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靜
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每位教師的愿望,也是搞好教學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位教師的神圣職責.作為一名中學數(shù)學教師,常年做班主任工作,本應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一定的自信,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學經驗,原有的教學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為了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就必須盡快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本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一、寫好“教學回顧”提高教學能力
我校把上完一節(jié)課后,寫好教學回顧作為一項教學任務,但是在每次備課檢查時,落實最不好的一項,恐怕就是教學回顧.究其原因,有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寫,有的教師認為沒啥寫頭,有的教師則不會寫等等,其實關鍵還是認識態(tài)度問題.我對教學回顧較為重視,因為我認為,寫好 “教學回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好辦法.我們在教學時有這樣深刻的體會:任教兩個平行班級時,通常是后一班的課的效果要比前一班好.
例如:在講評月考試卷上一道題:
在上第一個班的課時我只講了特殊值法和解法一,下課后有的同學又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在此啟發(fā)下我又發(fā)現(xiàn)了后面的解法二、解法三;所以教師在上完一個班的課后對上完的課作簡要的反思,對短板之處及時進行調整和補充,對教案作及時的調整.有的任教多年的教師,就像一個不善于總結臨床經驗的醫(yī)生那樣在某些方面總是處于停滯狀態(tài),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沒有教學反饋,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沒有反思,就沒有創(chuàng)新.寫教學回顧就是教師探索教學過程中“最優(yōu)化”的簡單可行的途徑;只要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注意積累點滴的教學經驗,就一定能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過程,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教學規(guī)律,從而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和風格.
二、學習他人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
如果把“寫好教學回顧提高教學能力”看成是自我反思、自我積淀的話,那么作為教師還要善于借鑒他人智慧,向他人學習.
例如,在上“向量的加法”時,我本想以物理學中“力的合成”引入新課,這樣顯得很平淡.通過翻閱數(shù)學雜志,看到一個情景,我就把它借鑒到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實錄]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這里有一幅圖(屏幕顯示圖例),具有數(shù)學眼光的同學一定能看懂這個圖.
S:從上海到臺北有兩種航行方法.
T:對!本來完全可以從上海直飛臺北,但在人為的阻撓下,現(xiàn)在還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直航,而要繞道香港,再到臺北,走了多少冤枉路??!不過我們深信,在兩岸民眾不懈的努力下,從上海到臺北的真正意義上的直航一定會實現(xiàn)!(全班熱烈鼓掌)
若從位移概念角度來講,兩種航行方式的效果是一樣的,位移在數(shù)學中也是向量,那么由這個圖(O、A、B分別代表上海、香港和臺北),可以得到
S:OA+AB=OB (學生迅速回答)
T:這樣的話,“三角形的兩邊之和不就等于第三邊” 了?。▽W生大笑)
S:剛才應該不對,寫成OA+AB=OB.
T:認識到錯誤并及時改正很好!
如果記OA=a,AB=b,則a+b=OB.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向量的加法.
(二)教學過程 ( 略)
其實,這樣的設計經常發(fā)生.一次聽一位老師公開課,課題是兩角和與差的余弦.這位老師的引入對我的反響很大.
【教學過程】如下:
另外,向他人學習對我而言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向論文撰寫者學習,這可能與我的個人習慣有關.我不太喜歡大面積聽課,喜歡翻閱一些中學數(shù)學教學方面的雜志.大面積聽課太浪費時間,聽一節(jié)課就要花費45分鐘時間,我個人認為不劃算.再者,在同一年級教相同學科的數(shù)學教師就那么幾位,彼此較為熟悉,且水平相當,一來二去能借鑒的東西早就吸引借鑒了.久而久之,便沒有了新鮮感.倒不如向他人的論文學習,數(shù)學雜志中的論文絕大部分質量較高,凝聚了作者對某一數(shù)學問題的深刻思考,是一個人或幾個人智慧的結晶.從論文的質量可以看出,那些從事一線數(shù)學的教師其教學經驗、教學能力、教學水平應是很高的.向他們學習,既方便、靈活,又省時有效,何樂而不為.他們的論文涉及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涉及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既有立足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經驗總結,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論概括,發(fā)人身省.可學的東西很多很多.當然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不能生搬硬套.我常用學來的知識、技巧、理念武裝課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自己的教學能力也逐漸提高.
