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約,武 躍,*,趙英歧,白長嶺
(1.遼寧師范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 遼陽石油化纖公司鞍山分公司,遼寧 鞍山114014)
為了提高潤滑油產(chǎn)品的品質(zhì),煉油廠在生產(chǎn)中多采用成本低廉,吸附性強的白土進行精制,其過程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含油廢白土[1]。這些廢白土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不僅會污染環(huán)境,危及地下水質(zhì)。而且廢白土中所含油為高不飽和油時,廢白土與空氣接觸還易發(fā)生自燃,引起火險[2,3]。目前,國內(nèi)外處理含油廢白土的方法主要有填埋法、焚燒法、溶劑抽提法、堿液提取法和尿素提取法等。含油廢白土經(jīng)過填方,其中的有機物對農(nóng)田,河流,以及地下水等造成污染,而焚燒法處理法易產(chǎn)生二次污染。溶劑抽提法回收率很高,但工藝操作較為復(fù)雜,溶劑回收較困難,易產(chǎn)生污染等弊端[4]。堿液提取法和尿素提取法對廢白土的潤滑油回收率可高達60%至75%[5,6],但經(jīng)過處理的白土仍不能直接進行排放,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
為此,本文對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的潤滑油廢白土的無害化處理進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處理方法。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處理效率較高,成本低廉,并且對環(huán)境友好,不會產(chǎn)生二次污染。
主要試劑有表面活性劑磷酸三鈉(工業(yè)純,沈陽市第三十六中學化工廠),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工業(yè)純,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三乙醇胺(工業(yè)純,汕頭市化學試劑廠),平平加-10(工業(yè)純,江蘇省海安石油化工廠)。
KDM型調(diào)溫電熱套(山東鄄光明儀器有限公司),DF-101S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鄭州長城科工貿(mào)有限公司),D-971型無極調(diào)速攪拌器(鄭州長城科工貿(mào)有限公司),GW-06A電熱恒溫干燥箱(哈爾濱理化儀器廠),箱式電阻爐(上海實驗電爐廠)。
1.3.1 潤滑油廢白土的性質(zhì)測定
為了了解廢白土的性質(zhì),在調(diào)查了解生產(chǎn)工藝的基礎(chǔ)上,本實驗采用甲苯回流法測定廢白土的含水率、含油率(白土以外的有機物的泛指)。
稱取潤滑油廢白土5.00 g,用50 mL甲苯回流2 h,測得含水率接近于零。過濾甲苯后的白土,在110 ℃烘干至恒重(m0),測得廢白土含油率為16.03%(Wo),白土質(zhì)量分數(shù)為83.97%。
1.3.2 潤滑油廢白土的洗滌法
取一定量(約20.00 g)的潤滑油廢白土,加入100 mL水和質(zhì)量分數(shù)為1%的復(fù)合表面活性劑,加熱至80℃,攪拌30 min。將所得懸浮溶液進行靜置,待自然沉降分層后,去除上層油和水,過濾下層沉淀物,去除濾液后,得洗滌處理后的廢白土。將其放入11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m1。質(zhì)量減少量(△m1=20.00 g-m1)即為油的去除量。洗滌法去除率為:
取烘干洗后白土5.00 g,加入50 mL甲苯,回流抽提2 h。冷卻過濾后,將其放置于11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m2),質(zhì)量減少量(△m2=5.00g-m2)即為洗后白土的殘油量。殘油率為:
為了計算廢白土中油的去除率,我們引入了洗滌后油的去油率的概念,即洗滌后的去油率:
利用表面活性劑洗滌廢白土的原理是利用表面活性劑親水、親油的雙重特性,選擇合適的親水、親油平衡值(HLB),親油基能很好的溶入油分中,親水基能在水中有較大的溶解性,同時使油分界面張力降低,產(chǎn)生自發(fā)乳化。在加熱和攪拌作用下,水相進入油分與白土之間,使油分從廢白土表面及小孔隙中脫附出來,進人水相。一部分大的油珠,靠自身漂浮至水面。另一部分被水包圍,生成不穩(wěn)定的水包油(o/w)乳狀液。通過控制乳化液的形成,再利用機械攪動,破壞乳狀液,釋放出油分[7-9]漂至水面,最終達到白土、油、水的三相分離。
2.1.1 表面活性劑的選擇
相關(guān)文獻和實驗結(jié)果表明,復(fù)配后的表面活性劑效果優(yōu)于單一的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復(fù)配的目的是達到加和增效作用,即協(xié)同效應(yīng)。即把不同類型的表面活性劑人為地進行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性能比原來單一組分的性能更加優(yōu)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1>2”的效果。在復(fù)配體系中,不同類型和結(jié)構(gòu)的表面活性劑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整個體系的性能和復(fù)配效果。
