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平
高考語言運用試題歷來被稱為考卷中的“變臉王”,其形式自由,創(chuàng)新度高,??汲P?。師生于備考中,總有“狗咬烏龜——無從下牙”之感。2014年廣東高考語用題剛出的時候,給人的感覺的是:很熟悉卻很陌生,熟悉的是第22題題型和去年的第23題有點相像,第23題表面看上去是圖文轉(zhuǎn)換,而實際上又不僅是圖文轉(zhuǎn)換??傊?,面對每年的語用題,備考的師生都會犯愁,究竟如何備考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呢?筆者試以2014年廣東高考語用題為例,分析廣東高考語用題的命題原則、方向及備考策略。
一、真題再現(xiàn)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邏輯嚴密,前后連貫。每處字數(shù)不得超過所給空格數(shù)(含標點符號)。
大櫨欖樹是曾經(jīng)生長在毛里求斯的珍貴樹種,如今在地球上已難覓蹤影。 ① 科學家對此提出了多種假說。美國一位科學家的研究認為, ② ,而渡渡鳥在三百年前滅絕了,因此,大櫨欖樹也就跟著消失了;后來,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大櫨欖樹的種子不需要動物的腸胃軟化也能發(fā)芽。于是,又有研究者們提出了新的假說:外來物種的入侵導致了大櫨欖樹的消失。不過,這個假說需要進一步驗證: ③ ;如果被證偽,則會被拋棄。
23. 閱讀下面三幅圖,聯(lián)系第二幅圖的文字,給另兩幅圖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內(nèi)容相關,邏輯嚴密。每處字數(shù)不得超過所給空格數(shù)(含標點符號)。
二、試題分析
從選材上看,特別是第22題“補寫句子”,這和2013年的第23題語用題如出一轍,這實在不奇怪。因為整個語用題的命題原則和整份廣東考卷的命題原則是保持一致的:穩(wěn)中有變。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兩道題還是盡情體現(xiàn)語文高考的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努力凸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所選的材料具有很強的人文情感內(nèi)涵,富有時代氣息,有的又與時代生活保持適度距離,而重點是引導學生在感悟真善美的測試材料中獲得理性的、積極向上的和愉悅的享受。
從考查內(nèi)容上看,這兩道題都有以下三個特點:
1. 側(cè)重于邏輯思維訓練。例如,第22題的題目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邏輯嚴密,前后連貫。此題目要求的邏輯思維顯而易見。第23題:閱讀下面三幅圖,聯(lián)系第二幅圖的文字,給另兩幅圖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內(nèi)容相關,邏輯嚴密。這道題同樣要求到邏輯嚴密,由此可見,2014年兩道語用題都是側(cè)重于邏輯思維的訓練。
2. 側(cè)重于語用環(huán)境。語言運用是不能離開具體的語境來表達的。“語境”是語言表達“準確、得體”的大前提。沒有具體語境的語言表達是沒有評判的標準的。不同的文體對于語言表達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回答語言運用題時,也要根據(jù)不同的要求來做相應的調(diào)整,如第22題,其語用環(huán)境就是對大櫨欖樹情況的研究,研究的現(xiàn)象、過程和結(jié)果都是語段所涉及的內(nèi)容,研究報告的語言會是怎樣的呢?其現(xiàn)象、過程和結(jié)果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這些答題者都需要考慮。再如第23題,其語用環(huán)境是對三幅相關的圖畫進行表達,第一幅圖是開始,第二幅圖是過程,第三幅圖是終點。三幅圖畫,三個過程,三條哲理,三幅畫之間互相關聯(lián),三種表達并非是割裂的,三種表達必須在一個語境下完成。
