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戎
摘要:音樂教育屬于美育的范疇,對于陶冶情操、提升素養(yǎng)都有很大幫助。一般認為,音樂教育主要指學校音樂教育。但是,隨著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廣大民眾對音樂的渴求與日俱增,現代社會對音樂人才的要求逐漸提升,校外音樂教育應運而生。本文通過闡述校外音樂教育的功能,探索出了校外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模式,希望可以促進少年兒童全面、健康、協(xié)調的發(fā)展。
關鍵詞:校外音樂教育 功能 創(chuàng)新
校外音樂教育作為社會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補著學校音樂教育的不足,對于青少年兒童音樂技能的提升和全面素質的發(fā)展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筆者通過多年經驗的積累總結出校外音樂教育的功能并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模式,希望可以促進校外音樂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校外音樂教育的功能
一般認為,音樂教育是指學校的音樂教育,不可否認學校音樂教育在整個音樂教育事業(yè)中占據著主導性地位,但是依然存在著局限性。音樂教育必須從學校中走出來,面向全社會,尤其對于少年兒童來說,校外音樂教育尤為重要。筆者在下文將對校外音樂教育的功能進行具體闡述:
(一)校外音樂教育是社會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社會音樂教育,主要指學校以外的文藝單位、團體或個人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有關音樂方面的教育。它是國民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與學校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校外音樂教育作為社會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提升國家整體音樂水平的重要支柱,因為它承擔著培養(yǎng)少年兒童音樂素養(yǎng)的重任。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是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少年兒童處在學習的前期,同時也是音樂學習的敏感期,歷史上著名的音樂家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都是在這個時期接觸音樂的,這一時期對于音樂素質和理解力的培養(yǎng)非常關鍵。
(二)校外音樂教育是家庭音樂教育的重要補充
家庭音樂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的家庭成員對子女等進行有關音樂方面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塑造孩子的性格品質起到奠基作用。隨著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對孩子進行音樂普及。但不可否認的是,一般家庭不具有專業(yè)的音樂教育素質,無法對孩子進行行之有效的家庭音樂教育。因此,校外音樂教育成為了家庭音樂教育的重要補充。
校外音樂教育擁有專業(yè)的教師團隊,專業(yè)的教室和教學器材,并且有能力組織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各種音樂專項學習,對于增進少年兒童對音樂的興趣、音樂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以及音樂潛能的開發(fā)都有不可取代的優(yōu)勢。
(三)校外音樂教育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延伸
不可否認,學校音樂教育有專業(yè)的教師,系統(tǒng)的教材大綱,通過課堂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在音樂教育中占據主流。但是,校外音樂教育也有自身的特色與優(yōu)勢。
首先,學校音樂教育實施統(tǒng)一管理,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音樂項目,但是校外音樂教育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分班。就器樂來說,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學習民族樂器如古箏、揚琴、二胡等或者選擇西洋樂器如鋼琴、小提琴、長笛等,充分尊重了學生個體的意愿。其次,學校音樂教育實行大班授課,教師不能照顧到全體學生,但是校外音樂教育大多采取小班授課,教師對于每個學生的指導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校外音樂教育有精力組織大量的音樂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滿足少年兒童的表演欲,充分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傊?,校外音樂教育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延伸,對發(fā)掘青少年的音樂潛能、提升音樂素養(yǎng)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校外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改革思考
(一)培養(yǎng)青少年參與意識
傳統(tǒng)的校外音樂教育教育模式通常采取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主要是接受性學習,課堂上很少組織學生之間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或安排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對課堂缺乏興趣,缺乏主動的參與意識。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做出適當改變,比如在組織學習新的樂曲或歌曲之前,讓學生認真聽范唱,然后進行小組討論說說從這首樂曲中感受到了什么。也可以教師在簡單介紹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后,安排學生根據作品編排舞臺劇并表演出來,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并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
舉例來說,教師在組織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曲》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感受,有的學生感受到萊茵河的靜謐;有的學生感受到貝多芬內心的澎湃;還有的學生對美麗的盲姑娘充滿同情。不同的觀點在課堂中進行交流、碰撞,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
(二)著力開發(fā)校外課程資源
校外音樂教育在開發(fā)校外課程資源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師生的生活經驗進入課堂,使教學生活化。例如,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如鋼琴、小提琴等,都是一對一教授,老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可以嘗試利用故事法、創(chuàng)設情景、游戲法、體態(tài)律動、表現法、創(chuàng)作法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有機會展示自我,老師參與其中,師生一起吹拉彈唱。不僅拉近了師生距離,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音樂潛能的開發(fā)。
其次,還可以轉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去圖書館收集相關影像資料,收看音樂電影、電視,或者利用網絡。通過這些方法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
(三)發(fā)展青少年音樂思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傳統(tǒng)音樂教學關注的是傳授技能,在對學生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音樂教育逐漸把培養(yǎng)音樂審美確定為核心內容,而音樂思維對于音樂審美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利用聯想、想象發(fā)展音樂思維。例如在學習歌曲《紅蜻蜒》時,教師可以先放錄音然后再彈唱。伴隨著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想象夏天的景色,碧綠的田野、絢爛的山花、快樂的小鳥以及飛舞的紅蜻蜒,聞到馥郁的花香、聽到小鳥的鳴叫,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少年兒童甚至會隨著音樂做出紅蜻蜒在天空中忽高忽低飛翔的動作等,在歌曲伴奏下邊歌邊舞。既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又發(fā)展了音樂思維,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
三、結語
音樂是一門陶冶性情的藝術,校外音樂教育很好地彌補了學校音樂教育和家庭音樂教育的不足,對發(fā)掘青少年的音樂潛能、培養(yǎng)音樂鑒賞力、提升音樂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希望本文的寫作可以促進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推動校外音樂教育的長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茜.我國專業(yè)音樂教育多元化發(fā)展的思考[J].職業(yè)技術,2010,(06).
[2]孫艷.淺談校外教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