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凱
績效考核目前被廣泛應用于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中,是績效管理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的含義是考評主體對照工作目標或績效標準,采用科學的考評方法來評定員工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員工的工作職責履行程度和員工的發(fā)展情況,并且將評定結果反饋給員工的過程[1]。教師考核引入績效理念源于績效工資分配改革,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企業(yè)績效管理的機制,以績效考核為基礎實施非均衡的績效工資,從而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隨著績效工資制度的實施,教師績效考核逐漸成為許多學者和學校管理者關注的熱點。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國內有關教師績效考核的論文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和評述,探討我國教師績效考核的研究狀況、目前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趨勢。
借助中國期刊網(wǎng)檢索平臺,檢索項為“篇名”,檢索詞為“教師績效考核”,檢索范圍為2012年及以前所有論文,經(jīng)對檢索結果進行篩選,得到相關論文共計290篇。采用文獻信息計量分析法和Excel2003軟件,運用頻次、百分比統(tǒng)計方法,對這些論文的年代分布、著者、主題、基金支持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研究論文的數(shù)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學科的研究水平和發(fā)展速度[2]。下面就收集到的290篇關于教師績效考核的論文的年代分布進行統(tǒng)計,見表1。
表1 論文的年代分布情況
為進一步研究教師績效考核論文數(shù)量發(fā)展變化情況,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分別以年份、論文篇數(shù)為橫、縱坐標,繪出折現(xiàn)圖,見圖1。
圖1 論文年代分布圖
從表1和圖1中可以看出,1995年開始,就有學者關注教師績效考核問題,但2005年以前有關教師績效考核的研究論文很少,且無明顯的增長趨勢,2006年以后國內學者研究教師績效考核問題明顯增多,尤其是2008、2009兩年增長較快,2009年以后論文數(shù)量在50余篇趨于穩(wěn)定。分析論文篇數(shù)變化趨勢原因主要是:2006年7月,事業(yè)單位開始實施崗位績效工資改革,而從2009年1月起,績效工資制度逐步在包括學校在內的各類事業(yè)單位鋪開和推進。科學的績效考核是績效工資制度有效實行的前提[3],教師績效考核因其重要的現(xiàn)實性得到廣大學者和學校管理者的關注。
1.作者所著論文數(shù)分析
以第一作者為準統(tǒng)計作者所著論文數(shù)量,見表2,剔除重復,290篇論文共有260名第一作者。發(fā)表論文僅1篇的作者有234人,占作者總數(shù)的90%,而發(fā)表論文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僅26人,占作者總數(shù)的10%。根據(jù)普賴斯定律,研究核心作者的形成指標是撰寫論文2篇的作者人數(shù)占總作者人數(shù)的50%[4],而對于教師績效考核研究來說,撰寫論文2篇的作者比例遠低于50%,說明相關研究還沒有形成核心作者,研究力量特別是核心力量還比較薄弱,有待進一步加強。
表2 作者所著論文數(shù)量
2.著者合作情況分析
對教師績效考核論文著者合作情況進行分析,獨著論文174篇,占論文總數(shù)60%,合著論文116篇,占總數(shù)40%,而合著論文中2人合著占多數(shù),占論文總數(shù)30%。由此可見教師績效考核論文合作研究還不普遍,主要集中在個人研究,研究力量比較單一,研究隊伍需要擴大。再統(tǒng)計分析合著論文作者單位信息,同一機構內部合作的論文93篇,占合著論文數(shù)的80.17%,不同機構的外部合作23篇,占19.83%,外部合作還需加強。
表3 著者合作情況
3.研究力量分析
以第一作者為準統(tǒng)計作者職稱情況,在260名論文第一作者中,副高以上專業(yè)技術職務32人,占總數(shù)的12.31%,其中正高職11人,副高職21人。而從論文第一作者學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第一作者中碩士以上學位共有81人,占作者總數(shù)的31.15%,其中博士學位17人。教師績效考核的研究力量還比較薄弱,高職稱、高學位研究人員對于教師績效考核的關注度還不夠,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教師績效考核研究的理論水平還不高,需要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是論文研究主題的中心詞匯,通過論文關鍵詞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了解相關研究的關注點和發(fā)展趨勢。對教師績效考核論文進行統(tǒng)計,共獲得原始關鍵詞905個,從中可以看出研究的三個主要方向:一是對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設計和構建的研究,“考核指標體系”同義關鍵詞出現(xiàn)達58次;二是對教師績效考核方法的研究,關鍵詞中出現(xiàn)了4種考核方法:出現(xiàn)頻次最多的是層次分析法(22次),其他方法依頻次分別是平衡計分卡(15次)、關鍵績效指標法(10次)、360度考核法(9次);三是對教師績效考核問題和對策研究,關鍵詞中出現(xiàn)“問題”或“對策”達39次??梢?,已有的教師績效考核的研究還偏重于實證研究,注重解決考核實際操作中的技術問題。
