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波
摘要: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講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愛上了12歲女孩洛麗塔的故事。亨伯特少年時的女友安娜貝爾不幸夭折導(dǎo)致他成年后只迷戀9~14歲的性感少女。與洛麗塔的相遇,激活了男主人公內(nèi)心封存已久的欲望和激情,為此他不惜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基于此,通過比較《洛麗塔》和艾倫·坡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命運以及語言技巧的使用,不難發(fā)現(xiàn)《洛麗塔》和坡的作品的聯(lián)系,女主人公的美麗以及結(jié)局都類似,作者借鑒了坡作品中的隱喻和典故,證明坡對納博科夫的影響之深。
關(guān)鍵詞:納博科夫;《洛麗塔》;亨伯特;艾倫·坡;影響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8-0104-02
在1973年的一次訪談中,納博科夫曾經(jīng)坦率地承認,他從小就對坡和坡的作品有濃厚的興趣[1]。納博科夫在俄國成長的彼得堡歲月,碰巧是坡在俄國的聲望和影響的鼎盛時期。艾倫·坡曾被嚴肅地視為俄國唯美戲劇的偉大先驅(qū)和導(dǎo)師,納博科夫也曾強烈表示他年輕時最喜愛的作家是坡[2]。坡的作品與他瘋狂的想象的恐怖,那種過早的埋葬,血淋淋的受害者,瘋狂重擊的心,出奇漂亮的女人,冷冷的主角,成為當(dāng)時文學(xué)心理批評時期一個恰到好處的心理自助餐,這一切對納博科夫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艾倫·坡是一個典型的在歐洲文化滋養(yǎng)下的美國本土作家。納博科夫是一個接受歐洲文化,而又用英語寫作、有著不同風(fēng)格的俄裔美國作家,他的作品有著很多坡的風(fēng)格。艾倫·坡強烈聲明最悲劇的擬合主題是美麗的女性的死,而納博科夫一個精心以悲劇故事為參數(shù)創(chuàng)作的小說《洛麗塔》,同樣讓人們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洛麗塔的美貌,以及最后她悲慘地死去,無形中印證了坡的悲劇理論。在學(xué)術(shù)界,很多學(xué)者甚至認為,納博科夫如果沒有對坡的精心的戲仿,或許就沒有《洛麗塔》的存在。
一、《洛麗塔》中男性角色的塑造受坡及其作品的影響 納博科夫聲明自己對《洛麗塔》創(chuàng)作的“第一次悸動”源自于閱讀一份報紙上的一則動物園里的猿猴[3]。他指出,他的“apetale”暗指坡的短篇小說“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故事也是以一只出逃的猿猴和植物園為中心;有學(xué)者對坡的生活和作品經(jīng)過研究表明,猿猴象征著一位殘忍的父親的形象,在《洛麗塔》中讀者會注意到,亨伯特經(jīng)常暗指自己像是一只多毛的猿猴。亨伯特頻繁地提到自己像一個類似大猩猩一樣的怪獸,讓他自己感到不安。他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男人,實則是沉溺在對洛麗塔身體的肉欲中難以自拔的骯臟的偽君子。
在《洛麗塔》一書中,他以“坡的綜合體”的形式賦予亨伯特這個角色的個性。小說中這一角色的塑造是悲哀的,亨伯特身上反映了和坡相似的特點。坡,正如亨伯特,也是愛上了一個美麗的小女孩,未成年就去世了。通過坡和納博科夫語言處理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納博科夫小說中的措辭模仿了他的短篇小說《威廉·威爾遜》的風(fēng)格。艾倫·坡受質(zhì)疑的名聲使人們對心理學(xué)研究的興趣空前增長。
坡和他的文學(xué)作品在《洛麗塔》中若隱如現(xiàn),坡的文字和名望游蕩在《洛麗塔》的每一頁。坡的母親英年早逝給年幼的坡心靈上印上了疼痛的烙印,讓他永遠對她異常留戀。坡的一生中注定要在不斷地悲哀中度過,因為他將情感固定在了死去的母親身上,這就限制了他得到世俗的愛,并且在他愛的人眼中,他遠離了健康和活力。而亨伯特也是在母親和初戀愛人安娜貝爾去世后,自己的感情世界發(fā)生了變化,異于常人,只是迷戀于9~14歲的性感少女。在小說《洛麗塔》中,納博科夫的確把自己的很多性格給予了他創(chuàng)作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與坡作品中的敘述者也很相似。有的學(xué)者把這些敘述者看作是坡本人的延伸。
二、《洛麗塔》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受坡及其作品的影響 亨伯特的摯愛,無論是年少夭折的戀人安娜貝爾,還是洛麗塔的美,都只在亨伯特的生活中存在短暫的時間,之后死去[4]。時間對坡和亨伯特來說,美麗就是他們的克星,坡的故事還給作者們留下了探索的空間,《洛麗塔》中也滲透很多跟坡相關(guān)的信息。艾倫·坡的敘述者也尋求創(chuàng)建語言對象的永恒之美,坡作品中的每一位女性都深入讀者的心。白麗萊希的牙齒,麗姬婭的眼睛,居住在彩色草的山谷深處的埃萊奧蘿拉,還有那只為愛和被愛而生存的安娜貝爾。坡筆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是令人回味的,她們身上對愛情的這種欲望超越了性或者色情。
艾倫·坡以他的鬼魅故事而聞名,這些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最后都不得不死去,但這些讓人激動的靈魂會回來糾纏故事中的男主人公[5]?!堵妍愃芬蚕袷且粋€鬼故事,前言中雷博士在《洛麗塔》這部小說里討論的書中兩位主人公的命運的那一部分;亨伯特最后因心臟病發(fā)作死于牢獄中,而女主人公在分娩中不幸難產(chǎn)死亡;從故事的最后可知席勒原來是洛麗塔結(jié)婚后隨夫姓的稱呼。納博科夫在書中留下的線索讓讀者迂回了很多,讀完故事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個有因有果的、相互照應(yīng)的故事[6]。
