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必兵 彭義升 李 娟
(天津醫(yī)科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天津 300070)
情緒調節(jié)是指個體對情緒發(fā)生、體驗與表達施加影響的過程〔1〕。抑郁作為一種情緒障礙,被普遍認為是情緒調節(jié)困難的后果〔2,3〕。一些理論家也認為個體不能有效管理自己對日常事件的情緒反應,這導致他們更為苦惱,甚至出現(xiàn)抑郁癥〔4〕。研究表明抑郁情緒問題者比正常人更加關注負性信息,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存在偏差,這主要表現(xiàn)為注意、記憶和解釋偏差〔5〕。MacLeod將解釋偏差界定為傾向于用與個人當前關注相一致的方式來解釋模糊的刺激、情景和事件〔6〕。本研究旨在考察抑郁情緒問題老年人和正常老年人在這兩種情緒調節(jié)策略和解釋偏差上的差異。
1.1研究對象 根據(jù)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的抑郁情緒分界標準〔7〕,選擇兩組被試,實驗組CES-D得分≥16分的老年抑郁情緒問題者61例,女33例,男28例,平均年齡68歲;對照組CES-D得分<16分的正常老年人61例,女43例,男18例,平均年齡70歲。兩組基本人口學變量(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調查方法及內容 包括3項內容:①認知重評量表。采用Gross情緒調節(jié)量表(ERQ)中文修訂版中的認知重評分量表〔8〕,共6道題目,采用1~7點計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個體更多地采用認知重評策略。②沉思量表。采用沉思反應問卷(RRS)中文修訂版〔8〕,共22道題目,采用1~4點計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被試在抑郁情緒時更多地自我關注、產生更多的沉思性行為。③自編《表情知覺問卷》,從王妍等〔9〕所編制的中國化面孔情緒圖片系統(tǒng)中選擇5位女性、4位男性的快樂和悲傷的表情圖片各一張,采用Morph軟件以5%為梯度生成21個系列的快樂-悲傷混合表情圖片。從里面選擇快樂-悲傷比例分別為40%~60%、45%~55%、50%~50%、55%~45%和60%~40%共五個系列最模糊表情圖片,然后從社區(qū)選擇35位老年人讓其從中挑選一張最難于判斷是快樂還是悲傷的表情圖片,最后所有被試所選的頻次最高的9張表情圖片作為本測驗的材料(快樂-悲傷模糊表情圖片:55%~45%2張,50%~50%3張,40%~60%4張),所有圖片的快樂-悲傷的平均比例為47%~53%。讓被試分別在快樂維度和悲傷維度上用五點計分方式“1.沒有、2.有點、3.中度、4.較多、5.很多”來評價這些圖片中人物表情的快樂程度和悲傷程度。由于這些表情圖片材料是模糊表情材料,因此,快樂評分可以界定為積極解釋偏差,而悲傷評分可以界定為消極解釋偏差。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10〕。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
2.1情緒調節(jié) 抑郁情緒問題組的認知重評得分顯著低于正常組(P<0.05);而沉思得分顯著高于正常組(P<0.01)。見表1。
2.2模糊表情解釋 采用2(抑郁分組:抑郁情緒問題組和正常組)×2(積極解釋偏差和消極解釋偏差)兩因素混合設計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解釋偏差的主效應顯著,積極解釋偏差的得分要顯著高于消極解釋偏差的得分(F= 66.50,P<0.001)。解釋偏差類型和抑郁分組存在交互作用(F= 5.97,P<0.05)。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表明,在積極解釋偏差上,抑郁情緒問題組和正常組不存在顯著的差異(F=0.83,P>0.05);而在消極解釋偏差上,抑郁情緒問題組的得分要顯著高于正常組(F=5.09,P<0.05)。見表2。
表1 兩組情緒調節(jié)的差異
表2 兩組解釋偏差得分
積極的情緒調節(jié)對于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而不良的情緒調節(jié)與抑郁等情緒障礙密切相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情緒問題老人更少地使用認知重評的適應性情緒調節(jié)方式,更多地使用沉思的非適應性情緒調節(jié)方式,這與在年輕人中的研究結果是相似的〔11〕。老年人在應對日常生活壓力時(如慢性疾病、親人病故等),采用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不同,導致的結果也就會不同。當更多地采用認知重評這種積極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時,如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待自己所面臨的困境,更多地看到事物正性的一面,這都有利于減少抑郁情緒,增加積極體驗。相反,當更多地采用沉思這種情緒調節(jié)策略時,個體只是關注自己的缺點、不足,容易造成思維盲視。認識不到問題可能有所轉機,從而不會積極地去采取行動,走出困境。這樣就更容易體驗到抑郁情緒。
根據(jù)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老年人知覺到自己未來的時間越來越少,開始從關注知識獲得轉向關注情緒體驗〔12〕,老年人和年輕人相比,在情緒的注意和記憶上都存在積極效應,即相對于負性情緒材料,老年人更愿意關注積極的材料,而且能夠記住更多積極的材料。這可能會使老年群體在模糊表情的解釋上有所獲益。因此,抑郁情緒問題老年人雖然存在抑郁情緒問題的困擾,但經歷了情緒老化的過程,其模糊表情的解釋上仍然表現(xiàn)出一定的積極效應。但是,與正常老年人相比,抑郁情緒問題老年人的消極解釋偏差更嚴重。這與抑郁的認知加工理論是一致的〔13〕。相較于正常老年人,具有抑郁情緒問題的老年人更可能關注場景的負面信息,對模糊性刺激進行更多負性的解釋,從而對模糊表情材料做出了更多的悲傷評分。
4 參考文獻
1Gross JJ.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J〕.Rev Gen Psychol,1998;2(3):271-99.
2Campbell-Sills L,Barlow DH.Incorporating emotion regulation into conceptualizations and treatments of anxiety and mood disorders〔M〕.In Gross JJ 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542-59.
3Mennin DS,F(xiàn)arach FJ.Emotion and evolving treatments for adult psychopathology〔J〕.Clin Psychol:Sci Pract,2007;14(4):329-52.
4Nolen-Hoeksema S,Wisco BE,Lyubomirsky S.Rethinking rumination〔J〕. Perspect Psychol Sci,2008;3(5):400-24.
5Mathews A,MacLeod C.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emotional disorders〔J〕. Annu Rev Clin Psychol,2005;1:167-95.
6MacLeod C.Mood disorders and cognition.In: Eysenck MW ed.Cognitive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M〕.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1990:9-56.
7劉 平.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增刊):200-3.
8韓 秀,楊宏飛.Nolen-Hoeksema反芻思維量表在中國的試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5):550-1.
9王 妍,羅躍嘉.大學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標準化及其評定〔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4):396-8.
10戴必兵.老年抑郁情緒問題的早期識別—解釋偏差的作用及其影響機制〔D〕.中國科學院博士論文,2011:26.
11Eftekhari A,Zoellner LA,Vigil SA.Pattern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J〕.Anxiety Stress Coping,2009;22(5):571-86.
12Carstensen LL,Isaacowitz DM,Charles ST. Taking time seriously: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J〕.Am Psychol,1999;54(3):165-81.
13Gotlib IH,Joormann J.Cognition and depression: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Annu Rev Clin Psychol,2010;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