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李 杰
(1. 大連外國語大學 黨政辦公室,遼寧 大連 116044;2. 大連大學 人文社科處,遼寧 大連 116622)
隨著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等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在不斷深化,高校利用科技服務社會的能力在不斷提高,高校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呈大幅增長趨勢,隨之而來,高??蒲薪涃M管理也遇到了許多始料未及的問題。如何有效地使用科研經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外語高校作為國家“走出去”戰(zhàn)略中重要的生力軍,其自身服務于社會發(fā)展的能力亟需加強。探究影響科研經費有效使用的因素,制定具有外語院校特點的具有針對性和建議性的對策與措施,對加強科研經費的使用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995年,中央首次提出“科教興國”戰(zhàn)略,1998年,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首次提出要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1999年,國家提出在科技計劃中實行課題制,2001年,科技部、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fā)布《關于國家科研計劃實施課題制管理的規(guī)定》,標志著我國科技計劃開始全面推行課題制管理。在課題制定和實施的同時,各科技計劃相繼制定了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近年來,國家財政科技支出持續(xù)增長,高??萍冀涃M投入也持續(xù)增加。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在全國研究與試驗發(fā)展經費中,高??蒲薪涃M支出總額從2006年的27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97億元。2009年,全國高校到校科研經費超過10億的高校達到10余所,2010年,像清華大學這樣的全國知名高校獲得的科研經費達到了36億元,北京大學達到了近20億[1]。就人文社科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來看,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資助額度為20~50萬元,2012年的資助額度為60~80萬元;年度一般項目2005年的資助額度為7萬,2012年的資助額度為20萬,可見項目的資助額度至少翻了一番。而一些知名的外語類高校,年度科研經費也達到了幾百萬元??蒲薪涃M已經成為高校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隨之而來,科研經費非正常使用情況也逐漸增多。
當今,關于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低下問題成為眾多學者熱議的話題。從國內的研究現狀來看,據初步統(tǒng)計,十年來,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科研經費相關論文大約320余篇,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包括申報、執(zhí)行到驗收等,預算編制隨意性較大,管理辦法寬松,夸大開支,沒有成本核算,科研經費浪費、低效,甚至出現部分違紀違規(guī)現象,導致經費流失等。為杜絕科研經費的非正常使用,國家下發(fā)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專門就此現象做了相關研究,如通過分析國家現行科研制度的特征對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及其未來走向做了深入思考;從科研經費的預算、發(fā)生到使用做全稱跟蹤分析;對科研經費的使用與監(jiān)管的行為主體進行研究;還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將博弈分析引入科研經費監(jiān)管研究中。學者王琪等直接將研究視角鎖定在經費使用低效上,施一公等人為科研經費分配體制不均減緩了高校潛在的創(chuàng)新步伐,宋河發(fā)等認為國家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和支出結構不合理,經費管理模式單一。從以上文獻看,專家學者注重從影響經費使用效率因素的某一側面或某一角度去分析影響科研經費有效使用的因素,而從科研活動的主體——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去探究的還不多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李燕萍等于2009撰寫的《科研經費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扎根理論》,這個研究引入了西方社會學范疇的扎根理論對科研經費的有效使用通過定性與定量的分析方法做了研究,角度較為新穎。而使用扎個理論對外語高校的科研經費使用進行分析的在國內尚不多見。
扎根理論是一種運用系統(tǒng)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fā)展并歸納式地引導出扎根的理論的定性研究方法,最早由社會學者格拉斯和斯特勞斯提出。所謂定性研究,其主要宗旨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是一組各類研究方法的統(tǒng)稱。扎根理論特別強調從資料中提升理論,認為只有通過對資料的深入分析,才能形成理論框架,只有從資料中產生的理論才具有生命力[2]。具體方法為使用歸納方法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得出結果,經過系統(tǒng)化的資料搜集與分析從而發(fā)掘、發(fā)展并驗證理論。這個方法的特點是重視資料分析與理論建立,核心是資料收集和分析過程,這一過程既包含理論演繹又包含理論歸納,且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是一并發(fā)生,同時進行,連續(xù)循環(huán)的。
