工資制度改革的討論。當時工資制度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低”(工資水平低)、“平”(工資關系上的平均主義)、“亂”(工資標準繁雜混亂)、“死”(工資管理體制統(tǒng)的過死)。這些缺陷使得工資制度在當時無法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嚴重傷害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而當時所認為最主要的缺陷,無疑是“平均主義”,其本質是工資差別未反映勞動差別。蘇力提出,“我們評價一個制度無論如何不能以個別事件的實質性對錯為標準,而要做出總體上的利害權衡,而這種權衡是公眾在歷史中進行的。”在人們認識到制度的缺陷后積極地對其進行修補與改正,使其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后,因其嚴密的邏輯性與設計上的精細,仍然可以再次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的愿望,在不斷地以正義的觀念為指引對制度加以完善的過程中,正義的精神依然可以通過制度表現出來。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特定的判斷標準,這種標準應當由當時符合社會中的“整體的公正”來判斷是否具有正義性。自1982年10月中國勞動學會召開工資制度理論問題討論會至今的20多年時間里,我們在工資制度的改革上是成效顯著的,在關注了工資的分配公平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了分配的效率問題。正義觀本身即是歷史的、演進的,衡量一個制度是否符合正義的標準也要始終將其放置于歷史的范疇中去考量。
參考文獻:
[1] 方敏,趙奎.解讀馬克思的工資理論[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7).
[2]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0.
[3] 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 蘇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5).
[5] 錢世明,童源軾.順著經濟責任制的路子改革企業(yè)工資制度[J].中國勞動,1983,(1).[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