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利
課程改革歷經(jīng)風風雨雨,已經(jīng)從“蜜月期”進入“調(diào)整期”。諸多新課程理念,如目標多元、尊重差異、重視過程、關注體驗等,得到了廣大教師的積極響應,給數(shù)學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但是,繁華背后,我們看到不少數(shù)學課,特別是公開課追求內(nèi)容上的大與全,形式上的新異,本質(zhì)上卻顯現(xiàn)出膚淺,缺乏深度、靈動。高紀良教授以太湖石的“瘦、漏、透、皺”之美引申為有效課堂的“高氏評課法”。在分享高教授的智慧基礎上,筆者提出追尋“透、瘦、漏”三部曲,彰顯課堂教學簡約之美。
第一部曲:教學內(nèi)容上的“透”。
將教學內(nèi)容剝繭抽絲,提取精華,“簡約”并不是簡單地壓縮和簡化,相反,它是一種更深廣的豐富,寓豐富于簡單之中,達到知識上的圓融通透。
首先,教師要“三吃透”,即吃透課標、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教師在課前要深入研讀教材,反復叩問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挖掘內(nèi)隱意蘊,把握教材精髓。其次,要“看透心”,教師要看透學生的心找準教學起點,學生則要看透教師的心找準問題的切點。最后,教師要扣住重點,找準知識支點。
下面跟大家分享楊玉東博士與教師們一起做的課例——“面積計算的復習課”。課堂上分為幾個步驟。
1.學生容易忘記的知識重新溫習一遍。
2.學生沒有掌握的難點再次講解一遍。
3.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再次進行鞏固和加強。
4.設計變式練習有層次地加強學生的解題能力,拔高學生思維層次。
5.將學過的內(nèi)容系統(tǒng)地梳理一遍,引導學生分析教材。
最終幫助學生獲得一張關于面積公式間實質(zhì)性關系的概念圖。
該案例中我們看到學生們經(jīng)歷了面積公式學習的縱向數(shù)學化過程,這節(jié)復習課僅僅是“復習”嗎?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們的用心,精心打磨教學鏈上的每一個知識結點,使其前呼后應、上下貫通,達到知識上的圓融通透,給人以明晰、凝練的課堂“簡約美”。
第二部曲:教學內(nèi)容上的“瘦”。
刪繁就簡的課堂是教學中的大氣度,標新立異的課堂是教學中的大智慧,它們折射出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與深刻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及時清點教學內(nèi)容,養(yǎng)成追尋教學內(nèi)容簡約美的素養(yǎng),呈現(xiàn)出課堂中的智慧張力。筆者在北師大學習期間曾傾聽華應龍老師的“融錯”專題講座,分享了他的“角的度量”教學案例,感受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案例中,華老師改變教科書中的主題圖信息,大膽創(chuàng)設學生們都玩過的“滑梯”情境,并隱去教材上的“二合一看”訣竅,即“角的頂點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條邊和0刻度重合,看另一條邊所對應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shù)”。華老師抓住量角的本質(zhì)(量角器上的角需重疊在要量的角上)一語點破,讓課堂變得“自能”與“自得”。
又如,不少教師為追求課堂的看點,刻意挖掘教學內(nèi)容以外的東西,在教學內(nèi)容上追求大而全。表面上課堂顯得飽滿,本質(zhì)上卻是膚淺。有智慧的教師懂得“以少勝多”。請看“百分數(shù)應用題的復習”兩種不同內(nèi)容組織方法的比較。
“A做法”1.先課前觀察:美麗的千島湖與農(nóng)夫山泉的廣告;后提問題——估計及測量瓶子的高度。2.先猜一猜剩下這瓶水的幾分之幾?再追問測量什么?用什么測量?最后計算結果并編一編。3.應用拓展:①算一算;②想一想。
“B做法”開門見山板書課題“分數(shù)應用題”,然后告訴學生們這就是今天復習的內(nèi)容,并說這5個字只占這支粉筆能寫字數(shù)的。教師提問:“這支粉筆能寫多少個字?”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紛紛舉手回答。教師接著問:“那么剩余的還能寫多少個字?你能用算式表示嗎?”學生得出兩種答案:200-200×和200-(1-)。教師又拿起一支粉筆并把它折斷,拿出其中一段說:“這段占全長的,另一段能寫180個字,你們有辦法求出它一共能寫多少個字嗎?”
“A做法”創(chuàng)設:喝礦泉水、算礦泉水、生產(chǎn)礦泉水、銷售礦泉水、購買礦泉水等一系列情境,將復習內(nèi)容貫穿其中,是一節(jié)較為完整的復習課。相比之下,“B做法”通過兩支粉筆蘊含的數(shù)學信息,引發(fā)學生對分數(shù)應用題的結構和解法的自然回憶,打破了原有的教學內(nèi)容,簡單的教具,簡單的線索,簡單的課堂,教學過程顯得豐富厚實,凸顯主體。貌似平常的課學生卻學得有滋有味?!昂喕币庾R較強的,采用“B方法”的教師善于抓小放大,刪減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學有所得,學得深刻而扎實。教師“隱性的豐富”支撐課堂內(nèi)容“顯性的簡約”,彰顯智慧張力的課堂簡約美。
第三部曲:教學行為的“漏”。
教學的留白,給了學生自由呼吸的“空間”和“空氣”,課堂上顯現(xiàn)出教師的“不為”?!熬佑兴鶠?,有所不為”,師生的教學行為亦如此。教師把握住教學的“必須為”之處,合理處置教學的“不須為”之處,此乃課堂簡約之大智慧。
【教學原貌】蘇教版三年級“認識分數(shù)”一課,教材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先填一填,再讀一讀。(如圖1所示)
【留白設想】把最后一次操作中的陰影部分的后面分隔線隱成空白(如圖2所示)。讓學生填寫陰影部分表示的分數(shù)。
【教學效果】實際教學中,由于最后一張圖例中陰影部分后面已經(jīng)沒有了明確的分隔線,學生失去了直接的參考。部分學生通過直觀想象來估計分數(shù);另一部分學生則通過判斷推想分數(shù),經(jīng)教師引導驗證后學生能輕松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推想出后續(xù)的分數(shù)。
此案例教師智慧的“留白”,學生為了填補它,千方百計地尋求解決懸念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思維含量,比起原來的“直白”能看得廣一些、想得深一些、做得多一些,彰顯課堂“留白”的簡約美。
放遠視野——美國初一數(shù)學課學什么?
第一組題目:3×3,5×5,8×8,2×4。
第二組題目:25×25,24×26。
第三組題目:如果38×38=1444,那么37×39=?
你能不計算就得出結論嗎?
你從上面題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你能用一般公式表示嗎?
該教學通過“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留出充足的時空讓學生學思維、學方法、學探究。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耙弧本哂衅毡樾裕叭本哂嘘U釋與演繹的功能。由“一”演繹至“三”,其中蘊含著教師的“漏”的藝術,讓學生的思維不“擱淺”,彰顯課堂的高效簡約美。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龍湖教委辦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