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微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如何拓展學生語文實踐的舞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擬從優(yōu)化活動情境入手,以冀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從以幾下個方面展開闡述。
一、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動心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們身上激發(fā)起來?!迸d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對感興趣的事物他們樂意接受,否則會產生排斥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xiàn)“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fā)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經常在校內舉行手抄報展、創(chuàng)辦小記者團、演課本劇、開故事會等活動;組織百科知識競賽,成語知識多少等活動;帶領學生到校外參觀、訪問、擴展活動的空間,開闊學生的視野;根據學生的愛好,組織朗誦、演講等興趣小組;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搜集材料,處理信息等。這些與語文課堂緊密相連的實踐活動,為學生喜聞樂見,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盡情地去想象,去創(chuàng)造,引進生活角色意識,如讓學生當導游、畫家、詩人、評論家,或者教材中的特定人物,組織學生表演,學生興趣盎然。這種狀態(tài)下的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出現(xiàn)了互相競爭、自主學習的新局面。從而使學生訓練了語言,活躍了思維,豐富了想象,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二、植入生活讓學生自悟
有人說,語文課程是一個情感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是一個豐富的生命的世界,而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語文,通過語文學習獲得生命的感悟與表達,感受生命的涌動和生長。新課程標準多處強調,“要注重語言的感悟”,“要還給課文生命的靈性,流溢出生命的光彩,靠的是感悟?!?/p>
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處處用語文。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落實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將小語課堂與大社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具備大語文觀,實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中充分實踐,發(fā)展綜合能力。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必須開放課堂,努力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等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時空,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能力。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因而,教學中應該開放課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綜合化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再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文意制作一個小艇。上課時讓學生相互介紹自己制作的小艇,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進行了語言交際的訓練。在學習寫船夫駕駛技術好這一段時,讓學生假設自己是商人、游客、船夫、導游、威尼斯人等,轉換角色向別人介紹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前自主實踐,課中轉換角色,從多角度理解課文內容,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三、適當延伸讓學生拓展
課后作業(yè)是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而設計的供學生課外進行的練習。長期以來,學生視家庭作業(yè)為“洪水猛獸”,深惡痛絕,不僅是因為分量多、負擔重,而且是因為傳統(tǒng)家庭作業(yè)單調、枯燥、乏味。而活動性、實踐性的家庭作業(yè)以“治”為載體,突破傳統(tǒng)作業(yè)的練習形式,使作業(yè)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制作、游觀以及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的訓練,技能的培養(yǎng)和智力的開發(fā)與操作、游戲、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貫穿起來,讓作業(yè)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在教學《海底世界》后,我讓學生總結,你對海底世界了解了多少?除了課文中的介紹,你還想了解哪些有關海底的知識?有的學生說:“我想知道海底其他動物的活動特點?!庇械膶W生說:“我想看看最大的海藻和最小的海藻分別是怎么樣的?”有的說:“我想知道海底其他植物的樣子和顏色。”……
于是我就因勢利導:“同學們,海底世界真是奧妙無窮,同學們對它充滿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就請大家確定一個專題,課后去搜集資料,加以研究綜合,然后開一個《海底世界探秘》交流活動?!闭n后,孩子們有的到圖書館搜集資料,有的上網查閱。為了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在網上下載相關圖片和資料,有的制成了海底世界知識小報,有的甚至用PowerPoint做成了簡單的幻燈片,還有的通過日記的形式寫了自己的感受。匯報活動中同學們圖文并茂地介紹、交流,不僅拓展了大家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活動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等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過開放課堂,開展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知識,并獨立解決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一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總而言之,在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中,上述五個方面常常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信,自主,自悟,拓展,逐漸獲得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并產生情感、激發(fā)想像、啟動思維,形成一定的學習態(tài)度,所有這一切都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之中。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的身心得到了發(fā)展,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感得到了陶冶,課堂就更顯得情趣濃濃。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追求的境界吧!endprint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