對教師績效考核論文獲基金資助情況進行分析,290篇論文中共有75篇獲基金資助,受資助論文占總數(shù)的25.86%。自2006年起,教師績效考核論文才開始獲基金資助發(fā)表,之后獲基金資助論文發(fā)表數(shù)呈逐年遞增趨勢。從資助基金的層次來看,獲國家級基金資助較少,只有2篇(1篇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重點項目),論文獲省部級基金資助共有15篇,獲廳級基金資助30篇,校級基金資助28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教師績效考核的不斷深入研究還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加大資助力度,特別是國家、省部級項目資助需要加強。
從已有的教師績效考核研究來看,目前學界重點關注了教師績效考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路徑的選擇,當然這些有助于解決教師績效考核中的具體操作問題,但僅僅治其表而不能治其本。王嘉依等在文章中指出:“對于教師績效考核究竟是什么,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5]。學校借鑒企業(yè)績效管理模式實施教師績效考核,應處理好企業(yè)精神和學校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做好兩者結合的同時,更要以學校文化引領和主導企業(yè)精神,以此為基礎和邏輯起點,形成科學的教師績效觀,構建教師績效考核體系。教師績效觀就是解決教師績效的內涵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明確教師的職責和熟悉其勞動特點;二是處理好學??冃Ш徒處熆冃еg的關系;三是關注教師的發(fā)展和未來。研究者只有樹立科學的教師績效觀,教師績效考核研究才能避免陷入僵化,考核實踐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對教師績效考核論文的統(tǒng)計分析中發(fā)現(xiàn),研究者運用了 “理論思辨法”、“經(jīng)驗總結法”、“調研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和“個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其中“經(jīng)驗總結法”是研究者最為親睞和運用最多的研究方法,290篇文章中使用“經(jīng)驗總結法”共有269篇,占92.76%。論文中研究者更多的是將研究與學校人事管理業(yè)務工作結合,在總結問題和提出解決辦法中更多依靠感性認識,缺乏調查研究,更缺乏理論思辨,使得教師績效考核論文研究內容重復率較高,這也使得教師績效考核的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沒有構建出成熟的理論體系。同勤學在總結當前教師績效考核存在問題時,也得出了“在績效考核方面我國的理論研究嚴重滯后”的結論[6]。研究者應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更多的運用“理論思辨法”、“調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對教師績效考核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特別要注重調查研究,重視對典型個案的研究,進行對比分析,加快理論體系的構建,以期用理論指導實踐,提高學校人力資源特別是教師考核工作的水平。
高校、高職高專、中小學、幼兒園等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學校教師因為學校性質、人文環(huán)境和自身工作特點、授課方式等不同,應在考核中加以區(qū)別,進行分層研究,從教師績效考核論文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對于不同對象的分層研究嚴重不平衡,290篇論文中探討高校教師的有137篇,關注高職高專教師的有67篇,針對中小學和義務教育學校的僅有18篇,而幼兒園教師績效考核的論文目前還沒有。另一方面,已有的研究側重宏觀的占絕大多數(shù),而關注微觀領域的研究很少,從高校教師績效考核論文來看,大多數(shù)是關注普遍意義上的高校,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關注具體類型的高校如教學型高校、研究型高校、教學研究型高校、應用型高校、民辦高校等僅有15篇,而針對具體某一高校研究的更少僅2篇,針對高校中具體學科教師的績效考核僅有3篇。由此,教師績效考核分層研究中應更多關注中小學和幼兒教育,而就某一層段還要強調用微觀視角進行縱深研究,把握宏觀和微觀的平衡。
[1]付亞和,許玉林.績效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9-10.
[2]董忠田.基于文獻計量的圖書館人文關懷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研究,2007(7).
[3]唐果.高校教師績效考核存在問題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
[4]姚本先,張靈.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xiàn)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當代學前教育,2010(2).
[5]王嘉依,王少華.經(jīng)濟學視野下的教師績效考核[J].教學與管理,2009(19).
[6]同勤學.基于BSC理論的高校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