3. 側(cè)重于表達的精準。大家知道,表達的精準其實跟邏輯是緊密相關的。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的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以及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等。它以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作為思維的基本過程。因此,表達要精準,要學會從文字或圖表的材料中篩選、整合信息,舍棄表象,根據(jù)題目要求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提取要點,從而歸納出規(guī)范的符合題意的答案。如第22題,在橫線上所要表達的信息不多,但要求通過上下文的邏輯才能表達得精準。又如第23題,對于圖例的表述,應該不難,表達起來也會精準,無非是“從低處往高處走”“越過平衡點接著走”和“站在平衡點時”,但是對于表述的道理推論就不是說能表達精準就精準的,要看考生能否讀懂畫面所要表達的哲理了。
總之,2014年語用題的命制依然保持著本質(zhì)上的穩(wěn)定“不變”。語用題的命制方向“不變”,以考查學生能力、素質(zhì)為先,語言表達為本但題型沒有變化,2014年這兩道題和2013年的第23題的考查形式有著某種程度上的契合。這或許也說明了廣東卷的一大特點:沒有說去年考過的表達運用題型今年就不會考。之前,2010、2011連續(xù)兩年都是考晚會節(jié)目單的串詞呢。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延續(xù)和繼承。也是廣東高考平穩(wěn)過渡的一種表現(xiàn)。其次,考查的知識點與能力點“不變”,只是多以考查綜合知識與能力點為主。一句話,這些題都突出考查了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突出了語文的應用能力。簡而言之,語用題的“變”側(cè)重于“形”,而“不變”則立足于“本”,這個“本”就是考綱所說的學生的語言表達應用能力。因此對語用題的復習應以“不變”應“萬變”,固其“本”,以適其“變”。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根據(jù)以上題意的分析,高考語用題的解題有了準則,我們就可以根據(jù)具體特點具體解題了。
第22題,第一條橫線該填些什么?我們先從語境分析,很明顯,開頭的那句是整段的中心句,可以從這句話看到文段所述的大致內(nèi)容。和第一條橫線關系不是太大。第一橫線后面的那句內(nèi)容說,科學家針對前面的問題有自己不同的意見,從語境判斷,第一條橫線填的是一個疑問,關于大櫨欖樹生存的疑問。再說,我們還可以從后面的“因此”這邏輯推出,第一條橫線應該是一個表原因的疑問句。因此,第一條橫線的答案應該是“①大櫨欖樹為什么會消失(大櫨欖樹消失的原因是什么)”。順勢而行,第二條橫線所要填的內(nèi)容呼之欲出:“ ②大櫨欖樹的種子需要渡渡鳥的腸胃軟化才能發(fā)芽。”因為后面的“后來”那句已經(jīng)揭示了答案。而第三條橫線究竟要填什么呢?根據(jù)邏輯推出,第三條橫線是需要進一步驗證的一種情況。再根據(jù)前后語境推算,第三條橫線所要填寫的內(nèi)容應該和最后一句一樣都是一種假設,只不過是正面假設罷了,因此,答案也就有了:“③如果被證實,則會被接受(則會成為科學理論)?!眅ndprint
第23題,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儼然是一道圖文轉(zhuǎn)換題,三幅圖畫分別展現(xiàn)三個連續(xù)的場景,根據(jù)圖畫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和第二幅的圖示語,我們可以得出三幅圖畫的場景語:①從低處往高處走;②越過平衡點;③到達平衡點。三種場景表達出來以后這題目才完成了一半。根據(jù)圖②的圖示語提示,圖示語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場景語,后半部分是這場景下的結(jié)果。既然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三幅圖畫的場景語,只要我們在每個場景語下添加圖示的結(jié)果就大功告成了??梢詫⒋鸢副硎鰹椋?①從低處往高處走,每走一步,就會站得更高。 ③原來,只有找到平衡點時,才能站在最高處。
三、備考策略
對于廣東高考語用題的備考,筆者認為不要以語用題出題的形式去備考,這樣會得不償失。因為沒有哪位老師或同學能準確押中當年會考哪種形式的語用題,再說這樣備考也容易有“走過場”的嫌疑。所以,要扎扎實實做好語用題備考工作,筆者建議,最好遵循以下的訓練方式:
1. 以知識點為綱。