納博科夫曾經(jīng)說過,要想了解坡,就要通過他創(chuàng)作的幾位女性去分析則比較容易。無論是坡的小說,還是《洛麗塔》,其間表達了他們對年輕女性的愛戀,并且對性的描寫也不是淫穢粗俗不堪的。二者都傳達了一個共同的觀點——對他們來說,任何美的本質(zhì)都有審美與欲望的雙重內(nèi)涵。坡筆下的敘述者最后想要的是一個超越了性的情感。有學(xué)者說到坡的創(chuàng)作源于他年幼時漂亮年輕母親的去世給他的影響[7]。跟坡類似,亨伯特對洛麗塔的迷戀源于自己年幼時母親的去世,尤其是初戀愛人安娜貝爾夭折后情感受挫的影響。
三、《洛麗塔》和坡作品中語言技巧的相似性
在《洛麗塔》中不僅有坡的一些典故,更重要的是納博科夫使用語言的技巧也是深受坡的影響。納博科夫有明顯模仿坡的痕跡——小說中亨伯特作為第一人稱敘述者就是最好的證明。學(xué)者威廉·威爾遜在研究坡的故事后曾寫到亨伯特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與坡的故事中的人物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更多的是在亨伯特謀殺奎爾蒂的謀殺現(xiàn)場,納博科夫的模仿死亡的手法。艾倫·坡的作品《威廉·威爾遜》經(jīng)納博科夫轉(zhuǎn)換成了《洛麗塔》中的亨伯特。坡小說中的敘述者向讀者這樣說道:“目前,就讓我把自己叫作威廉·威爾遜好了。”亨伯特也時不時有趣地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在他名字前加上埃德加這個姓氏。納博科夫還別有用心地想讓讀者看不懂亨伯特的名字。在《威廉·威爾遜》和《洛麗塔》這兩部作品里同一個人物身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分別被刻畫成兩個不同的角色。故事的敘述者在兩部作品里各自有自己不同的名字。洛麗塔在故事中的名字就有好幾個:德洛麗絲、羅湖、多莉以及希勒夫人。
坡通過他自己的語言,尋求以貴族的氣息來打動讀者,通過閱讀坡的小說,可以了解到坡對威爾遜在校生活的描寫是一種關(guān)于欲望的學(xué)習(xí)研究,以對夢想和幻想的渴望為標(biāo)記。故事中的威爾遜的措辭是夸張的,意圖是顯示這是貴族英雄的本質(zhì)。威爾遜和亨伯特一樣,都喜歡以法語短語來敘述記事,他們喜歡使用這種一般人用不了的語言,來顯示他們與眾不同的身份和個性。
威爾遜的雙重性格就好比是代表了一個事物的兩端,坡在敘述故事結(jié)尾的時候?qū)懙?,正義被邪惡打敗了,而邪惡的一方仍被詛咒:“我依靠你才能存在,現(xiàn)在我死了,看看這個形象,這就是你自己如何殺死你自己的?!焙嗖睾涂鼱柕偻瑯邮且粋€人的兩面性的人,甚至更復(fù)雜。他們在性格上恰似一個人的兩面。在亨伯特殺了奎爾蒂之后,他忘卻了邪惡和原罪,他又回到了人生來就是充滿愛的哲理中。他意識到自己的報復(fù)和奎爾蒂一樣也是有罪的。無論是多么無與倫比的語言也贏不回洛麗塔的愛,更拯救不了自己的靈魂。從這一點上看,亨伯特和威爾遜是同一個風(fēng)格的人,代表了不同的角色而已。只不過是坡擅長于重彩涂抹威爾遜的不祥色調(diào),而納博科夫則以舒緩的筆調(diào)來刻畫亨伯特的性格。
《洛麗塔》以獨特的敘事手法、復(fù)雜多面的人物創(chuàng)作、非凡的語言表現(xiàn),賦予小說無限的張力,留給讀者多元的闡釋空間。但不論怎樣解讀,對待《洛麗塔》這樣的小說,需要讀者有藝術(shù)家的敏感和科學(xué)家的審慎。在解讀《洛麗塔》的同時,艾倫·坡本人及其作品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洛麗塔》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發(fā)現(xiàn)與坡相關(guān)的隱喻和典故,這是納博科夫?qū)ζ录捌渥髌返木膽蚍?。因此,了解坡及其作品,會發(fā)現(xiàn)納博科夫在語言技巧的應(yīng)用、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主人公的處理上都有坡的影子。艾倫·坡這位以寫幽靈和鬼魅故事而著稱與美國的作家和詩人對納博科夫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獨抒己見[M].唐建清,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
[2]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回憶[M].陳東飆,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3]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M].主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李小均.自由與反諷——納博科夫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M].南昌:江西出版集團,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
[5]Bonaparte, Marie. The Life and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 A 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M].London: Imago,1949.
[6]汪小玲.納博科夫小說藝術(shù)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7]Carlson Eric, ed. The Recognition of Edgar Allan Poe[M].Ann Arbor: U of Michigan P,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