三、通過對自我行為的改造和重塑來提高教學能力
無論是自學反思,還是向他人學習,如果只是對自己習慣了的教學行為進行修修補補的話,那么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只有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改造和重塑,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有質的飛躍.
作為一名中年教師,教學比較習慣于講授法.我曾聽過一位很優(yōu)秀的中年教師的課,屬于講授為主的課型.該教師具有很好的教學功底,課講得非常精彩.從傳統(tǒng)教育的觀點看,其教學能力不能說不高,課上得也應該是相當成功了.然而用教學改革的新理念觀照,則不能算是成功的課,因為學生沒有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學生只是被動地學,只是跟著教師設計好的步調走,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有鑒于此,現(xiàn)代教學倡導新的教學法是“探究教學法”或曰“合作探究學習法”.這種教學方法既強調教師主導性的發(fā)揮,更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體現(xiàn)了“互動教學”的理念.“互動教學”在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只有深刻地變革自己的教學行為,對之進行改造和重塑,才能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那么應如何改造和重塑自己的教學行為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從教學設計入手,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既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歸納演繹、分析概括、聯(lián)想創(chuàng)造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此,才能逐漸改造和重塑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把課上好,學生喜歡,教學效果好以外,具有一定的教學反思和教學研究意識對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只有這樣課才會上得更好,而且在同行交流時更有話語權,同時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與同行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方可使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師!
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每位教師的愿望,也是搞好教學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位教師的神圣職責.作為一名中學數(shù)學教師,常年做班主任工作,本應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一定的自信,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學經驗,原有的教學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為了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就必須盡快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本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一、寫好“教學回顧”提高教學能力
我校把上完一節(jié)課后,寫好教學回顧作為一項教學任務,但是在每次備課檢查時,落實最不好的一項,恐怕就是教學回顧.究其原因,有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寫,有的教師認為沒啥寫頭,有的教師則不會寫等等,其實關鍵還是認識態(tài)度問題.我對教學回顧較為重視,因為我認為,寫好 “教學回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好辦法.我們在教學時有這樣深刻的體會:任教兩個平行班級時,通常是后一班的課的效果要比前一班好.
例如:在講評月考試卷上一道題:
在上第一個班的課時我只講了特殊值法和解法一,下課后有的同學又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在此啟發(fā)下我又發(fā)現(xiàn)了后面的解法二、解法三;所以教師在上完一個班的課后對上完的課作簡要的反思,對短板之處及時進行調整和補充,對教案作及時的調整.有的任教多年的教師,就像一個不善于總結臨床經驗的醫(yī)生那樣在某些方面總是處于停滯狀態(tài),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沒有教學反饋,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沒有反思,就沒有創(chuàng)新.寫教學回顧就是教師探索教學過程中“最優(yōu)化”的簡單可行的途徑;只要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注意積累點滴的教學經驗,就一定能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過程,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教學規(guī)律,從而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和風格.
二、學習他人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
如果把“寫好教學回顧提高教學能力”看成是自我反思、自我積淀的話,那么作為教師還要善于借鑒他人智慧,向他人學習.
例如,在上“向量的加法”時,我本想以物理學中“力的合成”引入新課,這樣顯得很平淡.通過翻閱數(shù)學雜志,看到一個情景,我就把它借鑒到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實錄]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這里有一幅圖(屏幕顯示圖例),具有數(shù)學眼光的同學一定能看懂這個圖.
S:從上海到臺北有兩種航行方法.
T:對!本來完全可以從上海直飛臺北,但在人為的阻撓下,現(xiàn)在還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直航,而要繞道香港,再到臺北,走了多少冤枉路?。〔贿^我們深信,在兩岸民眾不懈的努力下,從上海到臺北的真正意義上的直航一定會實現(xiàn)?。ㄈ酂崃夜恼疲?/p>
若從位移概念角度來講,兩種航行方式的效果是一樣的,位移在數(shù)學中也是向量,那么由這個圖(O、A、B分別代表上海、香港和臺北),可以得到
S:OA+AB=OB (學生迅速回答)
T:這樣的話,“三角形的兩邊之和不就等于第三邊” 了!(學生大笑)
S:剛才應該不對,寫成OA+AB=OB.