縱觀多年的語用考查,命題者不會只在一道語用題里設置一個知識點,絕大部分的語用題考查都是混合考查的。如:仿寫兼顧修辭、句式選用的考查;應用文種的寫作,兼顧語病、別字、連貫、得體的考查;壓縮兼顧選用、仿用、變換等的考查;圖文轉(zhuǎn)換兼顧壓縮概括、簡要評述的考查;串臺詞兼顧連貫、生動、得體等的考查;情境對話兼顧簡明、連貫、得體、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的考查。如果我們以考題的形式來去劃分分類考題,那是不容易的。只有按知識點來備考才會是最科學的,在每講到一道語用題時,備考師生都應該找出本題所考的知識點,是連貫,還是得體,抑或是生動形象等等,只有把每個知識點弄清以及如何表達,這備考才算是真正落實了。
例如:(2012年廣東高考第23題)為活躍校園文化生活,華南七中學生會舉辦了一個“四季花卉”攝影作品展,請你為作品展寫一段前言,要求語言鮮明、生動,語意連貫,至少使用兩種修辭手法,不少于60個字(含標點符號)。
就如以上題目,如果只按題型來備考復習的話,應該很難操作,這次寫的是攝影作品展的前言,按“前言”來備考,老師就會教學生關于前言的寫法,假如下次命題者不考攝影展的前言了,而換為考給同學新書寫個后序,那該怎么辦?有哪位師生能將上百種應用文體全部復習一遍,并把它們的全部寫法都掌握呢?
2. 以題型為輔。
為何筆者不主張全以知識點來備考呢?因為按知識點為綱的備考方式存在一些漏洞,因為一些語用題,特別一些具有文體特征的應用文,有時命題者也將應用文的格式要求派上分值,因此,訓練時,要以題型的訓練為輔,把一些重要的應用文格式掌握清楚。
當然,訓練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實用文體的基本格式、語體特征不清楚,考場上必定束手無策。這時候,給它們分門別類、強化訓練、把握特征至關重要。如可把便條、留言、通知、啟事、請柬、自薦信等作一類,廣告詞、宣傳語、頒獎詞等作一類,歡迎詞、解說詞、串聯(lián)詞等作一類,下定義、新聞壓縮、寫總起總結(jié)句、提取關鍵詞等作一類,進行精細訓練,在異中求同,在訓練中把握其特點。
例如:(2009廣東高考第23題)華南大學向南粵中學贈送了一批圖書和電腦,南粵中學舉行了全校師生參加的捐贈儀式。下面是學生代表的致謝詞,請你補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寫出對捐贈方的歡迎、感謝及其事由等內(nèi)容:
:
我們知道,今天我們接受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捐贈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種鼓勵、一種鞭策。這種精神力量將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地學習,以更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社會。
最后, 。
要解答好此類型的題目,不僅要用上簡明、得體、連貫等知識點,就連一些這感謝詞的格式項目都要表達完整。答謝性話語要求寫出答謝方、答謝事由、答謝后效等項目;邀請性話語要求寫出邀請方、邀請事由以及特定的時間、地點等項目,這些都要清楚,也要完整表述。
3. 注重表達。
簡明、連貫、得體,是較高層次的語言能力,綜合了語法、修辭、邏輯等多方面的知識,這是高考運用題考查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于 “簡明”,要求以盡可能少的語言符號,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表達的語言是否簡明,要從以下幾點判斷:(1)有沒有將口語和書面語混雜;(2)有沒有讀懂題干的明示信息和隱含信息,能不能從整體著眼、局部入手;(3)有沒有用最簡潔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容,有沒有歧義;(4)書寫認不認真,卷面整不整潔。表達的語言是否連貫,可以從以下幾點判斷:(1)活題是否統(tǒng)一;(2)首尾是否照應;(3)過渡是否自然;(4)順序是否合理;(5)銜接是否自然。而表達的語言是否得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做到:(1)無論書面語還是口頭語,形式要服從表達的目的;(2)據(jù)對象差異調(diào)整語言;(3)根據(jù)場合不同調(diào)整語言;(4)根據(jù)表達方式不同調(diào)整語言。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我們的語用表達才會穩(wěn)拿高分。
(作者單位:廣東省化州市官橋中學)
責任編校 彭 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