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
人們總是忽略那些自認為很熟悉的事物。我們經(jīng)常過分自信,似乎看到過就是懂得了。讀書的時候,老師問“明白了嗎?”我們回答“明白”的時候,大致總還有一半沒有全明白,就那樣虛應故事起來。比如,想必很多人看到過一幅貝多芬的遺容,于是,當他們再次看到的時候,大概都會說:“哦,那是貝多芬的遺容?!蹦敲矗@幅畫是誰畫的?是什么時候畫的?同一個人還畫過什么和音樂有關(guān)的畫?結(jié)果,很多人會搖三次頭,我就是那曾經(jīng)三次搖頭的人。我不想繼續(xù)搖頭下去,于是,開始找尋資料的源頭。目前,我能夠回答這三個問題了:這幅畫出自一位叫約瑟夫·丹豪澤的畫家之手;他是在貝多芬去世后不到十二小時里畫了這幅遺容;他還畫過一幅更出名的和音樂相關(guān)的畫叫《李斯特在鋼琴旁幻想》。
不同專業(yè)的人,看同一件事,恐怕關(guān)注的內(nèi)容也是不同的。同樣是那幅遺容,醫(yī)生恐怕看到的是典型的肝腹水死亡。所以,圖像的解讀本身就是嚴肅的研究,譬如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從圖像可以看樂器的造型工藝、器樂的組合形式、各種表演的形態(tài)、音樂在生活中的地位等等。因此,才有念頭,寫一系列關(guān)于圖像和音樂的文字,鉆到圖像的場景里面去做一番功夫。
這是一幅大約作于1530年左右的繪畫,作者是意大利畫家維內(nèi)托(Bartolomeo Veneto, 1502-1546)。
巴托洛梅奧·維內(nèi)托一生活躍于威尼斯、維內(nèi)托、倫巴第地區(qū),是當時畫肖像畫的重要畫家。正因為他的畫風受到達芬奇的影響,以至于這幅《彈琉特琴的婦人》一度被認為是達芬奇的作品,后來被證明是維內(nèi)托的畫作。
畫面上的婦人衣著華麗,頭戴撩起的面紗,身著綠色天鵝絨長袍,左手搭著珍貴的獸皮,是典型的威尼斯貴婦。攤開的那本樂譜上是一首類似于迪斯康特(Discantus)的作品,記錄著上方聲部和定旋律。
這幅畫目前收藏在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
婦人演奏的琉特琴是一把文藝復興時期的曲頸琉特琴,仔細看是四組八弦,與后來的六組十一弦不同。
這是一幅出自十五世紀法國編年史家讓·德·沃林(Jean de Waurin,1398?-1474?)所編的《英格蘭編年史》(Chronique d’Angleterre)中的插圖。
畫面表現(xiàn)的是勃艮第宮廷的貴胄們在跳巴斯舞(Basse Danse)。這是一種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初非常流行的舞蹈,尤其是在勃艮第宮廷。Basse的意思是“低”,所以巴斯舞又稱為低舞,通常節(jié)拍緩慢,舞蹈往往以雙足的滑動和行走來表現(xiàn),腳很少會離地。后來的帕凡舞就是從巴斯舞演變而來的。
畫面上,貴族男女成雙結(jié)對地舞蹈,男士著足尖很細的鞋,手中還都握劍或者杖。在左側(cè)的陽臺上,可以看到三位樂師正在吹奏,這大概就是當時勃艮第宮廷娛樂的常態(tài)。