T:認識到錯誤并及時改正很好!
如果記OA=a,AB=b,則a+b=OB.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向量的加法.
(二)教學過程 ( 略)
其實,這樣的設計經常發(fā)生.一次聽一位老師公開課,課題是兩角和與差的余弦.這位老師的引入對我的反響很大.
【教學過程】如下:
另外,向他人學習對我而言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向論文撰寫者學習,這可能與我的個人習慣有關.我不太喜歡大面積聽課,喜歡翻閱一些中學數(shù)學教學方面的雜志.大面積聽課太浪費時間,聽一節(jié)課就要花費45分鐘時間,我個人認為不劃算.再者,在同一年級教相同學科的數(shù)學教師就那么幾位,彼此較為熟悉,且水平相當,一來二去能借鑒的東西早就吸引借鑒了.久而久之,便沒有了新鮮感.倒不如向他人的論文學習,數(shù)學雜志中的論文絕大部分質量較高,凝聚了作者對某一數(shù)學問題的深刻思考,是一個人或幾個人智慧的結晶.從論文的質量可以看出,那些從事一線數(shù)學的教師其教學經驗、教學能力、教學水平應是很高的.向他們學習,既方便、靈活,又省時有效,何樂而不為.他們的論文涉及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涉及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既有立足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經驗總結,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論概括,發(fā)人身省.可學的東西很多很多.當然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不能生搬硬套.我常用學來的知識、技巧、理念武裝課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自己的教學能力也逐漸提高.
三、通過對自我行為的改造和重塑來提高教學能力
無論是自學反思,還是向他人學習,如果只是對自己習慣了的教學行為進行修修補補的話,那么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只有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改造和重塑,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有質的飛躍.
作為一名中年教師,教學比較習慣于講授法.我曾聽過一位很優(yōu)秀的中年教師的課,屬于講授為主的課型.該教師具有很好的教學功底,課講得非常精彩.從傳統(tǒng)教育的觀點看,其教學能力不能說不高,課上得也應該是相當成功了.然而用教學改革的新理念觀照,則不能算是成功的課,因為學生沒有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學生只是被動地學,只是跟著教師設計好的步調走,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有鑒于此,現(xiàn)代教學倡導新的教學法是“探究教學法”或曰“合作探究學習法”.這種教學方法既強調教師主導性的發(fā)揮,更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體現(xiàn)了“互動教學”的理念.“互動教學”在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只有深刻地變革自己的教學行為,對之進行改造和重塑,才能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那么應如何改造和重塑自己的教學行為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從教學設計入手,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既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歸納演繹、分析概括、聯(lián)想創(chuàng)造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此,才能逐漸改造和重塑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把課上好,學生喜歡,教學效果好以外,具有一定的教學反思和教學研究意識對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只有這樣課才會上得更好,而且在同行交流時更有話語權,同時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與同行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方可使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師!
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每位教師的愿望,也是搞好教學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位教師的神圣職責.作為一名中學數(shù)學教師,常年做班主任工作,本應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一定的自信,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學經驗,原有的教學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為了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就必須盡快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本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一、寫好“教學回顧”提高教學能力
我校把上完一節(jié)課后,寫好教學回顧作為一項教學任務,但是在每次備課檢查時,落實最不好的一項,恐怕就是教學回顧.究其原因,有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寫,有的教師認為沒啥寫頭,有的教師則不會寫等等,其實關鍵還是認識態(tài)度問題.我對教學回顧較為重視,因為我認為,寫好 “教學回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好辦法.我們在教學時有這樣深刻的體會:任教兩個平行班級時,通常是后一班的課的效果要比前一班好.
例如:在講評月考試卷上一道題:
在上第一個班的課時我只講了特殊值法和解法一,下課后有的同學又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在此啟發(fā)下我又發(fā)現(xiàn)了后面的解法二、解法三;所以教師在上完一個班的課后對上完的課作簡要的反思,對短板之處及時進行調整和補充,對教案作及時的調整.有的任教多年的教師,就像一個不善于總結臨床經驗的醫(yī)生那樣在某些方面總是處于停滯狀態(tài),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沒有教學反饋,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沒有反思,就沒有創(chuàng)新.寫教學回顧就是教師探索教學過程中“最優(yōu)化”的簡單可行的途徑;只要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注意積累點滴的教學經驗,就一定能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過程,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教學規(guī)律,從而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和風格.