為獲取相關資料和數據,全面了解外語高校科研經費使用情況,我們分別采用了調查問卷法和深度訪談法。問卷及訪談對象限定為全國五大外語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包括已承擔過或正在承擔科研課題,具有相關科研經費使用經歷的科研工作者及熟悉本單位科研經費管理的工作者。全國五大外語高校包括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和大連外國語大學。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對國家、省市及本??蒲薪涃M管理辦法是否熟知?是否了解獲取科研經費的途徑、科研經費的審批、科研法律監(jiān)督等科研經費制度?在申報科研課題時是否嚴格遵守預算標準?科研經費的使用、報銷能否按照規(guī)定執(zhí)行?對科研成果的學術評價及社會評價體系是否熟知并滿意?深度訪談法主要讓被訪者從研究人員自身角度和科研經費管理角度談一談應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科研經費。通過兩種數據采集法的使用,對反饋回來的資料進行了整理、整合與實證,保證了數據與資料接近真實與準確。
作為外語類高校,均是以人文社科研究為主,因此本研究重點選擇了文學和語言兩個學科。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1-2013年,全國外語高校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文學、語言類共計107項,其中外國文學30項,語言類71項,中國文學6項,獲批科研經費1833萬元,此處不含后期資助及重大項目資助(具體見表1)。2008-2009年,2012-2013年,全國外語高校獲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共計146項,獲批科研經費 907萬,此處不含后期及重大項目資助(見表 2)。由此可見,外語類高校對于文學和語言學科的研究應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表1 全國外語高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統(tǒng)計表(2011-2013年度)
表2 全國外語高校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統(tǒng)計表(2008-2009年度、2012-2013年度)
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最多的高校近 20項,最少的也有5~6項,其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院校較多。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學科方向除了語言、文學外,還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問題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哲學、交叉學科等。根據調研統(tǒng)計結果,最終確定了調查問卷、深度訪談的內容、對象,向 5所高校發(fā)放問卷共計75份,調查對象限定為具有中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并在所研究的領域有使用經費經歷的研究人員,其中年齡在39歲以下的人員占50%的比例,因為獲批的253項國家社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項目中,青年項目有125項,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為使調查問卷更具有權威性,以佐證樣本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利用2011-2013年全國外語高??蒲袇f作年會的機會,采訪了大約20多名外語高校的雙肩挑人員(既負責本單位的科研工作,本身又是專家學者),最后獲得20個訪談樣本,涵蓋了5個學科,其中語言學8人,文學 6人,管理學 2人,國際問題研究及經濟學各 1人。從專業(yè)技術職務看,教授(博導)10人,副教授3人,中級職稱3人,其他4人。
扎根理論的一級編碼即開放式登錄,對于這一階段,我們主要將調查問卷及訪談所獲得的所有資料信息進行整理,賦予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確定類屬的屬性和維度。根據一級編碼的要求,我們對調研的內容進行了開放式編碼的貼標簽。75份調查問卷和20個訪談對象,一一做了標簽,接下來對與資料有關的概念維度進行分析,形成范疇,經過多次整理分析,我們得到了8個范疇,用阿拉伯數字備注每個范疇具體的詞條數目。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一級編碼形成的主范疇
二級編碼的主要任務時發(fā)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對每一個類屬進行深度分析,尋找各個范疇在概念層次上是否存在潛在的聯結關系,解析處其中潛在的脈絡或者因果關系。通過軸心分析,我們發(fā)現在相關資料中存在一定的因果分析和邏輯推理關系。我們將8大范疇201條歸納為4大關系,分別是科研經費管理、科研成果評價、科研經費有效使用標準、研究者的科研素養(yǎng)等。
在所有已發(fā)現的概念類屬中經過系統(tǒng)的分析以后選擇一個核心類屬,分析不斷地集中到那些與核心類屬有關的碼號上。核心類屬在與其他類屬的比較中被證明具有完整性,能夠將最大多數的研究成果囊括在一個比較寬泛的理論范圍之內。本表的核心類屬即為科研經費有效使用標準及科研經費制度。經費有效使用標準由環(huán)境因素和科研工作者因素決定,最終將影響“科研經費投入”和“科研成果產出”。
理論飽和度檢驗是指不可以獲取額外數據以使分析者進一步發(fā)展某一個范疇之特征的時刻。因此,本研究將調整資料的編碼進行隨機抽取,以檢驗理論飽和度,發(fā)現未形成新的范疇。
5.1.1 科研經費制度
被訪者普遍認為,作為以外語為主的文科院校,科研經費的來源主要靠政府撥款,文學、語言學、管理學等學科與企業(yè)合作共同開發(fā)橫向課題的機會很少。但是國家、省部級社科類項目有限,而且自建國以來,國家向自然科學項目投入的經費比重大,非常注重對購買儀器設備、實驗設備等“有形”的硬件投資,而對人文社科項目的投入力度小,對外語類學科的重視更是微乎其微。被訪者認為,能夠獲得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是榮譽,申報、評審程序比較公開、公正、透明,但有相當人呼吁更多的專項科研課題,比如像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應該有更多的這類項目,尤其是國家正在大力推行中華學術“走出去”戰(zhàn)略,應該設立像孔子學院專項項目等。被訪的青年學者認為,青年是高校的主力軍,許多高校在處理教學與科研時,應更多地將科研時間分配給中青年教師,因為他們正是創(chuàng)造力最佳的旺盛時期。至于經費額度,有被訪者認為,外語學科的科研經費額度過低,除了國家社科項目外,其他省部級項目只有幾萬元,甚至一些省份的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只有5000~8000元,科研經費過低,導致研究者難以潛心進行學術研究,要保證外語高??蒲薪涃M的有效使用,必須要加大對基礎學科的投入力度,通過基礎學科的雙力驅動效應帶動應用學科的發(fā)展[3]。
