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玲
對于教學活動來說,目標是“第一要素”。它是課堂的定海神針、指揮棒,對整個教學過程起導向與調(diào)控作用。教師對教學目標了然于心,學生才能學有所得,課堂才能高效。下面筆者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談談備課時對幾個目標的把握。
一、扣住課程目標,把握教學方向
有人說,語文學習就是言語活動的實踐,語文學習的目標就是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但我認為這還不夠,因為文以載道,文章正是因為道,才有了價值??梢哉f,文字是土壤,精神、情感是這片土壤上艷麗的花朵。如果語文學習沒有情感的浸潤,沒有了精神層面的引領,那語言文字就僅僅是一個個毫無意義的符號而已。語文課堂還應該是學生心靈成長的樂園。因此“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但不是唯一目標。語文課中不僅要有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還要有情感目標的落實。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如何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來把握這一課的學習目標呢?我的思考是:教學中領著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這是必須,但關于這一課的情感目標卻需細細斟酌。教參里這一課的情感目標是:激發(fā)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筆者認為,“恨”不該是這一課的主旋律。與其教學生學會恨,不如教學生學會理性的思考,明白“落后就會挨打”的道理,更加愛自己的祖國,愛祖國燦爛的文化,進而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努力成才的愿望,這應該是時代賦予這個文本的意義?;谶@樣的理解,我就把本課的情感目標定位在“愛”與“責任”。
可見,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應該和著時代的節(jié)拍,根據(jù)課程目標,精確把握教學方向,而不能機械照搬教參的說法。
二、聚焦學段目標,尋找言語訓練點
人教版小語教材采用“主題單元”的框架結構,以主題來整合教材。這樣的教材編排難以系統(tǒng)關照各單元組之間本來應有的語文學習的邏輯遞進關系,也難以體現(xiàn)語文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緊緊把握學段目標,尋找言語訓練點。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教師要根據(jù)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和該單元的教學目標以及該文本情感性很強這一特點,尋找各種語言訓練點,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營造氛圍讓學生表達自己閱讀文本時的感受。
言語訓練點1:緊抓朗讀,促進理解,誘發(fā)情感。
文章第三自然段詳盡介紹了昔日圓明園風格迥異的建筑及景觀。本段文字語言優(yōu)美,句式較為工整,內(nèi)容充滿詩情畫意,適合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所以這一段的教學完全可以以讀代講,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默讀,抒寫感受”“指名讀,表達自己理解”“小組對比讀,讀出不同建筑風格的迥異”“教師引讀,激發(fā)情感”“抓‘有……也有;有……也有……等句式背誦”等各種形式的讀,來以讀促悟,感受昔日圓明園建筑、景觀的美輪美奐;以讀激情,表達對祖國燦爛文化的愛。
言語訓練點2:聚焦關鍵詞,引導想象,激發(fā)情感。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一個關鍵句:他們把園內(nèi)能拿走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拿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其中“凡是、統(tǒng)統(tǒng)、任意”三個詞語使侵略者野蠻、貪婪的嘴臉躍然紙上。課后練習題中要求學生細細體會。教學中,可以先采用對比句子的形式,引導學生感受這三個詞語在表達上的作用,接著讓學生展開想象:透過這三個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通過想象,將侵略者野蠻、貪婪的丑惡嘴臉具體化,讓學生真切感受作為炎黃子孫失去萬園之園的那份痛。
言語訓練點3:借助課文詞語,讀寫結合,升華情感
課中,情感的紅絲線緊緊牽扯著學生的心,他們情感處在了一種憤悱狀態(tài),一定有不吐不快的愿望。在課的末尾設計一個讀寫結合的環(huán)節(jié)很有必要??梢猿浞掷帽締卧白x讀寫寫”里的詞語,如“舉世聞名、金碧輝煌”等,以及本課的其他主要詞語,如“毀滅”“不可估量”“損失”等,要求學生運用其中的三兩個詞語表達自己讀后的感受。這樣的言語訓練將詞語的運用與表達閱讀文本后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其實就是微型的讀后感,這又為本單元的習作做了鋪墊,可謂“一箭三雕”。
三、落實單元目標,習得學習方法
單元導讀是單元學習活動的“路標”,其內(nèi)容基本覆蓋了整個單元組教學所需要達到的三維目標的要求。因此,備課一定要明確單元導讀的要求?!秷A明園的毀滅》一課的單元目標是:①用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這是前面所說的情感目標。②通過多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并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有效運用搜集的資料是理解本組課文的助推器。特別是由于一百多年的時空阻隔,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一定的難度,引導學生借助資料了解歷史背景,有助于突破難點。教學中,可以這樣做:
言語訓練點4:憑借資料,調(diào)動積累,表達感受。
文章第四自然段與第三段相比,珍貴文物的介紹不如描繪建筑景觀詳盡,留下思考的空間。學習本段,在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物珍貴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適時補充一些視頻資料并配以旁白,展示圓明園里曾經(jīng)擁有的奇珍異寶,給學生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接著以“望著這些奇珍異寶,你想用什么成語來表達?”引導學生調(diào)動平時的語言積累,表達感受,而后教師通過“美、多、珍貴、自豪、驕傲”的引申性評價,引領學生充分進一步感受文物的珍貴,激發(fā)民族自豪感,為后面“痛失圓明園”的情感反差做足鋪墊。之后,遷移學法學習第五段,在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凡是、統(tǒng)統(tǒng)、隨意”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整合、運用自己查找到的文字資料,憤訴侵略者的野蠻行徑,還原歷史真相;借助資料了解侵略者為所欲為的根源,引發(fā)振興中華的理性思考。
這樣,整堂課緊扣課程、學段、單元目標,緊抓“熱愛與責任”這一主題,以讀激情、以想象激情、以寫激情、以交流資料激情,讓學生在跌宕起伏的情感激流中沉潛,在情感的沉潛中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使語文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相融,各級目標和諧推進,讓學生得言、得意、得法、得能。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樓第二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