本文篩選了三種陰離子表面活性劑A(磷酸三鈉)、B(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油性改進試劑C(三乙醇胺),選擇其中兩種與一種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D(平平加-10)進行復(fù)配選擇。用量為:水100 mL,廢白土20.00 g,表面活性劑1.00 g。白土殘油率(Wo2)及去油率(Mo)的測試結(jié)果如表1。
表1 不同復(fù)配的表面活性劑的洗滌效果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隨著表面活性劑的改變,廢白土中油的去除率不同。以上選取的表面活性劑10,11號配方可使白土中的油含率降至2%以下,滿足了國家環(huán)保部的排放標準要求。11號樣復(fù)配的洗滌劑洗滌效果最佳,去油率最高。并且處理后水溶液pH為中性,減輕了后續(xù)污水處理的負擔。
2.2.2 水洗溫度的選擇
利用表面活性劑對白土進行洗滌過程中,溫度對于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響,溫度過低使去除效果明顯下降,導致殘油率過高;而溫度過高,除油率提升效果不明顯,而且會浪費燃料資源,不利于節(jié)能環(huán)保。需要注意的是,水浴條件下,應(yīng)采用小于水沸點的溫度進行試驗。我們采用效果最好的最后一組配方進行對溫度的選擇試驗。
稱取廢白土20.00 g,加去離子水100 mL,最佳復(fù)配效果的表面活性劑1.00 g,在一定溫度的水浴中機械攪拌洗滌30 min,測其不同溫度所對應(yīng)的去油率,結(jié)果見圖1。當溫度升高到80℃以后,繼續(xù)升高溫度對廢白土中去油率提升效果不明顯,考慮節(jié)約能源的因素,80℃為最佳洗滌溫度,這與其他文獻報道的95℃為最佳溫度不同[10],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處理成本。
圖1 油脂去除率與溫度的關(guān)系
圖2 去油率與時間的關(guān)系
2.2.3 攪拌時間的選擇
表面活性劑對廢白土的攪拌洗滌是一個逐步進行的過程,洗滌時間越長,對廢白土的洗滌越充分,殘油率越低,但是過長時間的攪拌會造成能源的浪費。圖2為去油率與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綜合考慮攪拌時間對除油效果的影響,30 min為較適合的攪拌時間。
2.2.4 廢潤滑油白土的最佳處理工藝的確定
通過大量實驗室研究,針對廢潤滑油白土的處理,采用表面活性劑洗滌法對潤滑油廢白土進行了處理(工藝流程如圖3)。按此工藝,回收了廢白土中的油分,且處理后白土經(jīng)過焙燒,冷卻,酸化,水洗,干燥粉碎后可以被活化再生,可重復(fù)使用[11]。處理過程中的表面活性劑水溶液因仍含有表面活性劑,因此在適當補加藥劑的情況下循環(huán)使用。該工藝處理方法簡潔,處理費用低廉,達到了節(jié)能減排的目的。
圖3 廢白土處理的工藝流程
(1)本研究確定了潤滑油廢白土的最佳處理工藝;
(2)篩選復(fù)配了除油效果最佳的表面活性劑;
(3)討論了表面活性劑的復(fù)配,攪拌溫度以及攪拌時間的變化對去油率的影響,從而確定了最佳的工藝條件。處理后的廢白土含油量小于2%,達到了排放標準要求(HJ60T-2011),并可再生使用。
此方法成本低,除油率極高,分層效果好,易于潤滑油的回收提純,并且具有環(huán)境友好性等優(yōu)點;是一種先進的,經(jīng)濟的,無污染的處理方法。
[1]戴鈞梁, 戴立新. 廢潤滑油再生[M]. 北京: 中國石化出版社, 1999.
[2]H W Patterson. Bleaching and purifying fats and oils-theory and practice [M].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PRESS:Champaign, Illinois, 1992.
[3]Y T Hui, 徐生庚, 裘愛泳, 等. 油脂化學與工藝學: 第五版[M].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1.
[4]姜善英, 梁成安. 廢白土中油分回收的研究[J]. 齊魯石油化工, 2011(02): 137-139.
[5]徐敬東. 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技術(shù)[M]. 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 1989.
[6]ZHANG Y, CONG X, JIANG Y, et al. Advances on treating technique for solid waste in refinery [J].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2012(9): 013.
[7]杜文書, 朱志偉, 馬忠平. 廢白土中油脂回收工藝與實踐[J]. 中國油脂, 2004(02): 76-77.
[8]胡小泓, 狄強, 庹斌, 等. 廢白土中回收油脂的可行性研究[J]. 中國油脂, 2002(04): 36-38.
[9]劉程, 張萬福. 表面活性劑產(chǎn)品大全[M].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1998.
[10]王萬森, 武文潔, 姚培正, 等. 表面活性劑溶劑法回收廢白土中油脂的研究[J]. 再生資源研究, 2003(3): 33-35.
[11]胡小泓, 梅亞莉, 李丹, 等. 廢白土中油脂回收與廢白土的再生利用[J]. 糧油加工, 2005(05): 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