總之,公開、公平、公正的課題申報制度是提高科研經費有效使用的第一步,國家在確定科研經費的結構時,應根據人文研究對經濟、文化的潛在影響,給予更多的經費支持;要進一步加大青年基金項目的比例,增加理論研究中國際交流的費用,對整個科研活動,從立項、審批、結題、經費使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有效監(jiān)督,區(qū)分不同學科科研經費使用的特點,確定投入比例,合理調整經費內部結構,加強經費監(jiān)督制度。
5.1.2 科研經費動態(tài)管理
科研經費管理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有被訪者反映,對于經費管理沒有明確概念,往往是在申報的時候粗線條,隨意填寫,因此導致在使用、報銷過程中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近年來出現了另外一種現象,即“重預算、輕實際使用”的現象。還有被訪者反映,經費下撥時間滯后,往往項目進行了1-2年,經費才下達,下達到項目單位后,還出現了科研經費??畈荒軐S玫默F象。對于人文社科研究,沒有充分考慮學科專業(yè)特色,簡單地與自然科學相比附,報銷程序和財務手續(xù)復雜,科研管理部門只考慮其項目研究進度,是否能夠按時結題,對于經費報銷沒有必要的指導;財務部門只審核其票據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要求,造成科研、財務部門兩層皮,缺乏溝通、協調及服務意識,給研究者使用經費帶來了麻煩[4]。由于經費到帳不及時,存在很多結題不結項,突擊花錢的現象。層層管理費比例過高,影響了基層工作者的熱情。不同的科研立項單位、研究團體之間缺乏溝通、重復立項,重復購買相同設備導致科研經費浪費。由此可見,在科研費的使用全過程缺乏有效的監(jiān)控機制以保障科研經費使用效率的提高。
5.1.3 科研成果的評價體系及以“學術為生”的科研工作者責任
有被訪者認為,在申報科研項目時,幾乎每一個申報書都要求必須論述清楚該項目的創(chuàng)新之處,但往往對于結題時產出的科研成果進行鑒定時卻并沒有做嚴格要求。應該說,科研成果評價體系不僅是此次被訪者關注的焦點,也是所有從事科研人員的關注焦點。對于自然科學項目成果,要求其具有相應的社會效益與應用實踐價值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于人文社科類研究成果做硬性規(guī)定似有不妥。被訪者就此提出了一些補充、完善的建設性意見。學術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它對評價對象的學術地位、社會聲望和實際利益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學術評價引導科研資源的分配,可以激勵學者和研究機構努力實現和達到一定的學術目標。在這個作用過程中,價值目標與公正程序相結合,保證了評價的客觀性,客觀性又起到了鼓勵公平競爭、激發(fā)學術創(chuàng)造力的作用。從另一個角度說,學術評價因為社會目的性太強,可能給評價對象造成直接壓力,并產生一些負面效應[5]。例如,評價對象由于利益驅動或為了緩解壓力,可能采取不正當手段來干擾學術評價,試圖以非學術因素來削弱評價的客觀性,從而獲得不當的榮譽或利益。這使得社會目的性與學術性分離而削弱客觀性,有可能滋生學術腐敗。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公正的學術評價起著阻礙學術事業(yè)發(fā)展的作用。因此,盡快建立一個客觀、公正和高效的科研評價體系已成為高校科研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根據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我們最后剝離出影響外語高??蒲薪涃M有效使用的三大因素。其一,環(huán)境制度因素。包括國家對于人文社科類高??蒲械耐度肓Χ燃跋嚓P法律法規(guī)等。這種因素主要體現科研制度對科研經費投入與使用的影響??蒲薪涃M的重點在于為優(yōu)勝劣汰機制的實現提供公平競爭的科研環(huán)境,應通過加大人文社科類項目經費的投入比例,構建科研經費監(jiān)督機制等來實現。其二,經費管理因素。包括強化預算執(zhí)行監(jiān)督,規(guī)范財務管理制度,完善經費轉撥手續(xù),注重項目結余經費管理和日常管理,杜絕結題不結項現象。強化固定資產管理,建立科研工作者離職預警機制,健全科研經費管理責任制,加快科研經費項目管理改革等。其三,科研成果評價及科研工作者學術責任。建立科學、合理的成果評價方法,多向人文社科傾斜,加大勞務費的投入比例,增強科研工作者申請科研項目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力圖做到學術評價和社會評價并重。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通過對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深入分析,認為影響科研經費有效使用的因素不是單一的,而是環(huán)境因素、科研工作者自身素質、科研成果評價等多種因素合力的作用,因此,建立切實可行且科研工作者樂于接受的有效使用標準具有重要意義。在外語高??蒲薪涃M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必須同時重視這三個因素,制定出科研經費使用的有效標準,以最終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
[1]翟亞軍, 周燕, 鄭曉齊. 我國高??蒲薪涃M管理現狀的實證研究[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9(10): 76-77.
[2]李燕萍, 郭瑋, 黃霞. 科研經費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科學學研究, 2009(11): 43-45.
[3]鐘燦濤. 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問題的深層原因與對策分析[J]. 研究與發(fā)展管理, 2011(12): 101-102.
[4]李俊杰, 周震.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經費管理的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 高教探索, 2012(4): 56-57.
[5]馮敏. 高??蒲袆?chuàng)新能力問題與對策研究[J]. 高教探索,2005(4):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