二、學習他人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
如果把“寫好教學回顧提高教學能力”看成是自我反思、自我積淀的話,那么作為教師還要善于借鑒他人智慧,向他人學習.
例如,在上“向量的加法”時,我本想以物理學中“力的合成”引入新課,這樣顯得很平淡.通過翻閱數(shù)學雜志,看到一個情景,我就把它借鑒到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實錄]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這里有一幅圖(屏幕顯示圖例),具有數(shù)學眼光的同學一定能看懂這個圖.
S:從上海到臺北有兩種航行方法.
T:對!本來完全可以從上海直飛臺北,但在人為的阻撓下,現(xiàn)在還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直航,而要繞道香港,再到臺北,走了多少冤枉路啊!不過我們深信,在兩岸民眾不懈的努力下,從上海到臺北的真正意義上的直航一定會實現(xiàn)?。ㄈ酂崃夜恼疲?/p>
若從位移概念角度來講,兩種航行方式的效果是一樣的,位移在數(shù)學中也是向量,那么由這個圖(O、A、B分別代表上海、香港和臺北),可以得到
S:OA+AB=OB (學生迅速回答)
T:這樣的話,“三角形的兩邊之和不就等于第三邊” 了?。▽W生大笑)
S:剛才應該不對,寫成OA+AB=OB.
T:認識到錯誤并及時改正很好!
如果記OA=a,AB=b,則a+b=OB.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向量的加法.
(二)教學過程 ( 略)
其實,這樣的設計經常發(fā)生.一次聽一位老師公開課,課題是兩角和與差的余弦.這位老師的引入對我的反響很大.
【教學過程】如下:
另外,向他人學習對我而言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向論文撰寫者學習,這可能與我的個人習慣有關.我不太喜歡大面積聽課,喜歡翻閱一些中學數(shù)學教學方面的雜志.大面積聽課太浪費時間,聽一節(jié)課就要花費45分鐘時間,我個人認為不劃算.再者,在同一年級教相同學科的數(shù)學教師就那么幾位,彼此較為熟悉,且水平相當,一來二去能借鑒的東西早就吸引借鑒了.久而久之,便沒有了新鮮感.倒不如向他人的論文學習,數(shù)學雜志中的論文絕大部分質量較高,凝聚了作者對某一數(shù)學問題的深刻思考,是一個人或幾個人智慧的結晶.從論文的質量可以看出,那些從事一線數(shù)學的教師其教學經驗、教學能力、教學水平應是很高的.向他們學習,既方便、靈活,又省時有效,何樂而不為.他們的論文涉及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涉及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既有立足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經驗總結,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論概括,發(fā)人身省.可學的東西很多很多.當然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不能生搬硬套.我常用學來的知識、技巧、理念武裝課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自己的教學能力也逐漸提高.
三、通過對自我行為的改造和重塑來提高教學能力
無論是自學反思,還是向他人學習,如果只是對自己習慣了的教學行為進行修修補補的話,那么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只有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改造和重塑,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有質的飛躍.
作為一名中年教師,教學比較習慣于講授法.我曾聽過一位很優(yōu)秀的中年教師的課,屬于講授為主的課型.該教師具有很好的教學功底,課講得非常精彩.從傳統(tǒng)教育的觀點看,其教學能力不能說不高,課上得也應該是相當成功了.然而用教學改革的新理念觀照,則不能算是成功的課,因為學生沒有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學生只是被動地學,只是跟著教師設計好的步調走,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有鑒于此,現(xiàn)代教學倡導新的教學法是“探究教學法”或曰“合作探究學習法”.這種教學方法既強調教師主導性的發(fā)揮,更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體現(xiàn)了“互動教學”的理念.“互動教學”在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只有深刻地變革自己的教學行為,對之進行改造和重塑,才能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那么應如何改造和重塑自己的教學行為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從教學設計入手,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既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歸納演繹、分析概括、聯(lián)想創(chuàng)造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此,才能逐漸改造和重塑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把課上好,學生喜歡,教學效果好以外,具有一定的教學反思和教學研究意識對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只有這樣課才會上得更好,而且在同行交流時更有話語權,同時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與同行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方可使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