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群
摘 要: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對詞典學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為詞典編纂提供了新的視野。本文從認知詞典學出發(fā),指出隱喻和轉(zhuǎn)喻是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方式,試圖在認知視野下對多義詞的詞典釋義和義項排列進行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認知詞典學;多義詞;詞典表征
一詞多義是語言詞匯當中極其普遍的現(xiàn)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越是常用的詞,詞義越多。瞬息萬變的時代,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概念層出不窮,詞的多義化在一定程度上為人類省去了為這些“新東西”借詞、構詞、造詞的諸多麻煩。但是,從詞典學的視角來看,多義詞的釋義方法、義項劃分和義項排列歷來是詞典編纂實踐中一個棘手的問題。
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對詞典學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多義詞而言,認知語言學為其在詞典當中的表征方式提供了新的視野。認知詞典學關注多義詞如何劃分、排列才能接近本族人語言詞匯的心理表征,多義詞如何釋義才能達到最佳觸發(fā)效能,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者對多義詞的認知效果,使其進一步從整體上理解和使用多義詞。
一、隱喻、轉(zhuǎn)喻與詞匯的多義性
在認知語言學領域,語言學者把隱喻和轉(zhuǎn)喻作為人類語言認知的基本方式來分析。Lakoff & Johnson曾經(jīng)指出:隱喻是人類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
Fauconnier (1997:9) 認為,可以把隱喻理解為兩個域之間部分結構的投射映現(xiàn)。在比喻認知過程中,我們把被描述的概念通常叫做目標域(target domain), 用于比較或類比的概念叫做源域(source domain)。隱喻與相似性原則有關。也就是說,隱喻的產(chǎn)生取決于在特定視角下,目標域和源域表現(xiàn)出內(nèi)在相似性。
轉(zhuǎn)喻也涉及概念空間的映射,但是與隱喻不同的是,轉(zhuǎn)喻是同一認知域之內(nèi)的概念映射。目前,關于隱喻對一詞多義產(chǎn)生的影響受到極大的重視,而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轉(zhuǎn)喻解析則處于少數(shù)。
二、從認知角度看詞典釋義
詞典釋義是詞典編纂的核心內(nèi)容,是詞典編纂的最基本的任務。多義詞屬于普通詞類的一種,在詞典釋義過程中,多義詞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它也必須滿足普通詞類釋義的一些一般原則。
傳統(tǒng)詞典學追求釋義的充分必要性和釋義的圓通性,講究把釋義做得盡可能完美、滴水不漏。但是,它對詞語的解釋往往顯得冗長、晦澀難懂,使詞典使用者難以理解。而認知詞典學考慮的是,如何將語詞概念的突出特征凸顯出來,以此觸發(fā)詞典使用者對詞語的正確理解。認知詞典學主要的目標不是追求釋義的“圓滿”,而是釋義的最佳觸發(fā)效能。
而單就多義的釋義而言,近來,在認知語言學范疇內(nèi),原型理論的引入對多義詞的釋義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原型就是一個概念范疇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員。那么首先,一個多義詞應該有有幾個語義單位,每個語義單位都有其最基本的成員,也就是原型,而其他的詞義都是在這個詞義的基本上擴展開來的。那么,多義詞在釋義的時候,就不應該按照傳統(tǒng)詞典釋義法割裂義項間的天然聯(lián)系,應該反映出多義詞的幾個原型義,并反映出其他詞義都是圍繞這幾個原型義展開的。
原型釋義法反映了語匯的認知過程,建立起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使義項間不再雜亂無章,并且,它允許有例外的非原型成員的存在,使得釋義非常的具體、客觀、詳細。原型釋義法為多義詞的釋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但是,由于有時原型釋義法太過于精確,表達非常的復雜,難以為詞典使用者所接受,并且核心義的確定也很難避免主觀性,故原型釋義法還有待進一步的成熟和完善。
三、認知視角下多義詞義項排列理念
多義詞義項通常有三種排列方式:歷史順序,即按照詞義出現(xiàn)的歷史先后順序排列;頻率排列:即按照詞義的使用頻率排列;邏輯排列,即圍繞核心義和基本義,按義項間的派生和引申關系排列。
從認知角度來看,多義詞的義項排列應該以邏輯順序為主。也就是說,多義詞的義項按照詞義派生的邏輯順序排列,再現(xiàn)出詞義的隱喻和轉(zhuǎn)喻過程。此種排列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習者的隱喻認知圖示,使學習者知曉詞義產(chǎn)生的來龍去脈,更有利于學習者對詞匯的記憶,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如動詞plant一詞,本義是栽種、種植,通過隱喻過程,派生出詞義(使思想,信念等)植根于。學習者按其隱喻過程來學習,能較快地對詞義的轉(zhuǎn)換進行理解。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僅經(jīng)過一次處理的詞比經(jīng)歷過多次處理的詞記得要牢。也就是說,立即感悟的詞可以容易地記住。
但是,義項按邏輯順序排列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受資料的限制,詞典編纂者不可能客觀地把每個詞義的隱喻、轉(zhuǎn)喻交待得清清楚楚。詞典編纂者有時不得不靠推測、直覺來判斷其隱喻過程,這就使得詞典的編纂過程加入了太多的主觀性,使義項的排列變得不科學、不真實、不可靠。另外,詞典不可能把一個詞隱喻過程產(chǎn)生的所有詞義都表現(xiàn)出來,否則將會使義項顯得過于細致、膨脹。
四、結語
隱喻和轉(zhuǎn)喻為多義詞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提供了理據(jù)。學習者按照隱喻和轉(zhuǎn)喻模式來學習多義詞無疑有利于提高其學習的效率和準確性。如果詞典編纂者能夠把多義詞這種認知理據(jù)反映在詞典釋義和義項排列當中,必然能夠提高詞典的使用效果。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所以仍然需要詞典編纂者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 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M]. The Hague: Mouton, 1971.
[4] 陳玉珍. 認知視野下多義詞的詞典表征方式[J]. 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 (10).
[5] 李愛華. 隱喻機制下多義詞的義項間聯(lián)系及其詞典表征方式[J]. 陜西: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